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明史专家吴晗出身贫寒,但聪颖好学,从小就展露才华。为了继续深造,在宗亲的帮助下,他于1929年进入上海的中国公学社会历史系读书。当时担任中国公学校长的是新文化的倡导者胡适。他在繁忙的校务工作之余,还讲授《中国文化史》。吴晗选修了这门课程,对胡适的学术造诣非常敬佩,每次听课他都坐在最前排,听得十分认真、专注。特别是胡适主张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更成为吴晗研究历史的遵循之道。1930年吴晗运用这种治学方法,写出了一篇题为《西汉的经济状况》的论文。他怯生生地将这篇论文呈送给胡适,请求指正,胡适对论文中的精辟见解给予肯定,并鼓励他继续埋头读书,掌握大量的文献资料,写出更有见地的论文来。
不久,胡适到北平清华大学任教。1930年末,吴晗想转学到燕京大学就读,考试时因英语成绩不及格,未能如愿。只好暂时到燕京大学图书馆当临时馆员,以便维持生计,来年再考。在燕京大学图书馆,他饱读史籍,于1931年初写成了《胡应麟年谱》。他将《胡应麟年谱》寄给胡适,请求批评指导。胡适读了这篇《胡应麟年谱》,对吴晗的小心求证非常赞赏,特别是对于胡应麟的卒年,吴晗考证为卒于明代万历三十年,享年52岁。这与胡适大胆假设的胡氏卒年50岁,相差无几。胡适从这篇论文中进一步看到了这个青年的才华和希望,于是马上就给吴晗写信,约他有时间来面谈,进行指导,并建议他研究明史。
1931年暑期,吴晗被录取为清华大学史学系插班生,可是吴晗家庭生活拮据,无力资助他继续读书。胡适得知此种境况,就将吴晗写的《胡应麟年谱》寄给清华大学校长翁文灏,建议校方给予吴晗工读的机会。翁文灏旋即与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及史学系主任蒋廷黻协商,商定让吴晗在历史系整理清代档案,每天工作两个小时,这就解决了吴晗的学习费用。胡适对吴晗及时伸出援手,成就了一个青年学子的宏伟理想,也为我国史学界培养了一个史学新星。胡适对他给予了厚望,曾书写了一副对联送给他:“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多谈问题,少谈主义。”勉励吴晗,将自己“训练”成“一个能整理明代史料的学者”。只是后来随着时局的变化,吴晗陷于极度苦闷之中,终于在满目疮痍的大后方,看清了中国的出路,思想发生转变,走上了与胡适相反的道路,成为一位坚强的民主斗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