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杨振声既是师生的关系,又是同事的关系。杨振声,字今甫,山东蓬莱人。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而胡适在1917年回国后,在北大担任教授。这样,年长于胡适一岁的杨振声就成了胡适的亲传弟子。或许是几乎同龄的缘故,胡适与杨振声相处得很投契。在杨振声和一些同学组建学生社团“新潮社”时,胡适亲临指导,对该社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五四”运动爆发时,杨振声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曾因参与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而被捕。在1919年杨振声从北大毕业时,胡适考虑到他的处境,推荐他到美国留学。
1924年杨振声归国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与胡适成了同事。他们的关系更密切,经常切磋文学创作,杨振声酝酿和创作小说《玉君》时,从胡适那里得到很多启发。1931年初北大校长蒋梦麟物色文学院院长时,胡适曾举荐担任青岛大学校长的杨振声,但未能如愿,最后还是由胡适接任。不过这件事可以看出胡适对这个学生和挚友是相当器重的。
在杨振声担任青岛大学校长期间,曾邀请胡适前来讲学。胡适从上海乘船到青岛时,海面上风浪太大,轮船不能靠岸。胡适就从船上给杨振声发了封电报:“宛在水中央。”杨振声接到这封电报,知道胡适已经到了青岛海边,就给他回了封电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两封以古典诗句传情达意的电报,诙谐而幽默,不只说明胡适和杨振声间的关系密切,还反映出他们心灵的默契。
杨振声辞去青岛大学校长的职务后,回到北平,恰巧胡适应《大公报》之托,组织知名学者撰写“星期论坛”,胡适就将杨振声列为其中的一员。1937年初,杨振声和胡适创办《文学杂志》,共同携手振兴新文学。抗战胜利后,杨振声从西南联大回到北平,主持北大复校回迁事宜,为胡适接任校长做了很多繁杂而细致的工作。他们配合默契,殚精竭虑,为北大的复校颇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