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县天台县黄岩县





  【中子山】

  在浙江临海县城南。高93.5米,濒灵江,与小固山相叠,形如帖帻,神话传说皇华真人飞升时遗中所化,故名。山顶双塔屹立。东南麓有元代多宝塔。林本茂密,风景幽丽。又有仙人桥、华肯洞、遗巾处、不浪舟、三元宫、兜率寺、南山殿等胜景。三元宫至遗巾处一带尚多明代摩崖题记。

  【东湖】

  在浙江临海县城东。后山山宫溪诸水在此汇流入灵江。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郡守钱暄主持开拓成湖。经历代疏浚修葺,今有前湖、后湖、小鉴湖,中有堤桥相连。湖中建湖心亭、半句亭、逢源亭、小瀛洲、忠逸祠等。又建有儿童公园。湖东岸有杨皙商(民主革命烈士、徐锡麟学生)衣冠墓。1962年又将明代抗倭名将谭纶画像碑和戚继光表功碑移置小瀛洲。

  【桃渚城】

  在浙江临海县城东约60公里的沿海地区,为明代防倭要塞。

  始筑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再筑于正统八年(1443年),附有十余座烽火台展向海边,形成防御体系。倭寇屡欲在此建立据点,均未得逞。现西城墙上立有嘉靖四十年(1561年)《新建敌台碑记》,记载戚继光在此歼灭倭寇经过。石碑、城墙及部分烽火台尚完好。城北山上有明人所书“眺远”及“镇海”刻石。

  【天台山】

  在浙江天台县城北,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主峰华顶山海拔1,098米。山中有隋代古刹国清寺,清雍正间重修,是一个拥有的六百间殿宇的大型建筑群,为我国保存比较完好的著名寺院之一。天台山群峰争秀,巉峭多姿,飞瀑流泉,洁白如练。有华顶秀色、石梁飞瀑、铜壶滴漏、赤城栖霞、琼台夜月、桃源春晓等风景点和隋塔、隋梅、智者塔院、唐一行禅师塔等古迹。

  【国清寺】

  在天台山麓。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南朝陈太建七年(575年),智f入天台,建草庵。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晋王杨广承智者大师遗意建天台寺,大业元年(605年)赐额“国清寺”。历代经过多次整修,现存建筑系清代重修。1973年又作了全面整修。有殿字十四座,房屋六百余间。主要建筑分布在三条纵轴线上。中轴线上依次有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雨花殿前两侧有钟楼、鼓楼。大雄宝殿重檐顶,正中设明代铜铸释迦牟尼坐像,连座高6.8米,重13吨。像背壁后,有以观音像为中心的慈航普渡群塑。殿两侧列元代楠木雕制的十八罗汉坐像。殿东侧小院中有古梅一株,传为隋代寺院初建时天台宗五祖章安手栽。主干枯而复生,桠枝生意茂盛,逢春繁花满树。西轴线上依次有安养堂、观音殿、文物室、妙法堂。妙法堂楼上为藏经阁,楼下即台宗讲席,为寺僧讲经说法之处。文物室中陈列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文物。东轴线上依次有斋堂、方丈楼、迎塔楼。此外还有修竹轩、禅堂、静观堂等建筑。寺门前有一行墓、寒抬亭、丰干桥等古迹。东侧小山上有砖培一座,可能是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重新寺宇时在隋代塔基上重建的。塔高59.3米,六面九级,形制挺秀。寺内外多长松巨樟,寺周五峰环峙,双涧绕流,景色清幽秀丽。天台宗是我国佛教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影响远及国外。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僧人最澄来寺,从夭台宗十祖道邃习教义,次年回国创立了日本佛教天台宗。该宗教徒尊国清寺为祖庭,时时来华参谒。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一行遗迹】

  在天台山国清寺。共二处。一行(673—727)唐代高僧,著名天文学家。他为修订《大衍历》,曾到国清寺居留,向寺僧求教数学。后人在寺前七佛塔后建墓纪念。墓前立碑,上题“唐一行禅师之塔”七字。又传他到寺时,正值北山大雨,因而寺门前东山涧中水位猛涨,向西山涧中倒灌。今寺外丰干桥侧有石碑一方,上书“一行到此水西流”七字。

  【智者大师塔院】

  在天台山佛陇真觉寺中。是我国佛教天台宗创立者智f(538—597)的塔院。南朝陈大建七年(公元575年)智f入天台,建草庵讲经十年,人称天台大师。又因隋汤帝在藩邱时,曾赐号智者,亦称智者大师。塔院太殿中置大师肉身塔。塔连座高约7米,全用青石雕成,二层六面,有飞檐二重。第一层正面佛龛中设智者大师坐像。每层都刻出栏杆、枋、柱、斗栱,全塔构件上都有精致的浮雕。殿壁上悬天台宗十七位祖师的画像。塔院初建于隋开皇十七年(597年),现存建筑系明代重修,近年又曾整修。今塔为近年重建。寺门外有碑亭,中立唐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翰林学上梁肃撰、徐放书《修禅道场碑》一座。

  【高明寺】

  在天台山,离国清寺约8公里。以背倚高明山而得名。初建于唐天祐年间。后唐清泰三年(936年)改为智者幽溪塔院。寺宇经历代多次重建。现存建筑系1980年重修,中轴线上依次有天王殿、大雄殿、楞严坛。寺周多奇石和名人题刻。寺旁幽溪之上,一石横架,下有四石相承,自成一洞,名圆通洞。高明山下有大石,突兀峥嵘,如笋如笏,名看云石,上刻“佛”字,径约7米。

  【石梁飞瀑】

  在天台山中方广寺。飞瀑之水有两源,东为金溪,西为大兴坑溪,水至中方广寺旁合流。其势宏大,山腰有衔接两山的石粱。梁长约二丈,广不过一尺,两端下削,中央隆起如龟背。瀑自梁底向下喷坠,高数十丈,直泻深谷,声如雷呜。临潭岩壁上有康有为书“石梁飞瀑”四字,左侧有宋代书法家米芾所书“第一奇观”四字,为天台八景之一。

  【赤城栖霞】

  天台八景之一。赤城山高339米。山上赤石屏列如城,望之如霞,故名。山有石洞十二,散布岩间崖下,各具一格,中以紫云洞和玉京洞最著名。山顶有梁妃塔,是南朝梁大同四年(公元538年)岳阳王萧詧命东阳州刺史为王妃建造。1947年重建,四面七层,与国清寺塔遥遥相对。

  【华顶秀色】

  天台八景之一。华顶峰为天台山最高处,海拔1,098米。

  众山环拱,如片片莲瓣,华顶正当花心,故名。华顶峰有拜经台,传为智者大师拜经处。峰下有善兴寺,五代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德韶大师所立,后改名华顶圆觉道场,几经兴废,已非旧观。今存大殿为1928年所建,寺门题“华顶讲寺”。寺外树木成林,茅篷错落,为僧人所筑。旧时佛教斋期,山上常聚僧数百。古迹有太白书堂、墨池二处。书堂传为唐李白读书处,墨池传为东晋王羲之写《黄庭经》处。华顶峰也是观日出的好地方。

  【铜壶滴漏】

  天台八景之一。在天台山石梁飞瀑东。因地层裂陷而成一洞,洞成壶形,腹大口小。洞内四壁岩石光滑。呈青绿色,宛如铜壶。有涧水冲入,水在壶内盘旋,发声啌啌,然后从形似壶嘴的岩隙中喷出,直注中坎岩石,形成一泓碧潭,故称铜壶滴漏。潭下有龙游涧和水珠帘。

  【琼台夜月】

  天台八景之一。在天台山桐柏水库西北。琼台后倚百丈崖,前对双阙,下临尤潭,三面绝壁,孤峰卓立,惟峰腰有悬磴可度。琼台形似马鞍,台上有石形似椅子。传八仙之一铁拐李曾住琼台对面万年山,每逢农历八月十五月明之夜。飞越万年山,来此坐石椅赏月,故称石椅为仙人座。台前各有小山一座。称“琼合双阙”。明月当空时,月影在溪潭底,下山时月从双阙落下。

  【桃源春晓】

  天台八景之一。在西天台山中。因东汉刘晨、阮肇入山采药,在桃源洞遇仙故事闻名于世。山中有桃源洞,洞畔有石峰两座,名双女峰,传即为刘阮遇仙处。桃源洞外3公里的宝相村附近有溪,为刘阮与二仙女分别之处,名惆怅溪。两山夹溪,溪岸遍植桃花,为宋元枯年间干台县令郑至道所栽。旧时春日桃花红艳,溪水澄碧,风光旖旎。

  【九峰】

  在浙江黄岩县城东门外1.5公里。有文笔、双阙、灵台、华盖、宝鼎、翠屏。卧龙、灵鹫、接引等山峰九座,岩上有“紫阜”二字,相传为朱熹手迹。旧有九峰书院和瑞隆感应塔院等。瑞隆感应塔为北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所建,至今尚在。登高远眺,可见气魄雄壮的丫髻岩。1957年,在此建立九峰公园,内有烈士陵园,并设凉亭、假山、鱼池、花房等。

  【松岩山】

  亦名嵩岩山。在浙江黄岩县澄江区。北坡有二峰壁立如扉,峰间缘壁砌石为梯,共四百六十余级,称天梯。前人诗说:“们葛黄昏上翠微,天风松影正文飞。石坛坐处闻秋叶,鸟道行时见古扉。”北麓有莲尖坪,石大人峰。莲尖坪面积约二、三亩,可以从坪上俯瞰澄江桔乡风光。石大人峰是一高百余米的巨岩,状如巨人背负童子而立,颇为别致。

  丽水县青田县遂昌县

  【三岩寺】

  在浙江丽水县城西北约1公里处。寺依三岩,因名。中岩有洞名白云,上有飞瀑倾泻,击石水珠四溅如雨,称雨崖,崖上题字为唐代李邕手迹,左岩有洞名清虚,窟如半月。右岩有洞名朝曦,后有暗泉流出,凿石为池,名丹泉。

  【万象山】

  在浙江丽水县城西南隅。南宋参政何澹建万象楼于此,因名。元明清各朝都有建置,后因战乱,大部已毁,仅剩洞天楼一座。新建的有括苍、望江、牡丹、大观等亭和九曲桥。登山四眺。“中天楼阁虚空出,万象风烟旷野来”,颇饶意趣。

  【东西岩】

  在浙江丽水县城西北30公里处。两岩高约40米,峻而刻露,对峙兀立溪边,若即若离,中有峡谷,名清风峡,凉爽怡人。附近有卓笔峰、幞头岩、玉甑岩、石梁、僧尼岩、日月池等十景。

  【通济堰】

  在浙江丽水县碧湖区堰头村。创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大坝筑于松阳溪与匝江合流处附近。引溪水入长达22.5公里的主渠,成为碧湖平原水利命脉。大坝初用木筿建造,南宋开禧年间改筑为石坝。历代经多次整修,现今大坝系1954年重修,长275米,宽25米。坝旁有詹南二司马庙,内有宋元以来记载当地水利情况的碑刻。

  【南明山】

  在浙江丽水县城南1.5公里,与丽水城隔瓯江相望。登山有石磴道可循。半山有峭壁,雨后飞泉飘洒而下。宋时面壁建有漉雪亭。稍上有爽气亭,俗称半山亭。山上有巨石长十余丈,横架岩间如梁,称石梁。梁上遍缀名人题刻,梁下为印月池,池畔有宋张康国摩崖题记。池西有献花岩、弥勒龛、石门和创建于宋代的仁寿寺。再上有高阳洞,洞浙江省(407)壁多宋人题刻,其中有沈括、孙沔题刻和记载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十六年(1146年)当地两次水灾的长篇题刻。山顶云阁崖刻有传为葛洪书的“灵崇”两大字和传为米帝书的“南明山”三大字。其傍有北宋处州郡守刘泾的题赞。

  【太鹤山】

  一名青田山。在浙江青田县城北隅。传有双白鹤年年至此育雏,故名。山高100米,周围20公里,属括苍山脉。道教传称第三十六侗天。山巅有混元峰,又名试剑石,高约30米,中分为四,相距各1米许,传为唐代道土叶法善丹成试剑所剖。峰下有洞,称太鹤洞,为叶炼丹处。旁有丹井、孝顺岩、纸鸢岩诸景。山壁留有唐以来摩崖石刻多处。

  【混元峰摩崖题刻】

  在太鹤山上。有唐以来摩崖题刻多处。其中唐人书《混元峰》、宋人刘泾书《慕仙铭》、元人曹用书《遗刘处闲剑师诗》尤为著名。唐道土叶法善曾居此山,山上四架坛下有高一丈六尺的叶法善全身画像刻石。

  【石门洞】

  在浙江青田县城西北35公里括苍山中,大溪南岸。风景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传为我国道教的第十二洞天。自南朝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永嘉太守谢灵运称道之后,著各于世。洞内有瀑布从高96.3米的绝壁顶泻下,弥洒半空;溅如跳珠,散如轻雾,殷殷隆隆,冬夏不竭。称石门飞瀑。李白诗云“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喷壁洒素雪,空濛生昼寒。”瀑布源头处有白猿洞、龙卵瀑、折折瀑诸景。瀑布两侧绝壁环屏,左壁满缀甫朝宋以来的摩崖题刻。面瀑有观瀑台、观瀑亭、泻银桥。瀑下有积银潭,面积百余平方米,潭水从松溪导人大溪。缘溪有碑林、刘基祠、灵佑寺诸古迹。松溪汇入大溪处有钟鼓两山,崇崖壁立,对峙如门,石门洞由此得名。沿溪有路通至洞内瀑下,路口有问津亭。

  【石门洞摩崖石刻】

  在石门洞。大都集中于洞内瀑布左侧和洞门钟山的绝壁上。自甫朝宋开始,历代都有题刻。其中有:南朝宋谢灵运,唐郭密之,宋陈道古、沈括、宋师禹,元曹用、郑复初筹人题刻七十八处。内容大都是当时游山后的题名和对当地风景的赞叹之词,书法真、隶、行、草间杂,各具面目。大都字迹清楚,保存完好。

  【九龙山】

  在浙江遂昌县西南80公里浙闽赣三省毗邻地区。面积3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724米。山势险要,峰谷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保存有较大面积的原始天然林区。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稀有,珍贵种类聚生。有第四纪冰川期遗冒下来的连香树、鹅掌楸、铁杉、长叶榧等古老树种;有香果树、银杏树、伯乐树、马鞍树等珍贵林木。动物有黑熊、老虎、獐等。是别具风光的天然动植物园。

  【延庆寺塔】

  在浙江遂昌县松阳区西屏镇西。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僧达行从中印度得大经论八部、舍利四十九粒以归,于咸平二年至五年(999—1002年)在松阳云龙山下延庆寺建塔,藏舍利于塔下。塔共七层,高二十五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