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15节 天龙中文电脑叫好不叫座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天龙中文电脑叫好不叫座
1980年4月,宏碁和朱邦复先生正式展开中文电脑的合作开发。在此之前,朱先生已经研究中文电脑多年,但是支持与认同的伙伴都逐渐离去,使其计划几乎已经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朱先生不甘心放弃,就向宏碁购买微处理发展系统,打算自己着手开发。
然而,购买了发展系统之后,朱先生却因为不会使用设备仍无法实行其计划。由于经费有限,时间紧迫,他便通过当时宏碁的销售工程师朱和昌(现任联讯电脑总经理),希望与宏碁合作开发。于是,我和时任宏碁研发主管的施崇棠(现为华硕电脑董事长)前往造访朱先生。
当时,朱先生有两个构想,一个是输出技术“向量组字法”,一个输入技术“仓颉字母法”。我对“向量组字法”兴趣甚高,这项技术可以64K字节的硬件设备造出三万个中文字,足敷中文字体的需求,而它所需要的储存容量,仅为其余输出技术的十分之一。施崇棠也认为可行,于是,我们就开始进行这项合作案。由宏碁负担开发费用,产品利润双方分成。
在工程师的努力之下,五个月之后“天龙中文电脑”研发成功,推出之后相当轰动,台视新闻特别报道了这项产品,并获得岛内产品设计的最高奖项。
为了推广仓颉输入法,宏碁大规模投入消费者教育活动。除了连续举办读者“拆字游戏”的中奖活动外,还在信息周的电脑展时,花费70万元举办中文输入比赛,让这种完全陌生的输入技术,逐渐为大众所接受并广为使用。
但当第一位顾客从板桥前来宏碁,指名购买天龙电脑时,我们却愣住了,因为客户的需求必须有软件配合才能解决,但是因为宏碁无法提供软件,这笔生意当然就做不成了。结果,天龙的名气是打响了,但是却没有业务。
天龙中文电脑的叫好不叫座,足可供研发人员借鉴。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开发出“会动”的新产品其实并不困难,但是要做到好用又便宜,让消费者可以用合理的价格买到方便运用的产品,才是真正的挑战所在。
后来,朱先生又萌生一些新的想法,希望能发展出更具智能的新一代电脑。但是我认为,第一代产品的商品化尚未能成功,就算真能研发出新一代电脑,还是会遭逢商品化的问题,那是比发明更困难的任务。于是双方便结束了合作关系。
中文输入法百家争鸣
当然,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朱先生也许有自己的看法。但我一直有个信念,在科技这个领域,不管开发什么产品,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是一回事,但要对人类真正有所贡献,还在于产品的应用广度,否则也只是闭门造车。朱先生是一位难得的发明家,却不是一个生意人。
虽然天龙电脑最后并未成功,但是仓颉输入法却被广为使用,并成为产业标准。这其中有一段插曲。
当时,充斥在台湾的“苹果二号”仿冒品也渐渐开始中文化,最方便的做法就是采用现成的向量组字法和仓颉输入法,因此这两项技术就通过地下途径流传开来。虽然宏碁与朱先生已结束合作关系,但由于双方共有这项技术专利,我便向朱先生提议,将这项技术免费开放给同业使用。
当时,台湾正为了中文电脑的产业标准争执得不可开交,有人主张采用类似日本电脑的大键盘,有人坚持沿用英文电脑统一规格的小键盘,大家都宣称自己的输入法最好,各自动用政治资源,以期技术能成为产业标准,并收取权利金。宏碁虽然已经免费开放了技术,但还是花费了许多精神协助资策会进行评估,最后,资策会以科学实验评估的数据,推荐小键盘的仓颉输入法,此时才正式确定这项技术成为产业标准之一。
近几年,陆续也有些新的输入法加入,例如大易等。但自从这个事件之后,我就不再介入中文输入的任何事务,因为我深感只要牵涉到产业标准,就会掺杂政治因素与利益纠葛。研发的目的是为了带给社会更进步的产品,更好的生活,但结果往往让研发的心血结晶染上种种无意义的色彩,实在有违贡献社会的初衷。
事实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英文的键盘本来就不是最好的设计,原始设计完全是针对打字机的机械考虑,避免打字速度太快造成字臂卡在一起。尽管电脑没有这层顾虑,但谁能改变这个设计?如果不能改变,争执有何意义?可是一直到今天,类似中文输入法孰优孰劣的争执仍未停止。
“小教授一号”一炮而红
若论宏碁创业初期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则非“小教授一号”莫属。它不但是宏碁自创品牌产品外销的起点,也奠定了日后往个人电脑发展的基础。
掌上型电脑学习机是我从创业第一天就想做的产品。在此之前,电脑学习机体积都相当庞大,就如同计算尺终究被掌上型电子计算器所取代一般,如果将电脑学习机设计成掌上型机体,应该会广被接受。
但在70年代中期,各种重要组件的体积都无法符合轻薄短小的条件,加上宏碁的财力有限,不足以长期支持研发与商品化的投资,我只好将这个构想搁在一旁,先代理微处理器产品。1978年,宏碁代理全亚电子的“EDU-80”微处理器学习机,全亚是当时台湾惟一生产这项产品的厂商,为了推广这项产品,宏碁与全亚成立了“宏碁亚微处理器研习中心”。
1980年,宏碁将“EDU-80”推广到海外市场,为应海外市场所需,必须将“EDU-80”的技术文件(即操作说明书)由中文翻译成英文,于是,我特别请交大教授魏哲和担任这项工作。对成熟的电子产品(例如电视机)而言,操作说明书是非常简单的,只需薄薄几页,介绍各种按键的功能,消费者自然会使用;但是电脑产品牵涉到复杂的软件程序与硬件结构,操作手册都是厚厚一册,编写一份技术文件所耗费的精力,甚至超过硬件开发。况且对台湾厂商而言,编写外文技术文件更是一件高难度的工作。
“EDU-80”的英文技术文件,就足足花费了半年工夫才完成。但由于这份技术文件的投资,也促使后来“小教授一号”的推出,因为“小教授一号”的英文技术文件,就是改编自“EDU-80”。而这项产品的开发时间,不过才短短两个月。由于我们特别选在台北与美国电子展的时机推出,因此使这项产品一炮而红,打开了宏碁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技术文件系成败
关于“小教授一号”另外还有一段插曲。当时,工业技术学院教授谢清俊在看过中文版的技术文件之后,觉得其间仍有部分看不懂之处,这表示这份文件仍不够客户导向,于是,他特别引荐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科技传播的学者谢瀛春女士,由她从最基本的中文技术文件开始,向我们讲解这门当时仍相当新的学问。
宏碁早期能够在业界快速崛起,不单是产品本身好,对于技术文件所投入的心血也远超过许多同业。
即使如此,宏碁早年的技术文件仍不够理想。1986年,德国AEG集团旗下的一家子公司要寻找厂商代工生产,当时安迅电脑(NCR)与宏碁都在争取这笔生意,虽然安迅在德国生产,价格较高、产品也不及宏碁,但是最后客户仍选择安迅电脑,主要就是因为技术文件。对客户而言,代工厂商所提供的技术文件做得好,才能为客户提供有效的服务。
这件事情更加强了我对技术文件的投入。为此,我们特别从联合报系的英文媒体—“中国经济通讯社”,找来担任记者的李崇泉,专门负责技术文件部门,并创立国际科技传播协会的台湾分会。为了编写出地道的英文文件,除了雇用在台美国人之外,我们还特别从菲律宾聘请了近十位工程师负责这项工作(宏碁是当时台湾雇用合法菲籍劳工人数最多的企业)。
由于长年的投资,宏碁在技术文件方面的成就在台湾一直领先其他厂商,现在除了英文之外,也具备编写西班牙文、德文技术文件的能力,这对拉丁美洲与欧洲市场的开发有极大的帮助。
对台湾电脑厂商而言,外文技术文件不仅与新产品在国际间商品化的成败有关,也是厂商的瓶颈所在。宏碁致力于这项工作的成果,再度印证了“突破瓶颈、挑战困难、创造价值”的经营哲学。
培养能力,掌握时机
近几年,产业升级已然成为台湾当务之急的工作,而研发正是其中最关键的课题。但是根据调查,台湾民间企业研发的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不到1%,较之美国与日本都偏低许多,投资偏低,转型的速度自然迟缓。
事实上,比起营销、库存与营运成本,研发的费用是很低的,研发花的都是小钱。因此,宏碁对研发的投资始终不遗余力。
据我的经验,企业投资研发并非难事,研发工作的困难在于如何评估、找出具有市场潜力的产品,并做出成熟的商品,这是比技术更重要的工作。因为每个研发计划都是一个系统,当中包含许多无形的经验,例如可量产的程度、品质的稳定度、成本等等,我称它们是技术的“可行能力”,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必须通过实际投入才能逐渐培养的实力。
当企业拥有这些能力之后,还必须掌握两个关键条件:方向和时机。也就是朝什么方向进行研发,以及在何种环境与时机着手最为恰当。而这两个条件,更需要专业能力与经验的累积。
但非常遗憾的是,大多数企业的研发人员都是资历较浅的工程师。因为有经验的研发人员,往往都会升迁为管理者;另一方面,资深的工程师也不愿长期从事基层工作,这也使研发人员不断流失。因此,如何传承经验便非常重要,靠文件的记录是一种方式,但那毕竟不是亲身体验,效果十分有限。根本之道是给研发人员尝试的机会,并给予指导、协助。
宏碁非常重视研发,但不计较研发计划执行的成败,我真正在乎的是员工有没有从中积累经验,有没有学习的心。研发失败,可能是因为经验不够,也可能是因为整个大环境的技术水准并不成熟,所以不能马上商品化。但是如果能继续培养能力,客观环境条件成熟时,自然能够将其转换成赚钱的产品。
从长期的眼光来看,研发能力的培养,远比单一计划的成败重要得多。
1984年,宏碁刚刚推出第一部16位个人电脑,当时我们投资美国硅谷的日技高科技公司(由关联企业宏碁大创业投资公司投资),为了借助日技既有的科技实力,便派出一个六人小组远赴美国移转技术,进行工作站的开发,但是计划失败。由于工作站的技术比个人电脑要高,又有第一次的取经经验,两年之后,同一个团队再度到美国,任务是开发32位个人电脑,这一回,宏碁领先IBM推出32位电脑。
1991年,宏碁投入巨资,开发每秒可执行百万条指令(MIPS)的微处理器为核心的RISC(精简指令系统电脑)个人电脑,并于1993年推出,结果因为配合的软件不够,在市场遭遇挫败。1995年年底,我们重新整合技术,利用英特尔的Pentium芯片,卷土重来,推出新一代高性能、低成本的服务器。
宏碁多年来致力于创新,遭到的挫折不知凡几,但我始终觉得,在研发过程中,产品也许会失败,但提高技术能力是不会失败的。特别是当全球掀起保护知识产权的风潮时,增强研发能力不仅可以成长,更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图存的命脉。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