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输血的针头”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一位有心的记者曾对深圳特区市场进行调查,当时国货占市场的80%到90%;但这时,他不仅发现到处是洋货,而且港币几乎成了特区的主要货币,外汇券的内地牌价是1∶1,在特区却是1∶13,1∶15,甚至1∶20!
1984年11、12月间,中央一位主要领导同志在视察珠江三角洲后说:“广州、深圳、珠海等地,由于设备原料大部分进口而产品则大部分内销,使外汇短缺,黑市猖獗。如不及早解决,势将捉襟见肘,冲击人民币。”“进口设备、原料,生产‘洋货’内销赚钱不是办法,不顾一切拿外汇进口高档消费品等牟取暴利也好景不长!由于目前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竞争激烈,反销产品偿还外资的办法,前景也不宽广。”
对深圳存在的问题,中央其实早就有察觉。
据《蛇口通讯》说:1985年4月25日,南下考察粤闽两省及四特区的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视察蛇口时就特区经济发展和深圳特区实行管线管理,发行特币等问题,与袁庚作了交谈。
姚依林对蛇口的建设表示满意,说:这个建设速度是难能可贵的。他认为:特区的经济发展光靠国家长期“输血”来维持是不可能的,现在看来,要果断地拔掉“针头”。
袁庚说:不能一下子拔掉,这样特区会“性命难保”。
姚依林问:你说怎么办才好?袁庚答:可以100cc减到50cc,然后逐步递减,帮助自身的组织“功能”恢复才成。
当时陪同姚依林到蛇口视察的还有深圳市市长梁湘。在姚依林谈完这段话后,袁庚又说,请姚依林就蛇口工业建设,特别是建材工业的发展和一些产品的出口等问题向有关部门打个招呼,高抬“贵手”,不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姚依林说:抬的不是贵手,也不会殃及池鱼。
“城”当指深圳,“池鱼”自然是指蛇口,这是不言而喻的。
这是中央高层首次暗示,要逐渐拔掉“输血的针头”。
姚依林关于拔掉“输血的针头”的讲话,使深圳一下子陷入了12级台风的中心。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