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批评于事无补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20世纪初,卡内基就提出人际交际的第一法则“如欲吃蜂蜜,不要踢蜂箱”,也就是说批评与事无补,而且往往使事情变得更糟。卡内基的作品进入中国,大概也有20年了,然而职场中,大多数人仍然习惯于批评,吝惜于赞美,或许是跟我们多年的教育有关吧。许多不愿赞美别人者,或者是不知如何表达才得体,或者是认为赞美就是拍马屁,特别对象是上级的时候。还有一些人认为,赞美别人就意味着自认不如人,是给别人“露脸”的机会。竞争心较强的人,还往往在赞美别人一句后,就转而自夸十句。而在批评他人,则往往理直气壮,毕竟我言之有据,我是为你好,我是建设性意见,等等。久而久之,大家都习惯于批评和自我批评,而不习惯于表扬与自我表扬,偶尔领导视察工作,刚说了两句勉励之言,就有沉不住气的下属跳出来说:您还是直接批评吧。
我初入职场的时候,一次随老板检查代理商工作,老板边看边往笔记本上写字,他如此用功,我也不能落后,也认认真真地看,优点好像不容易找,挑毛病还不容易么,于是将毛病一条条记录下来。看了一上午,老板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字,乘他上厕所的机会,我扫视了一下他的记录,几乎全是缺点和不足。这下我心里有底了,下午开会的时候,我大可以把自己记录下的毛病,通通地讲出来,也展示一下自已的水平。下午开会,老板发言,出乎意料讲的全部是优点,而且边讲还边看笔记本,我莫名其妙,难道他的笔记本会变魔法不成?偷偷伸长脖子去看,还是上午我看见的那些字,他嘴里讲出来的话,居然跟笔记本上毫不相关。直到最后,他才说了代理商一个毛病,而且是一个并不难改的问题。代理商把老板写的都记下来,自然高兴得不得了,连连感谢之余,还不忘诚恳地做了自我批评,表示一定会按照公司要求,认真改进,欢迎我们随时检查,等等。
回来的路上,我实在忍不住,问经理为什么讲的全是优点,代理商明明没有做得那么好,还有那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他提都不提,只是说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而已。他当时简单地说:“批评没有任何用处”。
直到多年后,我终于体会到以下几点。
一、人性都是喜欢听别人说自己的好话,而不愿听自己的坏话。如果我们说太多的缺点,代理商开始可能会勉强接受,但缺点一多比较要强的人会觉得我们眼光有问题,产生抵触心理。如果代理商忙于为自己辩解,结果可能是连一个毛病都不会改进。而比较不自信的人则会觉得根本无法一下达到我们的要求,可能干脆放弃改进。如果这样的情况多次发生,我们会认为代理商故意违背公司要求,而代理商则会认为公司不近人情,双方合作势必破裂。人与人之间,往往并没有太多的原则问题,而这种不按人性规律来沟通交往,倒往往最终演变为所谓“原则”之争。古代花剌子模的国王,对凡是报好消息的来使,都奖以重金,对凡是报坏消息的来使,则处于砍头。因为他相信,说好消息的人会带来好事,反之亦然。所以不报坏消息,则坏事不复存在,这就是人性的某种极端表现吧。职场上,如果你经常扮演传递坏消息的信使,结局恐怕也不会好过先辈。
二、每个人都是别人的镜子。一般人的自我认知,除了反省和内察以外,更多是从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而来。越是对自己重要的人,他的评价就越会影响到自己。我们常常会因为别人的一句无意的评语,就要联想到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形像与地位。所以,我们要明白,别人是我们的镜子,或许这个镜子并不真实,是一个哈哈镜。但我们更要明白,我们也是别人的镜子,我们的评价,或许无意间就会久远地影响到别人的心态与行为。西方心理学理论中的“皮格马里翁效应”指出,你把对方当好人,对方就会向好人的方向转变;而你把对方当坏人,对方就会往坏人的方向转变。曾经有篇报道,说英国某学校按成绩编班,一时疏忽将优等班与普通班标签放反,半年后才发现这个错误。令人惊讶的是,贴上优等班标签而实际是普通班的学生,因为自豪而努力,平均成绩反而超过实际的优等班。而帖上普通班标签的优等班的学生,成绩普遍下降。这就是“皮格马里翁效应”理论的实证。我还记得看过一则新闻,一个杀人犯被处决后,记者采访邻居,有个老太太说:“这个家伙,从小我就看他不是好东西。”但我想,如果一个小孩从小就被人看成不是好东西,那么他想做好东西也非常的难了。回到上面的例子中来,如果我们把代理商定位在出色上,他会自觉地更出色,不然就有负我们的期望。而如果我们一上来劈头盖脸一顿指责,把他定位在差劲上,他会更差劲,至少,他得花双倍的信心和勇气去做得出色。
三、与其指出不足,不如指出优秀的标准。当时为什么经理会看着记满缺点的笔记本,说出来的却全是优点呢,其实,他是对着问题,在说正确的答案。他说的,只有一部分是代理商真正的优点,其他的,其实是代理商应该做到的标准,这就是妙处所在。一般人都会有一定的自知之明,当你的表扬之词其实高于他的自我预期和实际水平,他在高兴之余,也会按你的表扬去做得更好,以求名副其实。我们须知一点,无论做事,还是做人,都应该目标导向,如果我们是希望把问题解决,把人际关系处理得更好,那么与其针对弱点去做无谓的意气之争,不如针对目标制定更高更好的标准,大家一起用标准要求自己。或许有朋友会说,那得别人愿意像我这样开诚布公,不搞小心眼呀。还有,如果遇上个明白人还好,遇上自以为是的人怎么办?首先,正如前面所说,一个成熟的人,需要高勇气与高体谅的平衡。无论别人做不做得到,自己首先要做到,影响力是一点一点建立和扩大的。在迈向成功的顶峰的路上,耐心和信心无比重要,而后才谈得上沟通的技巧。就像前面我举过一个部门主管的例子,他脾气急燥,却也能逐渐自我克制到最终赢得大家尊重。除了他的个人努力,我几年耐心地鼓励和指导也非常重要。其次,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很少用一种理念或方法就能完全奏效,在问题与解决方案之间,从来就没有固定的对应,如果不明白要综合运用多种理念与方法,无异于刻舟求剑。我这本书,会不断讲到各种理念与技巧,但只有融会贯通综合使用,才能举重若轻。
四、一次最多只能说对方一个缺点。理由非常简单,一次只说一个缺点,既有利于人际交往的润滑,保存对方的自尊与颜面,也有利于对方提高自信去改进。每个人都有这种经历,别人一大堆批评话说下来,要么自己都觉得自己不是人,要么就是觉得对方不是人,还有什么心思去认真听取批评,去好好改进。中国以前流行什么“集体帮助”,一大群人围着帮教对象提意见、提建议,七嘴八舌,大家也许是真心实意的,但被帮教对象却哭得伤心。大家以为他是深刻认识到错误与不足,为自己的行为而羞愧,其实多半是被帮教对象觉得实在委屈而又无法说得出口。当年我曾问过老板:从小党和国家就教育我们,成绩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你不说别人的缺点,岂不是缺点会一直不改,越来越严重?当时他笑笑,说了一句“不会的”。这些年我的实际经验证明,如果方法得当,自己的态度和原则不动摇,的确不会的。当一个人越被重视,优点越被赞赏的时候,他会满心欢喜的越做越好,优点会渐渐把缺点“淹”掉。而且,当一个人成长成熟到某种阶段,有了自我意识和公众形象意识,也会自觉地更多表现优点,而缺点自然也不为人所见。中国人品评人物,常常过于苛刻,时有诛心之论,比如“有心行善虽善不赏,无心作恶虽恶不罚”,目标是要人人都做圣人,实际上使想做好人的人常常失去勇气和信心,还不如伪装成无心去作恶,心理负担反而更少。许多朋友在职场深感失落或愤懑,以至于“在岗退休”,工作成效越做越差,形成恶性循环,恐怕不是因为遭到表扬太多,而是遇到刻薄的批评太多吧。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