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与罗淑都是四川成都人。罗淑生于1903年,年长于巴金一年。他们相识于1929年的秋天。当时罗淑的未婚夫马宗融从法国回来,将罗淑从四川接到上海,准备去巴黎结婚。此时已从法国回到上海的巴金,在宝光里见到了马宗融和他的未婚妻罗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马宗融夫妇回国,马宗融在复旦大学任教。罗淑在上海郊区南翔立达学院教书。1936年3月,罗淑夫妇去看望巴金,巴金与他们谈起法文翻译的事,问他们能否译些法文著作?得到允诺后,巴金就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何为》(今译《怎么办》)法文本给他们翻译。一个多月后,罗淑就将她的译稿交给巴金,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这一年的9月,罗淑给巴金送来她写的小说《生人妻》。巴金本来就很重视培养作者,见到文学新人无不大力扶持。如今这位同乡创作了小说,非常高兴,给她提了些修改意见,鼓励她继续写作。罗淑本名罗世弥,巴金帮助她修改这篇稿子时,给她取了个“罗淑”的笔名,并将这篇《生人妻》交给靳以发表在《文季月刊》1936年的9月号上。
《生人妻》问世后,引起了读者的广泛注意,朋友们都鼓励她继续写作,接着罗淑又发表了《刘嫂》、《桔子》和《井工》等小说。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马宗融应聘到四川任教,此时罗淑身怀六甲,行动不便,与女儿留在上海。可是不久“八一三”淞沪战争打响,罗淑在上海很不安全。巴金让他的弟弟给罗淑买了船票,送罗淑母女前往成都。到成都后,罗淑于1938年2月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少弥,却因产褥热不治而辞世。
噩耗传来,巴金非常悲痛。为了纪念罗淑,巴金将罗淑的作品编辑出版了《生人妻》、《鱼儿坳》、《地上的一角》等三本创作集。还亲自为这些集子写了编后记。
罗淑逝世不几年,她的丈夫马宗融也病逝了,留下一对孤儿孤女。巴金和萧珊就将罗淑的一双儿女接到家里抚养,一直供养他们大学毕业。至今这对姐弟如同巴金的亲生儿女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