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苏轼悲秋与朝云伤春

  宋代词人苏轼,在广东惠州为官时,一日与他的侍妾朝云闲坐。此时正值秋天,落木萧萧,芳草凋枯,苏轼睹此,凄然伤神,不禁有悲秋之思。于是他就对侍妾朝云说:“你去把酒拿来,我要在这儿多饮几杯。”朝云立即拿了酒来,这时苏轼又对她说:“我曾写了一首《蝶恋花》词,你还记得吗?你就唱此词为我佐酒助兴吧!”朝云满口答应,于是开口唱道: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杳。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苏轼当然也十分欣赏这首词。谁知朝云歌喉婉转,刚唱完“绿水人家绕”时,就已经泪满衣襟,涕泗交流,声音哽咽,再也唱不出来了。苏轼见此,吃惊不小,于是就问:“你怎么了?怎么不往下唱?”朝云见问,马上回答苏轼说:“我不能唱的是: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两句,它让人太伤心了。”苏轼一听,知道这两句触动了朝云的惜春情思,于是哈哈大笑说:“我见此落木残败之景象,正在悲秋,让你拿酒来,唱唱此歌,想驱散一下悲秋之思,想不到你却在那儿伤起春来,真是各有所感,难以驱遣呀!既然如此,那么就算了吧。”谁知此后不久,朝云就抱病死了,而苏轼回想此际此情,从那以后,再也不愿听人唱他的这首《蝶恋花》词了。
  中国古代文人,大概从战国时宋玉起,就开始悲秋了,他的《九辨》里开头就说:“悲哉!秋之为气也。”之后,就开始形成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传统,此类作品从魏晋南北朝始尤多。至宋代,欧阳修就写了《秋声赋》,描写秋气的凄凉萧杀。苏轼官宦在外,见景生情,产生悲秋之思,正是传统文人心态的具体体现。而朝云呢,则显然是为苏轼所描写的意境所感染而产生伤春之情,这也体现了优秀艺术品会产生独特而不可企及的艺术魅力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