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县歙县





  【小九华山】

  在安徽绩溪县城东37.5公里,高约300米,三面环水,呈半岛状。悬崖绝壁,中有平岗,广2亩,上建地藏殿,传为九华山地藏王曾在此苦修,故名。周围溪水,婉蜒曲折,溪北有潭,名铁釜潭。潭西一小丘,丘顶孤岩兀立,高数十丈,远望亭亭秀削,宛若洛神婺女,又弯环似刀,俗称关王刀。

  【太平天国壁画】

  在安徽绩溪县翚岭北旺川村曹氏支祠(九思堂)内。

  画面共七壁,内容包括攻城、进军、神怪小说故事、俚歌、题字等,其中一幅主画称《攻城胜利图》,长2米,高1.6米。有学者考证,是1860年太平军首次攻克族德县城的写真,为参加此战斗的太平军士兵在旺川宿营时所画。如实描绘了太平军攻克旌德县城特点的情况。这组国内罕见的壁画,不但艺术价值很高,而且是研究太平大国历史极其珍贵的资料。壁画曾摄影参加华东太平天国起义一百周年纪念展览,并收入《太平天国革命文物图录》。

  【太白楼】

  在安徽歙县练江南岸。相传李白访歙州名士许宣平,在此饮酒赋诗得名。许宣平于唐景云间隐居歙县紫阳山南坞,后有题壁诗:“隐居三十载,玩明月,闲朝饮碧泉。樵夫歌垅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天宝年间李白自翰林出,在洛阳传舍见这首传抄的诗篇,赞曰:“此仙人诗也!”于是前来访许,未遇。留下《题许宣平庵诗》:“我吟传含诗,采访真人居。烟岭迷高迹,云林隔太虚。窥庭但萧索,倚柱空踌躇,应化辽天鹤,归当千岁余。”楼始建于唐,屡妃屡兴,现有前后两进,依山傍水,古雅飘逸。

  【太平桥】

  原名庆丰桥。在安徽歙县徽城镇西练江上。是一座纵列式发券的大型石拱桥,长260米,宽9米,16孔。据《歙县志》载:桥建于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木质,明代弘治年间始易以石。明万历,清康熙、乾隆、道光间,均有修建。规模宏大,雄伟壮观,为安徽省最大的古桥。古人有“秋河似练天如水,十里澄江月满桥”的诗记其胜。原有桥心石亭,1969年毁于特太洪水。今亦为芜湖至屯溪、杭州至屯溪、南京至景德镇等几条公路的交通枢纽。

  【长庆寺塔】

  又称十寺塔。在安徽歙县徽城镇练江南岸西于山。因塔旁原有长庆寺,故名。传建于北宋重和二年(1119年),元、明、清及民国年间多次重修。现塔六层,实心方形楼阁式。塔基为五层石座。塔身为砖结构。四面券门,门洞置石雕莲瓣佛座,墙面有佛像彩绘图案。每层檐口用砖迭涩挑出,覆以简板瓦,借口悬有铁制风铎,微风吹拂,玲当作响,十分悦耳。塔依山傍水而筑,掠影于练江之中,宏伟秀丽,给风景优美的山水添姿增彩。

  【石碑坊群】

  在安徽歙县城西6公里的棠樾村,故又名棠樾牌坊群。为棠樾鲍氏家族旌表本族历史上卓著功德人物的建筑物。七座巨型石质牌坊,跨村首石板大道追逐而建。五座三间四柱冲天柱牌坊为清建,两座三间四柱三楼牌坊为明建。牌坊群中有碑亭,名骢步亭,亭前是清书法家邓石如手题匾额;牌坊群进村的一端有鲍氏宗祠,祠中镶有清乾隆帝“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秀江南第一乡”御书对联。牌坊群按忠、孝、节、义排列。粗壮简朴,表现出徽派的石雕风格,对研究微派古典建筑,有重要价值。

  【圣僧庵壁画】

  在安徽歙县七里头村。据《歙县志》,唐武德年间,有高僧慧明居此,善医眼疾;人称圣僧,该庵遂名圣僧庵。庵为前后两进的三开问小庙。庵堂墙壁上有明画家黄住渡海罗汉图六幅,松树图、侧坐观音图各一幅。黄住,字立,号碧峰、又痴、黄山老人,歙县人,近代画家黄宾虹之祖。善音律。工梓刻。人物佛像,皆入妙品。今壁画完好,为安徽省罕见的黄住墨迹。

  【司谏第】

  在安徽歙县潜口村。为明代早期建筑,明汪善宅第。现存前厅三间,进深6.6米,开阔7.8米,木构架,用料宏大,柱为梭柱,梁为月梁,住头斗拱挑出两跳插拱,补间斗栱后尾有向上翘起的“挑斡”。梁上瓜柱下垫有雕刻的花朵,叉手、单步梁和斗洪都有精美的雕刻。象一座祠堂。汪善,歙县潜口村人。明进士,官吏科给事中,《歙县志》记其“弹奏不避权贵,缙绅惮之”。今第中仍悬有明永乐四年(1406年)成祖“上谕”匾额一块。谕中对汪善政绩多有赞扬。原有明弘治年间碑记,已无存。

  【许国石坊】

  在安徽歙县城内。是全国罕见的典型明代石坊建筑。立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石坊四面八柱,“口”字形,故俗称“八脚牌楼”,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高11.4米,面积78.13平方米;仿木构,有脊、吻、斗栱,通体是质地坚硬的青石构成,用料宏大厚实。柱、坊等部位均雕有造型古朴优美的图案,神态逼真,尤以石狮六对,威猛传神。许国,字维帧,歙县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万历十二年以云南“平夷”有功,晋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在此之后不久即立此坊,故坊上镌有“恩荣”、“先学后臣”、“上台元老”、“大学士”、“少保兼太于太保札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字样。字为馆阁体,明书法家董其昌书刻。

  【老屋阁】

  俗称老屋角,又名吴息之住宅。在安徽歙县城西18.5公里溪南村。1952年经鉴定为明中叶建筑。阁是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下层矮,上层高,占地342平方米,坐东北朝西南,五间二进,“口”字形四合院,前进楼下明问为门厅,后进楼下明间为客厅。狭长的天井中央有石板砌成的水池。阁正面为水平形高墙,侧立面采取不对称方式,与水平形高墙相接合,形成参差错落的外观,墙面抹石灰,墙顶盖蝴蝶瓦。大门上有门罩,用水磨砖做成外突线脚,顶覆以瓦檐。阁内粱架、斗栱装饰雕刻精美,双步梁端饰以云雕,梁架上承受爪柱用莲瓣式平盘斗,山面梁架瓜柱下端收杀做成鹰嘴形式。柱子作棱住形,从中段开始向上下两端收小,柱础石似覆盘形,柱间空档内有芦苇编篱。宅内不用天花板,搁栅外露。梁架木地表面作无光黑色,色调匀净,其他木作均不加髹漆,富有自然之美。阁后种植竹、桃、枇杷,春夏之季,景色宜人。该阁采用一种曲线较多的华丽活泼的建筑设计,在明代住宅建筑中具有代表性。

  【岩寺】

  古名岩镇。在安徽歙县城西南约10公里丰乐河畔。为游览胜地黄山的天然门户。1938年1月,赣、闽、粤、湘、鄂、豫、皖、浙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第一、二、三、四支队。2—4月,第一、第二、第三支队相继集中于此,4月军部也由南昌移住这里。随后第一、第二支队又自此东进抗日、6月军部撤离。今仍存新四军军部旧址,并有新四军抗日宣传壁画、标语、布告。

  【宝纶阁】

  在安徽歙县城西北16公里呈坎村。是安徽省迄今保留明代彩画及祠堂最完整的一组家庙建筑。明万历间,呈坎人罗应鹤曾任御史、大理寺丞、保定巡抚等职,因政绩显著,常得皇帝御赐,罗氏为尊供圣旨和收藏御赐珍品,特修此阁,取名宝纶。阁为罗氏宗祠后堂,台基比前堂高2米,有石台阶抬级而上;通面宽29米,迸深10米,高7米,十根方形石柱沿廊并列,型制宏伟宽敞,比北京故宫大和殿仅少两开间。梁柱。斗住的做法,颇具特色。石栏上刻鸟兽图案,檐住和金住上的雀替镂云卷花浪;金檐下饰以浮雕花带,彩绘遍布梁栋,图案为民间包袱式,构图大方,色彩鲜艳,寓庄重于雅丽。阁上有楼,前檐高悬明万历歙县人吴土鸿书“宝纶阁”匾额。

  【陶行知就学处】

  即崇一学堂。在安徽歙县县城。清光绪年间英国人唐俊贤所办的教会学校。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十五岁由私塾进此学堂就读,始接受西方文化科学知识。学堂为前后两进砖木结构房屋。现保持原貌。内有陶行知生平事迹图片和实物陈列。

  【绿绕亭】

  在安徽歙县城西18.5公里溪南村。始建于明初,景泰七年(1456年)重建。亭梁枋上刻绘有题铭条款:“景泰七年岁次丙子十一月十八日甲申吉辰重建绿绕亭,以便休恿。吴斯和乐建”。清代又三次重修。亭平面近正方形,跨街而立,飞檐翘角,画栋雕梁,手法多变,颇具特色,其梁上有包袱形图案彩绘,典雅工丽,实不多见。亭东南偎依池塘,临水设置飞来椅,供人休息,晨昏四时,景色各异。是安徽省保存至今极为少见的明初过街亭。

  【黄宾虹故居】

  在安徽歙县西潭渡村。林木葱郁,景致优美。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祖籍歙县。现代著名山水画家。故居为砖木结构房屋,正屋是三开间楼房,另有边屋、书房、厨房,中间有小庭院。现书房、卧室基本保持原样。

  【新安碑园】

  在安徽歙县练江南岸大白搂甫侧。是仿古典园林式的碑林,收藏陈列宋、元、明、清名人书法碑刻二百余块。园内的碑廊,曲折蜿蜒,长达200多米,廊内壁龛,外加护罩,用以陈列碑石。另有披云小筑(以背山披云峰而名),为三开间仿明清建筑的平房,有前庭后院,用以接待宾客。还有两清堂,以收藏名帖余清斋帖、清鉴堂帖而命名。此外假山、水池、亭谢、小桥,杂以石笋、太湖石点缀其中,花草相映,绿树成荫;各式花墙、漏窗、门洞,相互通透,远眺近观,别有情趣。

  【檀干园】

  俗称小西湖。在安徽歙县12公里唐模村。因这里原有高大檀树而得名。湖为清初唐模村一许姓官商所凿,模拟杭州西湖,有三潭印月、玉带桥、湖心亭、白堤等风景,以供其母游乐。整个唐模村誉为“全村同在画中居”。今园前尚有清代建筑八角石亭和同胞翰林坊。亭分上下两层,四边有虚阁,飞檐悬有铁马,风吹挣铮作响:坊为表彰清康熙进士许承宣、许承家兄弟而建,石质,四柱冲天,雕刻精细。园内有镜亭,亭内四壁嵌精美大理石,刻苏轼、米芾、赵盂頫、董其昌、八大山人等书法名家书石十八块。近处有檀干溪,高阳古桥横跨溪上,桥周有明清民居数座,构成有显著特点的古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