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篇
 
一次听课,终身为师——毛泽东与孙俍工


 


  1920年秋的一天,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任教的毛泽东,听说“一师”来了位北京高师毕业的国文老师,讲课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很受学生们的欢迎。他便抽了个空闲,来到“一师”旁听这位老师的讲课。这位老师叫孙俍工,原名孙光策,湖南省隆回县人,是我国现代的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和文学家。在北京高师读书时,他是马寅初、钱玄同最得意的学生,还在学校里组织学生文学社团,创办《平民教育》,发表诗文,“俍工”就是他开始发表诗文时用的笔名。

  这一天,孙俍工刚下课,毛泽东就迎上前去,向孙老师问好。孙老师也很客气地同他握手。这时他身边的一位同学告诉他:“这位是我们的校友毛润之先生,在附属小学教书,今天是特地来听先生讲课的。”从此,毛泽东就与孙俍工认识了,几乎天天来听孙先生的讲课。

  有一个星期日,毛泽东来到孙先生的寓所,将新出版的《小说月报》拿给孙先生看,并指着署名“俍工”的小说,问道:“孙先生,这篇小说是您写的吧?”孙俍工一看,原来是他新发表的小说《看禾》,就说:“正是拙作,请多批评。”随即就从抽匣里拿出一封信给他看,这是编辑《小说月报》的沈雁冰给孙俍工的来信。信中对孙俍工的小说多有肯定,这又增加了毛泽东对这位同龄老师的敬慕。

  后来的一次造访时,毛泽东与孙老师谈起了书法,毛泽东对孙老师的行书很感兴趣,也表示自己想练行书。孙俍工当即像老大哥般地告诉他:楷书是行书的基础,要从楷书练起。孙老师的话对毛泽东影响很大,从此就重视起楷书来,无论是批改学生作文,还是给朋友写信,抑或是作读书笔记,都是用楷书来写。正是由于孙老师的指导,才使得毛泽东书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行草风采。

  1945年8月毛泽东来到重庆出席国共谈判时,得知孙俍工在重庆,他与周恩来一起去看望孙俍工先生。他们坐定后,毛泽东让秘书拿出一个纸卷,双手递给孙先生说:“这是我的涂鸦,请先生看看有无长进?”孙俍工打开纸卷,不禁赞叹道:“好!由行而草,卓然不群,没有扎实的基础是做不到的。”这幅书法就是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建国后,孙俍工回到湖南大学任教授,于1962年因心脏病突发而辞世。

 

精彩阅读 尽在应天故事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