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源县应县朔县





  【永安寺】

  在山西浑源县城内。据《寰宁通志》载,始建于金代。后遭火毁,元初本县人高定主持重建。现存山门、中殿,正殿及东西厢房正殿。保留有元代建筑手法。其余建筑均为后代增建。正殿名传法正宗殿,实为大雄宝殿。殿长24米,深15米,庑殿顶,黄琉璃瓦,堆花脊饰,色彩纯正,花饰生动,为明代所制。殿内佛坛上曾塑有三尊大佛,正中跌坐毗卢佛,两旁有阿难、迦叶。梁上曾有悬塑仕女像,均已圮。殿后壁和两面山墙上均有壁画。正中为观音菩萨,两旁为十大明王,技法熟练,色泽鲜丽。至今保存完好,是明代绘画中的佳品。

  【恒山】

  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常山。相传四千年前舜帝巡狩四方,至此见山势雄伟,遂封为北岳。恒山西衡雁门关,东跨河北省。连绵数百里,横亘塞上。主峰在山西浑源县城南,海拔2017米。分东西两峰,东为天峰岭,西为翠屏山,双峰对峙,浑水中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天险。天峰、翠屏山上怪石争奇,古树参天,苍松翠柏之间散布着楼台殿宇。古有十八胜景,今尚存朝殿、会仙府、九天宫、悬空寺等十多处。另有琴棋台、出云洞、紫芝峪等自然景区。峭壁悬崖之上多留有古人题咏。岳顶松涛,夕阳返照,金鸡报晓、玉羊游云等有特定环境和时间的自然景观,更为游人向往。

  【悬空寺】

  在山西浑源县城南5公里。建在恒山下金龙口西崖峭壁上。

  据《恒山志》载,始建于北魏晚期(约公元六世纪〕,全寺有殿宇楼阁四十间,陡崖上凿洞穴插悬梁为基,楼阁之间有栈道相通。登楼俯视,如临深渊,谷底仰视,悬崖若虹;隔谷遥望,如壁间雏凤。悬空寺地势窄险,面对恒山,背倚翠屏,风景优美,别具一格。寺背西面东,院内南北各有危楼对峙,既是碑亭,又是门楼。下砌砖壁,上筑楼阁,身临其境,俯瞰谷溪风貌,仰望瀑布飞溅,有如置身石壁间。寺内凿崖为基,起三层檐歇山顶殿阁两座,南北高下对峙,中隔断崖,飞架栈道相通,其上又起重檐楼阁两层。高低错落,参差有致,曲曲折折,构思之奇妙饶有诗情画意,正如栈道上石刻所云“公输天巧”。寺内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雕等像八十余尊,古人题咏镌刻于壁间。

  【圆觉寺砖塔】

  在山西洋源县城内。寺宇毁坏,古塔独存。始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明成化年间修葺。平面八角形,高九层,密檐式。砖刻的门窗均仿木结构式样。塔基高约4米,四周满嵌砖刻浮雕,歌舞伎乐人物生动婀娜多姿,武士勇猛有力,狮兽等形象逼真,是砖雕中的精品。塔第一层南面有门入,原塑释迦佛像已毁四壁尚残留一些明代壁画。内容为菩萨及待者。塔刹顶端有一铁制候鸟,可随风旋转,有风标的作用。

  【净土寺】

  俗称北寺。在山西应具城内东北隅。创建于金天会二年(1124年)。主殿为大雄宝殿,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建,深广各三间,平面略成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平缓,斗栱疏朗,侧角升起显著,虽经历代修葺,尚存原貌。殿内有清代壁画,内容为佛、菩萨、弟子等,构图和技法具民间传统画风。殿内藻井及天宫楼阁造型美观,构图繁复,结构玲珑,金碧辉煌。藻井底金龙盘绕,气势磅礴。周围天宫楼阁,为金代精致的建筑模型和工艺美术品。是研究金代建筑规制和造型的实物资料。

  【佛官寺释迦塔】

  俗称应县木塔。在山西应县城佛宫寺内。辽清宁二年(1056年)建。塔平面八角形,外观五层,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总高67.13米,底层直径30米。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塔建在4术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柱头间有栏额和普拍枋,柱脚间有地栿等水平构件,内外槽之间有梁仿相连接,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暗层中用大量斜撑,结构上起圈梁作用,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性。塔建成二百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动。塔内明层都有塑像,头层释迦佛高大肃穆,顶部穹窿藻井给人以大高莫测的感觉。头层内槽壁面有六尊如来画像,比例适度,色彩鲜艳,六尊如来顶部两侧的飞天,更是活泼丰满,神采奕奕,是壁画中少见的佳作。三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层塑释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利用塔心无暗层的高大空间布置塑像,以增强佛像的庄严,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近年来在整修塑像时,发现一批辽代写经、刻经和木板套色绢质佛像画等珍贵文物,在进一步研究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活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应县木塔】

  即“佛宫寺释迦塔”。

  【崇福寺】

  在山西朔县城内东街北侧。创建于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辽时曾作为林太师衙署,亦称林衙院,辽统和年间改名林衙寺,金天德二年(1150年)题额“祟福禅寺”,清乾隆年间改称今名。规模宏伟,建筑壮丽。现存山门及观音、弥陀、地藏、文殊诸佛殿,并有藏经阁、钟鼓楼等。布局严谨,主次分明。藏经阁位居殿前。为他处所罕见。弥陀殿建于高台之上,雄伟壮观,冠于全寺,是规模较大的金代建筑。殿内金代塑像壁画保存完好。

  【弥陀殿】

  在崇福寺内。是寺内最大的殿堂。建于金皇统三年(1143年)。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斗栱七铺作,梁架结构奇巧,大额枋之下用斜材支撑。殿前檐柱之间保留有金代的门窗隔扇,其中棂花图案达十五种之多,精致秀丽,工艺甚佳,是国内现存一处完整的金代作品。殿内塑像高大,中为阿弥陀佛,两侧为观世音、大势至两尊菩萨,前有胁侍、护法金刚等像,均为金代原作。殿内四壁满绘壁画,内容为佛、菩萨及千手千眼观音等像,画幅巨大,技法纯熟,设色以红绿蓝三色为主,艺术价值颇高。

  【观音殿】

  在崇福寺内。创建于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斗栱规整,梁架简练,其特点是用减柱造的作法,增大殿内空间面积,以利礼佛活动。梁架中使用人字梁大叉手,是我国古建筑中年代较早的实例。殿内佛台宽广,塑观音、文殊、普贤像,曾经后人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