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和翻译家丽尼,原名郭安仁。丽尼的笔名是为了纪念他儿时的一位外国小女友,用她的名字的译音作了自己的笔名。他是湖北孝感人,生于1909年,在1968年劳动改造时心脏病突发而辞世。生前曾与巴金共同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建国后他在武汉担任中南人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武汉大学教授和暨南大学教授。他的散文集《鹰之歌》和《白夜》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脍炙人口的杰作,他翻译的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前夜》和契诃夫的话剧《海鸥》、《万尼亚舅舅》,在我国翻译史上留有深刻的印记。
1932年,巴金与丽尼都参加了武汉“剧联”下属的“鸽的剧社”的活动,彼此就相识了。可是不久,丽尼离开武汉,去了上海。这一年的秋天,巴金参加武汉“反帝大同盟”的一个代表团到上海去。临行前吕骥交给他一封信,要他到上海务必交给丽尼。因为丽尼离开武汉“剧联”,到上海后匆匆结婚,吕骥担心他因为恋爱离开革命,实际上丽尼到上海后,就参与了上海“剧联”的活动。在巴金在上海期间,丽尼带着巴金去观看他们“剧联”的一些演出活动,看得出他是个很活跃的积极分子。两三个月后,巴金回到武汉,将丽尼的情况告诉给吕骥,才冰释了吕骥的多虑。
巴金很欣赏丽尼创作的散文,1933年秋天巴金到北平时,将丽尼的散文推荐给靳以,在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发表了一组署名丽尼的散文;后来又介绍给上海的黄源,在《文学》月刊上发表了一组。1935年5月,巴金与丽尼、吴朗西等人合办文化生活出版社,由巴金牵头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巴金亲自主编和校对,出版了丽尼的第一本散文集《黄昏之献》。此后,巴金还为丽尼编印了的散文集《鹰之歌》和《白夜》。
抗战爆发后,巴金在桂林与丽尼意外重逢。当时,巴金正准备在桂林恢复出版《文丛》,向丽尼约稿,准备为他编印出版第四本散文集。第二天丽尼到桂林东郊福隆街的巴金住处,给巴金送来一篇散文。这就是发表在《文丛》第二卷五六期合刊上的《江南的记忆》。他说,还有几篇散文修改后再给他。不料,突然警报的汽笛响起,日军飞机在桂林城里投弹轰炸。丽尼在城里临时落脚的旅馆就在中弹地区,被轰炸成一片瓦砾。他的散文被烧毁了。他很无奈地说:“烧了,也就算了。”巴金却鼓励他说:“不要紧,以后写了再寄给我。”其实,这次被烧毁的不只是他的几篇散文,还有他在上海亭子间翻译的外国文学名著。后来巴金鼓励他重新翻译,由他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丽尼翻译的契诃夫三本戏剧著作和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和《前夜》等译著。在1990年代,巴金将丽尼翻译的《前夜》和他自己翻译的《父与子》编在同一本书里,出版后特意嘱咐将《前夜》的翻译稿酬寄给丽尼的遗属。
巴金期待为丽尼编辑出版的第四本散文集,他一直没有写出来。建国后,丽尼主要从事编辑和教学工作,将主要精力用于重新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上,几乎与散文无缘了。但是,巴金对丽尼的散文还是相当重视的。1980年,巴金与上海文艺出版社联系,建议出版《丽尼散文选集》,并亲自为这本散文集写了篇“代序”——《关于丽尼同志》。文中写道:“我喜欢他的散文,我甚至想说他的散文中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后来,丽尼响应号召去广州担任华侨大学的教师,1968年在“劳动改造”中突然倒在地上,心脏停止了跳动。直到十年后,才宣布对他的历史的审查结论,给他恢复了名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