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区





  【三条石福聚兴机器厂旧址】

  在天津城北子牙河畔的三条石地区。“三条石”是天津近代民用工业的发祥地,对大津工业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福聚兴机器厂开办于1926年,占地600多平方米,生产牛头刨床、水车、钢磨以及榨油、弹化、轧花等二十余种机器。产品行销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该厂原始厂房、机器设备和四面设窗的柜房,均保持原貌,是三条石机器制造业中仅存的遗址。现为三条石历史博物馆的一部分。

  【大悲院】

  在天津河北区天纬路26号。是天津地区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由旧庙和新庙两部分组成。旧庙为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建、殿内珍藏魏晋南北朝至明清各代铜、铁、木。石造像数百尊。新庙为1940年创建,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配殿、耳房和回廊构成。殿内旧有唐僧玄奘灵骨,1956年已转赠印度那烂陀寺。1976年地震,部分房屋坍塌,1980年修葺一新。院内朱门绿瓦。佛坛高筑,松柏参天,庄严清谧。中国佛教协会天津分会设此。

  【大沽口炮台】

  在天津市区东南60公里的海河人海口。为“津门之屏”,北国海防要隘,创自明代,清咸丰八年(1858年)重修。有大炮台五座(南岸三座,北岸两座),以“威、镇、海、门、高”五字命名,其周围浚濠筑垣,设置不栅,每台放大炮二尊,另于后墙营门建小炮台二十五座,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抗击八国联军战争期间,爱国士兵和义和团战士曾在此与侵略者浴血鏖战。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规定毁大沽炮台及京师(今北京)至海道有碍通行的各炮台,始被拆毁废止。唯南岸“海”字中炮台,至今保存尚好,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重要遗址。炮台濒海,可临台远眺海景。

  【广东会馆】

  在天津南开区南门内大街,是天津地区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会馆。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建,由门厅、大殿、配殿、戏楼和跨院、官房组成,占地11亩许,房屋一百二十五间,木石结构,具南方风格,以装修精美著称。戏楼的舞台吊顶作“鸡笼式”,藻井山成百条异形斗洪接榫堆迭而成。戏台后壁正中镶嵌大幅“天官赐福”镂空木雕,圆心内天官、仙童立于祥云之上,群猴嬉戏于松柏灵芝之间,圆心外四角俘雕口衔仙桃的蝙蝠。戏楼裙板和包厢的隔扇门窗亦雕刻狮子绣球。凤穿壮丹、松鼠葡萄等图案,人物、花卉,栩栩如生。

  【无后宫】

  又称天妃宫、娘娘宫。在天津旧城东北角,南、北运河与海河文汇的三岔河口西岸。元代始建,明、清重修、扩建。现存大殿、配殿、钟鼓楼、山门和旗杆等。”天后”是传说中的护佑航海安全女神,元代南粮北调,此地为海运和内河航运的中转站,元泰定三年(1326年)敕建天妃宫,以利漕运。“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一日粮船到直沽,吴罂越布满街衢”是当时繁荣景象的写照。宫内为历代海祭中心,也是古代船工聚会娱乐之所,除举行隆重祭祀仪式外,还经常有酬神演出,相传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天后诞辰,届时举办皇会,出动法鼓、高跷、重阁、狮子等民间游艺节目,通宵达旦,游人如潮。宫南、宫北大街亦为历代著名的集市贸易和年货市场,出售绢花、鞭炮、“刘海”空竹和杨柳青年画等各具特色的工艺制品。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在天津解放北路77号,濒临海河。是一个收藏、陈列历代艺术珍品的专业性博物馆。馆内藏品除陶瓷、青铜器、古玉、古印玺、书法、绘画、文房用具等稀有的传世艺术品外,并藏有相当数量的现代名家的书画、篆刻和精美的工艺品。特别是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天津木雕、天津刻砖等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间工艺,别具一格,为该馆藏品的特点之一。

  【中山公园】

  在天津河北区中路东侧。初为劝业会的公众花园,清光绪未年建,民国年间曾改名河北公园、天津公园,后改今名。园内树木繁茂,配以上石假山、亭台瀑布,布局颇具匠心。此园也是一处革命纪念地。1912年,孙中山曾在这里发表重要演说。1915年6月6日,爱国群众在此集会,强烈谴责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周恩来在会上提出“爱天津市(67)国志士,决不愿借外债以度日”的号召,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园内松柏丛中还耸立一通“天津十五烈士纪念碑”,是为纪念1927年4月18日被反动派杀害的江震寰等十五名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而建的。光荣的革命史迹,更为公园增色添辉。

  【文庙】

  在天津旧城东门里。一名孔庙,因与武庙相对,俗称文庙。是天津市区保存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群。大殿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后经明天顺、万历,清康熙、乾隆等各代重修、扩建。清雍正年间,天津府、县同设治所于城内,因而庙东侧为府庙,西侧为县庙,均有照壁、伴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和配殿等。府庙主体建筑的殿顶均用金黄色琉璃瓦覆盖,雕梁画栋,装饰精美。庙外有二柱三楼式牌坊两座,明代建造,万历、清康熙年间重修,是天津市内仅存的过街牌楼。

  【清真大寺】

  在天津旧城西北角。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是保存完好的中国宫殿式伊斯兰宗教建筑群。有照壁、门厅、礼拜殿、阿訇讲堂、耳房和沐浴室等。主体建筑礼拜殿坐西朝东,四组殿堂毗连,前为卷棚式抱厦,后为两组庄殿顶大殿,最后一组殿顶上则并排耸立五座六角或八角的亭式楼阁,并在殿堂两侧构筑回廊。建筑外形檐牙起伏,富于变化。南北两侧亭阁檐下悬匾,各题“望月”、“喧时”二字,为穆斯林用以观看月亮出没,宣告斋戒时日之所。寺内屋顶和门窗装饰,每件砖雕木刻部采用花卉或几何图案,既严格遵循不使用偶像和动物纹饰的伊斯兰教义,又保持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风格。

  【玉皇阁】

  在天津旧城东北角。明宣德二年(1427年)始建,弘治、万历和清康熙、光绪年间重修。由山门、配殿、六角亭和清虚阁等建筑组成。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分上、下两层,上层檐下出回廊一周,可凭栏远眺。此地濒临三岔河口,地域开阔,为重九登高处,清人有诗云,“直在云霄上,蓬瀛望可通,万帆风汇舞,一镜水涵空。”阁楼上旧有玉皇铜像,阁顶作九脊歇山式,中心用黄琉璃瓦,边侧用绿琉璃瓦,采取“剪边”作法。在红色栋额之上,绿衣仙子簇立,龙凤走兽飞腾,显得非常宏伟壮丽。

  【吕祖堂】

  在天津红桥区如意庵大街何家胡同18号。为清代供奉吕洞宾塑像的道观。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始建,乾隆、道光年间重修,主要建筑有山门、前殿,后殿、东西厢房和五仙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天津兴起。著名的乾字团首领曹福田,率团民在此设总坛口,其他盲领张德成、刘呈祥及“红灯照”首领林黑儿等经常到此拜坛议事,领导和指挥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院中空地为团民习武练拳之所,是现存的义和团总坛口完整遗址之一。

  【老西开教堂】

  又称法国教堂。在天津和平区滨江道独山路原墙子河外老西开一带,故名,包括天主教总堂和大教堂,分别建于1914年和1917年。大教堂采用法国罗曼式建筑造型,平面呈长十字形,正面和后部耸立高大塔楼三座,楼座以黄、红花砖砌成,上砌翠绿色圆肚形尖顶,檐下为半圆形拱窗。堂内为三通廊式,内墙彩绘壁画,装饰华丽。是天津教堂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现已修饰一新,对外开放。

  【周公祠】

  在天津南郊小站镇西南1公里的会馆村。为小站稻拓植人周盛传祠。周为清代天津镇总兵。光绪元年(1875年)率师在小站地区开拓河渠、改良盐碱地,培育小站优良稻种。词字宽敞,原有戏楼。现存并列祠堂三座,青砖为墙,白石作阶,建筑庄重质朴。东祠祀周盛传。称武壮公祠;西祠纪念其兄周盛波(曾佐盛传屯田),称刚敏公祠;中为新农寺,把轩辕黄帝。乡人每年农历三月廿八日在此举办庙会。

  【周恩来在津活动旧址】

  在天津南开区南开四马路南开学校东楼。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1904年兴建,1977年重修,1978年3月5日开放。门额为叶剑英题署,门厅有青年周恩来的半身塑像。1913年至1917年,周恩来曾就读于此,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并团结同学建立进步团体,出版刊物,编演新剧。组织演讲,传播革命思想。楼内的东四讲室和理化讲室,是上课教室和开展社会活动的场所,均按当年面貌复原。楼上为专题陈列,展出珍贵文物、照片和文献,反映周恩来青年时代在津的革命活动。

  【觉悟社旧址】

  在天津河北区宙纬路三戒里4号,是坐东朝西。七间青砖木结构平房组成的小宅院。觉悟社是“五四”时期周恩来领导的天津爱国学生进步组织,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团体之一。成立于1919年9月16日。参加觉悟社活动的,有当时大津学生联合会和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进步青年骨干周恩未、邓颖超、郭隆贞、马骏、刘清扬等。本着“革心”、“革新”的精神,以“自觉”、“自决”为主旨,1919年9月21日,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青李大钊曾到天津,给觉悟社以鼓励和支持。院内东面两间为社员开会、学习和出版社刊《觉悟》的地方。

  【望海楼教堂】

  亦称圣母得胜堂。在天津海河北岸狮子林桥旁。清同治八年(1869年)法国天主教会建,次年因发生“天津教案”,于6月21日被群众烧毁。1897年帝国主义分子用清政府赔款重建,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又被烧毁,现存的望海天津市(69)楼教堂,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第三次重修的,建筑形制未变,平面长方形,长30米,宽10米,青砖木结构,面向西南;正面有塔楼三座,呈笔架形;内部并列庭柱两排,为三通廊式,无隔间与隔层;内窗券作尖顶拱形,窗面由五彩玻璃组成几何图案;地面砌瓷质花砖,装饰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