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篇 谋攻(7)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大破赵军,四十二万赵军全被生擒活埋,赵国战力已呈崩溃之势。秦国大将白起正准备挥师邯郸,一举灭赵时,秦王却下令白起撤军。
原来是秦国宰相范雎嫉妒白起立下灭赵大功后,爬到自己头上,便说动秦王下达撤退命。
白起知道后,心里极不痛快;回国后,便称病不出。
没多久,秦国又派出大将王陵攻打赵国的邯郸;但战事不顺利,秦国派军支援,却又伤亡惨重。这时,刚好白起病好了,秦王想让白起替代王陵再攻邯郸,白起赌气不干;秦王亲自下命令,白起还是不动。秦王没办法,只好让王龁代王陵。王龁打了半天,还是攻不下邯郸;没多久,信陵君率领大军赶到,秦军陷入困境。白起知道秦军危急,有点幸灾乐祸:“秦王不肯用我的计策,现在吃苦头了罢!”
秦王急了,勒令白起受命领军,白起宣称病危,硬是不受命;秦王气极了,把白起降为士卒。秦军战况越来越吃紧,告急军书一日数起。秦王想到因为白起不肯受命出征,害秦军损失惨重,越想越气,下令把白起逐出咸阳;白起受不了这么多侮辱,气得自杀。
秦王不懂军事,不该撤军时,硬要白起撤军,代价也太大了:
(1)眼看着赵国就要到手了,却自己轻易放手。
(2)把白起搞火了,不肯再为所用;派别人却成不了事,造成国家重大损失。
(3)逼死旷代名将,在历史上留下污名。
为君者,能不慎乎!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不懂军队内部事物,而又以行政命令干涉军务,就会使军士迷惑。
大兵法家田穰苴说:
“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
道理很简单,兵经上说:
“在国以信,在军以诈。”
因为仁义可以治国,不可以治军;权变可以治军,不可以治国。军队的任务就是打仗,打仗会死人,要让士卒愿意拼命,决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其中有威有恩,更需要机谋权变让他们服从命令,拼死效命。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但在朝廷的君王未必懂这一套,如果用治国的方法治军,就算能得军心,光有仁义,没有机诈,弄得军队个个谦和有礼,成了慈眉善目的活菩萨,失去军人应有的怒目金刚的特性,根本不能打仗。这种军士本身迷惑、也让人迷惑的军队,就算完了。
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不知道三军的机变权谋,却任用了不适任的人,会使军士疑虑。
战争这种事,一步百变。领军大将,系国家安危强弱于一身;所以,择人任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当国君的人,可以不懂军务,但一定要能识人而任将;如果将领无能,不知权变,不懂兵道,则不可以付以势位;否则,一旦用错了人,麻烦就大了。
若以李左车代陈余 则韩信兵败
前面提过的井陉之战,军师李左车曾向主帅陈余提了一个让韩信致命的分化战术,但陈余下听,最后被杀得兵败身死,李左车也被连累遭生擒。
如果情况反过来旦让李左车任主帅,陈余当副手呢?那可就完全不同了,兵败的一定是韩信。因为李左车的作战计划,连韩信听了也害怕。一盘错棋,满盘皆输;用错人,比用错决策更可怕;因为主意是人出的,决策不好可以改,但用错人,往往就来不及了。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三军既迷惑且疑虑,则邻近强敌就会趁隙而至;这就是自乱阵脚,引导敌人轻易打败我。
以赵括代廉颇 赵王乱军引胜
长平之战前,赵军大将廉颇虽然胜不了秦军,但至少知道自己战力不如人,虽不能攻但可以守;就因为坚持守势,甚至拒绝出战,让秦军也没有机会赢,总算维持了低调的平衡。
没想到赵王误中秦军的反间计,以赵括代替廉颇,促使秦军也立刻以白起替代王龁,使原本大豹对中豹的局面遂转成老虎对狗,造成全军覆没的恶果,就是最标准的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预知胜利有五种方法:
能看清敌我情势,知道什么情况能打,什么情况不能打者胜。
打仗是两种对抗性力量的较劲,而决定胜败的关键在于:
(1)双方的基本条件优劣?
(2)谁占天时地利?
(3)双方的强点与弱点?
(4)最重要的是:谁能掌握能决定胜负的瞬间利害。
条件不如对方时,就不打,不打就不会输;再想办法把情势调整过来,就有机会赢了。、反之,若条件明显优于对方时,稳赢的仗,当然打了。
四大条件中,最具关键性的,就是第四点。对手再强,总会有露出破绽的时候,把握这个瞬间利害,尽力一击,再强的敌人也会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