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欧阳修的终身之恨

  南朝齐梁时期的江淹,曾写过一篇在文学史上有名的《恨赋》。其中历叙了亡国之恨、大丈夫壮志未酬之恨、离别之恨等饮恨而吞声的例子。然而,宋代的大文学家欧阳修却有另外一种很特别的终身之恨。
  欧阳修的这一终身之恨是什么呢?据欧阳修自述,他很喜欢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两句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为此而经常吟诵,并且希望能模仿这两句诗,写出与此两句意境相同、堪与媲美的诗句来。可是,这一愿望好多年都没有实现。
  欧阳修故里(江西吉水)
  熙宁三年(1070),欧阳修六十四岁,这时他任青州知州,在青州已经住了两年多了。一日,他在书房歇息,凭窗临眺,看到自己居处的景色十分幽雅静谧,因此又想到了常建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样的佳句。他认为,常建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与意境就在眼前,自己已经掌握,是写出可与之媲美的诗句的时候了,于是便提笔凝思。可是奇怪得很,结果竟一个字也没有写出来,他不得不怀恨作罢,并且埋怨自己说,前人已经写了好的诗句,开了个好头,景物意境就在自己眼前,然而却不能按自己愿望写出自己满意的诗句来,这是什么原因呢?是自己的才力有限呢?还是人老文思衰退了呢?为此他留下了终身之恨。
  欧阳修的这一终身之恨是关于文学创作的,这可以看出欧阳修对创作极为重视、态度极为认真。他所检查的写不出佳句的两个原因都有道理。才力,指文字表达能力;文思衰退,指创作没有了激情,想像活动、构思能力不如年轻人活跃。但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创作要有其感情。他体会到眼前的景物与意境与常建诗句所描写的相合,但这只是欣赏,是审美感受。欣赏与创作是两个不同的方面,真正要进入创作过程,则非要真感情、融注真实情感不可。纵然是纯写景,也肯定离不了情,不然,丢了这一点,专为写佳句而写佳句,则肯定是写不出佳句来的。有些作家无意写佳句,只是注重情感贯注,结果写出来却是佳句,句句令人吟味不已。这一点,不少文论家都认识到了。如果说欧阳修对他的创作怀有终身之恨的话,那么,写不出像常建那样的句子并非是他的终身之恨,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才是他真正的终身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