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就是查漏补缺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6批评就是查漏补缺 批评,是我前进的动力。 ——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说:批评不一定都是对的,但一个不能接受别人批评的人,就没有前途可言。 生活在大千世界里,每一个人,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英雄人物,总有遭人批评的时刻。事实上,越是成功的人,受到的批评就越多于只有那些什么都不做的人。 比尔·盖茨说:只要你能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批评,其实批评并不是坏事。 邱吉尔在他的办公室墙上,悬着一幅林肯的字,上面是这么说的:我尽我所知的最好办法去做——也尽我所能去做,而我打算一直这样把事情做完。如果结果证明我是对的,那么人家怎么说我,就无关紧要了;如果结果证明我是错的,那么即使花十倍的力气来说我是对的,也没有什么用。 邱吉尔一生不知遭遇过多少批评,林肯更不用说了,在他一生之中,反对他的声音几乎无日无之。其实现在的一些公众人物不也如此? 你听过塞蒙·纽康这名字吗?这个人出生于1835年,卒于1909年。在莱特兄弟首次飞行成功前一年半,他说了以下的“名言”:“想叫比空气重的机器飞上天,不但不可能,而且毫不实用。” 你知道约翰·莱特福特吗?他不但是个博士,而且当过英国剑桥大学副校长。在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这部名著前夕,他郑重指出:“天与地,在公元前4000年10月23日上午9点诞生。” 你晓得狄奥尼西斯·拉多纳博士吗?他生于1793年,卒于1859年,曾任伦敦大学天文学教授。他的高见是:“在铁轨上高速旅行根本不可能,乘客将不能呼吸,甚至将窒息而死。” 1786年,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初演,落幕后,拿波里国王费迪南德四世,坦率地发表了感想:“莫扎特,你这个作品太吵了,音符用得太多了。”国王不懂音乐,我们可以不苛责,但是,美国波士顿的音乐评论家菲力普·海尔,于1873年表示:“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要是不设法删减,早晚会被淘汰。” 既然乐评家也不懂音乐,但是音乐家自己就懂音乐吗?柴可夫斯基在他1886年10月9日的日记上说:“我演奏了勃拉姆斯的作品,这家伙毫无天分,眼看这样平凡的自大狂被人尊为天才,真教我忍无可忍。” 有趣的是,乐评家亚历山大·鲁布,1881年就事先替勃拉姆斯报了仇。他在杂志上撰文表示:“柴可夫斯基一定和贝多芬一样聋了,他运气真好,可以不必听自己的作品。” 1962年,还未成名的披头士合唱团,向英国威克唱片公司毛遂自荐,但是被拒绝。公司负责人的看法是:“我不喜欢这群人的音乐,吉他合奏已经太落伍了。” 比尔·盖茨说:真正的勇气就是秉持自己的信念,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都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但是水只要不渗进船里,船就不会沉。记住一件事,只要确定你是对的,就坚持你的信念,无怨无悔。 点滴智慧接受别人各种各样的批评,从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就会使你的人生变得灿烂多彩,使你的生命创造更大的价值。
7学会安静学会等待 在安静中思索,在等待中寻求发展的良机。 ——比尔·盖茨 不可想象,一个心情总是烦躁的人,他怎能进行思索,又怎能在等待中寻求发展的机遇。20世纪末期,IT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讨伐运动向微软扑来,人们纷纷议论微软帝国将走向衰败。众多的迹象表明,微软更多的是掉进了自己挖掘的陷阱中,而且过去的成绩正一点点变成自己的包袱。 此时困境像一根绳索,紧紧勒进了微软的脖子。而具有大将风度的盖茨,却在安静中等待着新的机会,以扭转微软目前的局面。因为他始终相信,微软在不久的将来仍是强大的。 盖茨说过:“我从来未想过我会变得富有,这根本不是我的梦想,时代激励着我向上的是一种创造与众不同的愿望。我希望成为一个成功的事业者。” “微软公司成立初期,我们想聘请我们的朋友编写软件,我们怀着使这软件流行起来的强烈愿望,而没有想过这样会令我们获得多少利益。” “时间走到了今天,能让我感兴趣的不是赚钱,如果我必须在我的工作和拥有很多财富之间选择的话,我会选择工作,我觉得领导着成千上万的聪明能干的人要比在银行里拥有一大笔资金更能令人激动。” “我把我所有的资产都投资在我的公司,而我只占有我公司软件股份的四分之一,随着时间的转移,比率会越来越少。” “大量的投资令我确信公司能长时间地应付商业上的挑战,几乎把所有的资金都投资在产品上对我是再适合不过了。” 随着微软公司的各种媒体产品及其服务的不断增强,以及公司拥有的财力及技术幅度的膨胀,微软公司全面转向新媒体发展。没过多久,微软已经由一个单纯的电脑公司成功地变成一个新型的大传媒帝国企业。 飞黄腾达的盖茨被传媒体视作未来的好莱坞大亨。他的影响力已在经营媒体王国数十年来的梅锋先生之上。从软件大王到传媒第一大亨,比尔·盖茨先生只花了不足一年的时间。 将来,在其于电脑科技的大媒体世界当中,其核心是互动通讯和数字化技术,也就是说,所有的信息——无论娱乐或新闻,或者说学术知识,从文字、数据、图形、声音到视讯等多种媒体,都可以做数字化处理,透过电脑及网络,随意储存及传输。有了电脑技术我们可以对这些信息做出更灵活自由的操作;文字与通讯可以混合使用,图形、数据可以更新,更重要的是,借助电脑科技的帮助,用户可以达到随选随用的互动境界。换言之,控制媒体时空的主动权,已经由信息提供者的手上交到消费者那里,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革命。 随着各国“信息高速公路”的推进,这场全球性的革命已经正式开始。 而盖茨十分清楚,在这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会有许多实力竞争者:索尼、松下、菲利普、富士通……每一间拥有技术开发能力和顾客基础的电脑、电子公司都希望迈进这个全新的商业领域,以便建立新媒体年代的领导地位。 这些公司均公开表示有意建立其新媒体王国,具有不同策略的所有参赛者都是世界级的强手,他们各有各的长处。对于盖茨先生而言,幸运的是,所有的媒体科技都离不开电脑,而电脑软件正是微软公司的强项所在。新一轮的未来信息大战,可以说就是在微软公司的领地当中角逐,因此,微软公司无疑已经抢占了一个居高临下的战略要点。但是,盖茨仍旧保持清醒的头脑,维持着他一贯稳健的经营作风,谋而后动,志在必得。 清楚地认清了形势后,微软的决策层制定了战略计划:一是微软公司迅速在互联网络领域建立事业,积极与媒体公司开展多层次的合作。微软公司大力扩充线上服务,并且与电影圈人士合组制作公司,与NBS合作创办网络电视新闻服务。 为配合微软帝国的扩张计划,促使电脑与电视加快整合,而进一步实现其“视窗随处可见”——“Window everywhere”的目标,盖茨先生更是投巨资入有线电视行业。1996年,微软公司正式宣布以4.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ibTV公司。借助WebTV公司原有的渠道,微软公司可将软件以及微软公司制作的信息内容,一下子打入大众家庭,并且抢在电器商与电视台之前,部署大媒体时代的全方位策略。 二是微软公司借助庞大的人力、物力资源,采取多头并进的方式,快步构建传媒帝国的框架。另一方面,盖茨表现出十分谨慎的态度,仍是公开表示的电脑软件业务为主,只希望做有助于个人电脑普及的事,而并非要横跨娱乐界,或者建立电视王国。 换句话说,微软公司在新媒体业务的计划和研究工作中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推广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由于微软公司占全球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八成以上的市场,这场信息革命令微软公司的规模更加扩大,其领导地位也更加坚固。 因盖茨一贯的稳健经营作风,除非他真正看到跨进娱乐事业比发展软件业务更有利可图,否则微软公司不会做新媒体巨人。 比尔·盖茨了解到,电脑软件业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微软公司的事业尚有极多机会,比尔·盖茨谋而后动的机会其实很大,他目前正不断吸收信息资源、电影、生活信息、百科全书、艺术精品无所不包,这些东西一旦经过数字处理之后,便会成为新媒体王国的重要资源。 在商战中,盖茨永远不会忘记数年前日本电子巨人索尼进军好莱坞惨败而归的故事。这对于电脑世界人士是很好的教训。前景瑰丽的构想有时不见得是一个好生意。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曾赚得天文数字、稳居电子消费市场前列的索尼公司,一度打算大举进军娱乐事业,希望将其电子产品的优势,配合娱乐事业,创造一个比迪斯尼更大的集团。为此,索尼公司投入巨资,收购了CBS和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作为其战略性的部署。 尽管索尼公司做了十分细致的计划,但是,他们忘记了管理娱乐事业不同于电子产品制造。同时他们也忘记了日本人的管理模式,与美国的具有强烈个性的娱乐事业,非常难以配合。 虽然索尼公司变成横跨全球的企业大帝国,全球雇员增加到13.5万人,规模比波音公司还大,但这次进军娱乐业的尝试却令索尼公司惨遭失败。1994年~1995年,索尼出现严重亏损,电子巨人几乎因为横跨娱乐业而身陷泥沼不能自拔,直到1997年才告定。 索尼公司这次惨痛的教训,时时提醒着聪明的比尔·盖茨,不管在任何时候都要不忘冷静,并在冷静等待。 不急不躁的盖茨,更像一位哲学家和思想家,不管在任何时候他总能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在思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自己的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点滴智慧一个心态平和的人,处事不惊,因为他们懂得安静是一个人优秀心理素质的体现。只有在不急不躁中才能抓住来到身边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