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界的“大先生”和“二先生”——张友鸾与张友鹤


 


  著名报人张友鸾和张友鹤兄弟是河北献县人,他们的祖父曾在安徽的太平县担任知县,死在任上,他家便在当时的安徽省会安庆定居下来。他们兄弟俩都是在安庆出生的。

  张友鸾生于1904年,其弟友鹤比他小三岁。他们的父亲张孝亮是安庆法政专门学校的国文教员,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从小就培养了他们读书的习惯,特别是友鸾喜欢博览群书,接受了很多新的知识。五四运动爆发时,15岁的友鸾就成了积极分子。第二年作为省立一中的学生代表参加了安庆学生联合会。1921年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张友鹤的性格与哥哥的开朗、热情相反,他性格内向,寡言少语,喜好写作。读中学时就给上海的《申报》投稿,显现出驾驭文字的才华。后来,友鸾与友鹤分别考进北平的平民大学和中国大学就读。1924年张友鸾应老师邵飘萍聘用,在课余时间为邵飘萍的《京报》编辑《文学周刊》,从此开始了他的报人生涯。

  1927年7月,兄弟俩回安庆探望父病时,因北伐战争,道路不通,无法回到北平,便留在南京。哥哥友鸾参与了《民生报》的创刊工作,弟弟友鹤也受聘在该报担任副刊编辑,同时兼任上海《时事新报》的驻南京记者。这两位兄弟很快就在南京报界打出名气,被称作“大先生”和“二先生”。

  他们兄弟俩不久就独立门户,各自办报。1929年张友鸾协助弟弟张友鹤创办《南京晚报》。接着张友鸾接受陈铭德之邀参与南京创办《新民报》,担任总编辑。抗战时期,《新民报》和《南京晚报》都迁往重庆继续出版。1945年后又都迁回南京复刊。这两家报纸在当年都很有社会影响,因此张氏兄弟也成为报界的闻人。

  解放后,张友鸾应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聂绀弩之邀,到北京的人民出版社担任古典文学编辑室主任,不久他又推荐弟弟张友鹤作为特约编辑,参与古典文学的编辑和选注工作。友鸾参与了注释《水浒》、《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的工作;而弟弟则是校注了《唐宋传奇选》、《镜花缘》、《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聊斋志异》的会注会校工作。

 

精彩阅读 尽在应天故事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