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效益最大化的事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3选效益最大化的事 “选效益最大化的事”,是每一个经营者追求的目标。 ——比尔·盖茨 1985年,比尔·盖茨30岁生日的头一天,在四轮室内溜冰场的硬木地板上,100余名衣冠楚楚的微软雇员正准备庆祝他们的董事长比尔·盖茨的生日。 铜管摇滚乐队,奏响了乐声。 激情的音乐和快乐的游戏,并没有使盖茨的心绪完全从公司的事务上抛开,因为他心中正在盘算一个重大问题:公司董事会定于明天前来听取他关于微软股票上市的决定。 几年前,已有一部分电脑公司上市了。其中就有被人们瞩目的苹果公司。1980年11月,苹果公司的股票第一次公开交易时,资产估价为18亿美元,斯蒂夫·乔布斯突然间竟拥有了2.3亿美元的个人资产。 不久,微软的另一个对手——莲花公司的股票也于1983年上市了。 为了确保微软股票上市的成功,盖茨和公司决策层严肃地研究和讨论了上市方案。但盖茨想等到两个主要产品,即Excel表格软件和“视窗”软件发行之后再说。现在,这两大软件均已上市,股票上市便提上了日程。 1985年10月28日,在公司董事会上,盖茨终于做出了同意股票上市的决定。 经过严谨的考察和论证后,金人沙奇公司和另一家被选定为集团购买承销商。 由于微软公司在社会上的影响,此事引起了媒体的关注。盖茨答应《财富》杂志的主编,允许一名记者追踪报道股票上市的情况,并且还为此事与《财富》杂志签署了协议。 接下来是最后的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股票交易监督委员会,将确定出售给一般股民们的微软股票价位,这就是所谓的正式上市价格。股民们普遍认为微软的股票上市价在17美元~20美元之间,盖茨则估计是每股16美元~19美元。如果每股达到20美元,微软的市场价值将超过50亿美元。 盖茨认为,股票上市价格高虽是好事,势必使购买股票的公众提升对微软今后发展的期望值。但他认为,他必须首先让公司发展得更好,而不应被股票所带来的财富迷失了方向。 元月底,上市公告终于完成了。 1986年3月13日,微软股票正式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开盘价为25.177美元。第一天收盘时,共成交360万股。收盘价为29.25美元。盖茨和他微软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接下来的一周,微软股票每股狂涨到35.50美元。 1年后,微软股票冲至90.75美元,并继续向上攀升,使年仅31岁的比尔·盖茨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10亿富豪。 点滴智慧: 企业家,没有一个不想赚得更多的利润,只有正确地把握自己,做好准备,才能在时机到来时牢牢地抓住它。 4看准了再下手 不要让机会从你的身边溜走。 ——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说:我的成功其实很简单,看准了再下手,不放过来到身边的每一次机会。 这句话,对于刚刚起步创业的人来说,十分重要。杨致远与伙伴戴维成功创业的故事,充分说明了他们是善于发现机会抓住机会的人,使他们在短短的两年内就步入了亿万富翁的行列。 在斯坦福大学学习期间,杨致远就显示出了他的非凡才华,他只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电子工程系本科及硕士学业并获得学位。 但他没有马上工作,他觉得自己缺乏经验,时机还不成熟,他就想办法留在学校。而此时正好赶上戴维·菲洛有个研究项目需要人,于是,他和戴维一起开始了学习博士课程。 他们的研究方向是自动控制软件,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却发现这个方向已经被几个公司垄断,发展机会不多。万般沮丧之时,Mosaic第一个Web网浏览器出现了,Web网给Internet带来了极大的活力,很快就把他们迷住了。 于是,他们制作了自己的主页,主要内容包括杨致远的高尔夫分数,还有他们喜爱的日本相扑运动资料等。他们在Web网上通宵达旦地游历,博士研究工作暂时被放到一边,所幸导师当时不在国内。 和许许多多的上网人一样,杨致远和戴维各自收集自己喜欢的站点,然后互相交换。先是每天交换,接着是几个小时一交换,而后随时交换。随着收集的站点资料日渐增多,他们开发了一个数据库系统来管理资料,并把资料整理成方便的表格,将它命名成“杨致远和戴维的WWW网指南”。站点名单越来越长了,于是,他们将站点分成不同类别,很快每一类站点也太多了,他们又将类分成子类,Yahoo!的雏形诞生了,核心就是按层次将站点分类,至今未变。 他们把指南的地址给了几个朋友,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没多久就有数以百计的人开始访问他们的指南。他们在设计指南时并没有想给大学外的其他人使用,不过杨致远的电脑属于斯坦福大学网络的公开部分,所以,只要知道地址就可以像杨致远隔壁的戴维一样随时来访问。 由于站点的访问者越来越多,他们开始扩充指南的功能,提高搜索效率,加上了最新站点、最酷站点等功能。伴随着每一点改进,他们都会收到大量鼓励的电子邮件,有些还提出了改进建议,“如果没有这些数字化的掌声,如果封闭在实验室里,Ya hoo!是不会出现的。” 尽管Yahoo!有许多竞争对手,他们一点也不惧怕,因为他们发现对手们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在Web网上每个英文单词都出现过无数次,不根据前后内容无法确定其真正意义,所以,搜索列出的部分结果都没有意义。 Yahoo!的站点则不同,它是一个层次组织,最顶层有14大类:商业、经济、娱乐、电脑科技等,每大类下面有子类层,如娱乐类有幽默、笑话、趣闻、音乐等,音乐下又分歌剧、卡拉OK、流派、机构等,用户根据自己需要可以一直检索到最底层。Yahoo!覆盖的范围很广,底层约有40万个独立站点,Yahoo!的分类层次完全是由杨致远和戴维而不是由电脑来完成,这需要极大的工作量,但其分类索引包含了杨致远和戴维的判断选择,因而内容更准确有效,这正是Yahoo!的精华所在。其他的Web小索引站点提供的关键字查找只不过是电脑服务,Yahoo!则是一个精心构造的Web信息大厦。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1994年秋天,他们非常兴奋的是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百万访问日。斯坦福大学提供的资源已不能维持Yahoo!的运转,他们去问学校是否要接管Yahoo!或让他们去寻找合作伙伴,学校很大度地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事,迈克·安得森得知后,在网景给Yahoo!提供了Web空间资源。到1994年冬天,他们的流量获得巨大增长,同时整个Web网也进入了飞速发展期,网景正式成立。 随着Yahoo!流量的与日俱增和数字化欢呼声越来越响,他们开始认真考虑Yahoo!的发展问题。 非常幸运Web网的商机已经成熟,Netscape发布了第一个浏览器上Internet目录的按钮指向Yahoo!,热线建立了第一个有广告的Web小站点,大众媒体开始大肆报道Internet现象,风险投资基金也向Web涌来。Yahoo!是Web网上最热的站点之一,虽然杨致远还名不见经传,但已有一大群投资者找上门来。 比尔·盖茨认为:不懈地努力,会带来更多的商机。 英国的路透社在杨致远的身上发现了商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闻和金融服务商,已有150年的历史,他们当然不会放过如此的良机。路透社负责市场的副总裁彼翰·森 从伦敦来到洛杉矶考察Web网上的商业机会,当他读到有关Yahoo!的报道后,很快就成了Yahoo!的常客,并认识到“Yahoo!事实上缩短了信息与人类的距离”,他开始考虑将路透社的新闻业务加到Yahoo!上。当他打电话给杨致远时,杨致远惊讶地说:“我正要打电话给你。”关于Yahoo!的发展,杨致远经过几个月的思考,最后认识到“Yahoo!不仅仅是Web网目录服务商,更是一种新媒体”。而他的竞争对手认识到这一点时,已是半年之后。 Yahoo!和路透社成了朋友,而不是合作伙伴。路透社希望将新闻有偿提供给Yahoo!,而Yahoo!还没有任何收入。杨致远意识到他们需要商业方面的帮助,正巧他有一个老同学正在哈佛大学读商业管理,帮着写了一份五页的计划书,拿着它,维亚、杨致远和戴维开始不停地拜访风险投资者,奔波之后每天还要继续分类站点的整理工作,累了只能轮流睡在电脑旁,每天的睡眠不足4小时。在被难以想象的工作强度压得几近崩溃时,他们找到了塞可维亚投资公司。1995年4月,塞可维亚对Yahoo!估价为400万美元,两方达成合作。此后,Yahoo!不断发展扩大。 点滴智慧: 看准了再下手,几乎是每一个成功者的必经之路。谁目光锐利,谁就能看准来到身边的机遇,并做出果断的选择,谁就能扬起驶向成功的风帆。 5选力所能及的事 如果你想干得更好,就“选力所能及的事”去做。 ——比尔·盖茨 在比尔·盖茨的起步阶段,与信息科学公司的项目成功的合作,使他信心大振。紧接着又与保罗·艾伦琢磨起了新的赚钱路子。 那时,市政部门都使用同一种装置来测量交通流量,这种装置是由一个金属盒子连接一条横跨路面的橡胶管组成的。金属盒中有一盘16轨纸质磁带,当有车从橡胶管上经过时,这台机器就会在磁带上打上0或1这两个二进制代码。这些数字反映出车辆经过的时间和流量。市政部门雇用私人公司将这些原始资料译成信息以供有关工程师们分析研究,例如,以此来决定何时该亮红灯或绿灯。 而提供服务的私人公司效率低,而且要价高。盖茨和艾伦根据这种实际情况,成立了名为交通数据公司。 具体操作方法是:用电脑来分析这些磁带,然后把结果卖给市政部门。他们比对手既快又便宜。盖茨雇用湖滨中学几个七八年级的学生,把磁带上的数据撰写到电脑卡上,然后盖茨把它输入到电脑里。接下来,他用自己设计的程序将这些数据转换成易读的交通流量表。 公司正常开展业务后,艾伦决定制造自己的电脑以便直接分析磁带,这样就可免去手工劳动了。他们聘请了一位波音公司的工程师来协助设计硬件。盖茨拿出360美元,购买了一个英特尔公司的新型微处理器芯片。他们将一台16轨纸质磁带阅读器连接到这台电脑上,然后把交通流量记录磁带直接输进去。 盖茨和艾伦利用交通数据公司赚了大约2万美元。但是市政公司并非天天需要进行交通流量分析,他们知道所选择的项目不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效益,公司因此不会有太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盖茨不得不另寻出路。不久,盖茨又想到了新的赚钱计划。于是,盖茨与埃文斯合作成立了一个“逻辑仿真公司”。 逻辑仿真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设计课程表、进行交通流量分析、出版烹饪全书等。盖茨此时的生意经验毕竟还是很稚嫩的,只能说处于摸索阶段。他的公司业务范围如此广,看起来赚钱的机会更多,其实不然。这样没有明确的业务范围,自然也没有固定的客户,赚钱必然有限。 1972年5月,在他们结束三年级前夕,湖滨中学校方授权他们设计全校400多名学生的课程表程序。校方希望这套电脑软件可以从秋季72-73学年开始启用。湖滨中学原本是让那位受雇于本校教授数学,并帮艾伦设计过电脑的前波音公司工程师从事这项工作;但不幸的是,此人死于一场坠机事故。于是,这个任务就落到了盖茨和埃文斯肩上。 然而,让盖茨万万没有想到的情况又发生了。就在他接受任务不到一周的时间里,肯特·埃文斯在一次登山事故中不幸遇难。悲痛的盖茨要求艾伦来帮助他完成这项工作,他们约定在当年夏天,艾伦放暑假回来后,共同来完成这项任务。 夏天刚刚到来之时,盖茨去了华盛顿特区,当了一名众议院服务员。 在夏季休会期间,盖茨回到了西雅图,与艾伦一起进行设计课程表的工作。他们利用上次同信息科学公司的交易中得到的免费电脑机来进行这项程序设计。 不久,课程表软件设计取得成功后,比尔·盖茨又揽到了一笔生意——为华盛顿大学实验学院设计一套学籍管理软件,他这笔生意是跟华盛顿大学学生管理协会洽谈的,正好他的姐姐克里斯蒂娜是该协会成员之一。当学校的报社了解到她的弟弟是该项设计的承接人后,便指责管理协会以权谋私,结果,盖茨只从这项设计中赚得很少的钱,大约只有500美元。 点滴智慧: 成功者之所以取得了成功,因为他们选择了力所能及的事。失败者之所以失败,因为他们不能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