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58节 报海无边,回头没岸(3)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在病房里度过信报创刊第500天
但是崔恩卿病了,连续多天高烧不退。2002年3月初,他住进了医院。他在病房里召开了广告部全体人员会议。
这是他一贯的思想也是他报业经营论的一部分:广告是报业发展的牵动力。
他认为:在报业经营的链条中,报纸是产品,而且是最主要的产品,它的编辑制作是经营的第一环节。发行是中心环节,是产品的销售,通过它,报纸才产生社会影响力。然后带动广告——在传媒空前繁荣,报纸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成为抢占市场必须手段的年代,广告成了报纸生存的重要基础。广告是第三环节,是报业经营的落脚点。
2002年的头两个月,信报的广告仅完成了250万元,没有达到指标。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广告经营政策的混乱。广告部主任因此没有被续聘。崔恩卿在病床上任命了新的广告部主任并下达了新的任务指标:3月份必须完成250万元,4、5、6三个月,必须完成1200万元。这4个月达到指标,就继续当广告部主任,完不成则重新招聘。这天是3月5日。到月底,广告部如数完成250万元,4、5、6三个月完成了1500万元,7月和8月继续稳定在每月500万元。9月6日,崔恩卿再一次召开了广告部全体人员会(这—次不是在病房裏而是在报社)提出了9-12月份的广告指标每月800万元。他在会上说:“800万元是个关键数字。达到了,信报就可以实现2002年后4个月的月收支平衡,就可以完成今年6000万元的广告指标。2003年的广告指标就是1.2个亿,就可以实现创刊时提出的第三年盈利的目标。达到这个指标,是有难度,但也有条件。”
他又平缓地带几分幽默地补充道:“800万元是个平台,如同民间讲的鲤鱼跳龙门。跳过去了,信报就成为龙;跳不过去,还是鱼。”
我写这篇稿件的时候,信报人正在为早日成龙而奋力打拼着。
他也是在病房裏度过了信报创刊500天的日子。早就定好了这一天将召开部主任述职会,他特意向医生请了半天假回报社。
述职会开的无比感人。部主任们讲述了各自部门的编辑记者们500天来的奋斗,500天来的成绩,和500天中经历过的酸甜苦辣,每个人都有那么深的感触,每个人都讲得那么动情。
崔恩卿听着,脸上一如平常的平静,心头却翻滚着感情的浪潮。
听完,他说:“大家在这500天里都不容易,我们是患难与共风雨同舟。出一本书吧,就写信报的编辑记者这500天是如何过来的,自己写自己。这书实质上也是一种宣传,体现信报编辑记者的价值,也体现信报的办报理念:不主张大腕办报,而主张团队办报。这个团队就是我们这些人。”
这书于2002年3月20日开始组稿,26日截稿,4月9日就摆上了北京各大书店的柜台,书名叫做《老实交》。初版印了1万册,紧接着加印5000册,一周后,市场出现了4种盗版。
也许这张在市场上刚刚站稳脚跟的报纸,还远不到为自己树碑立传的时候。但任何一张报.任何—个人,都可以记下自己的历史。
《老实交代》就是信报创业初期的一份原始记录。
读着这本书,很容易让人想起北京青年报的昨天。
—张尚未被社会重视的“小报”,一群初出茅庐的记者,带着幼稚,甚至莽撞,更带着激情和对报业的热爱,在每一个有新闻的地方去拼,去抢,去钻,去吃苦,去受累,有时还是在和“大报”不平等的采访条件下。有时也免不了发生失误,而失误让他们懂得认真、严格和大局观对新闻工作者的意义,学会更深刻更全面地思考问题。他们是在为信报的明天拼搏,也是为自己的明天拼搏。
信报的一位记者在书中这样写道:“其实,北京娱乐信报吸引我的是它的经营管理者和它的新机制。”
当年,在北京青年报,崔恩卿和他的合作者营造了一个灵活高效具有激励性的经营机制和给每一个人以充分发挥的舞台的人才机制,从而奠定厂北京青年报走向成功的基础;今天,在北京娱乐信报,他也在努力营造这样一种机制,并希望凭籍这种机制赢取信报和信报人的未釆。
一份难以消逝的情结
不断有人问他:办信报,是不是因为北京青年报的情结?他总是淡淡地回答:情结嘛,不是完全没有,但也不是非办这张报……
我却相信:没有北京青年报的情结,就不会有信报。
离开北京青年报6年,他没有向任何人谈过他离开时的心绪,包括他的家人。我采访他时也没有涉及这个问题,但我们谈到了北京青年报。我分明看到了他涌动在眼眶里的泪水。
当年他和他的合作者造就了北京青年报,北京青年报也造就了今天的他和—批报业精英。几乎每一个从北京青年报离开的人,对这张报都怀有一份难以消逝的情结。
他的报业大经营观,是伴随看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北京青年报的发展,一步步成熟起来的。他多么想让实践再来检验一次,再来证明一次:北京青年报的成功,是偶然远是—种必然?他争取到了这样一个机会,也将自己置身子另一种风险之中:如果信报失败了,他牺牲的不仅是自己作为风险抵押的金钱,还有自己在报业的英名。
但他不惮。他说:“如果成功了呢?那就又做成了—件事情。做成的条件就是事在人为。”
他又说:“自然,历史不会完全重复。信报和当年的北京青年报所处的时代不同,遭逞的问题下同,应对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而且当年的北京青年报是要从没人走过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它拼的是观念。今天的信报,以及其他—些新崛起的都市报纸,尽管也取得了成功,却是沿着一条已开拓出来的路在走,拼的是资金.人才和经营管理。从这点来讲,北京青年报之路的历史意义,比信报更深远。”
对他来说,北京青年报是一场拼搏,北京娱乐信报是又一场拼搏。市场麈战正急,时势变幻莫测,信报一定还会遇到新的难关,他也仍将负重前行。新闻之路没有尽头,他的跋涉也不会停止。
摘自《时代传媒》2002年10月号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