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关桥】
又名通仙桥。在福建永春县东平乡湖洋溪上。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历代重修。公路通车以前,这里是大田、德化、永春通往泉州的必经之地。桥长85米,宽5米,有二台、四墩、五孔,系用青花岗石和特大木料构筑,为具有闽南独特风格的长廊屋盖梁式桥。墩呈船形,青花岗石条丁顺配搭,犬牙交错,互相迭压。墩上用巨石叠涩三层以承架大梁。桥板及柱檩、椽桶、雨篷等,全为木结构。有二十套整齐划一的木屋架。明正德间还“砌砖为路,列椅两旁”,供行人憩息。桥西保存着《重修东关桥序》青石碑刻和“古通仙桥”本匾。
【魁星岩】
旧称詹岩。在福建永春县城西南6公里奎峰山麓。南宋乾道间,乡人颜应时、陈朴尝读书于此,并同登进士,遂易奎峰山为魁星山,改詹岩为魁星岩。岩宇始建于唐,历代均有重修。为重檐歇山式土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举架五椽袱。据传魁垦像为颜应时取特大樟木全相雕成,被誉为“雕形奇古,世间罕匹”。岩前是上场堡,为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南安县辖桃林场所在地。岩后巉石绝壁处琢有巨佛三尊,中释迦,左文殊,右普贤。佛高3米多,火焰光圈高4米。全岩胜景共有十二处。此岩又是英雄寨堡,乡人曾据此抵御倭寇入侵和湘军的进拢;响应太平天国的林俊起义,也以此为根据地挥师北上,攻州陷县,震动清王朝。
【九仙山】
在福建德化县赤水、上涌、大铭三乡交界处。海拔1.658米。据《德化县志》记载,“相传昔有隐士九人居此俱仙去”,因而得名。奇岩兀立,峰峦竞秀。较著名的有永安岩,又名荇菜岩,为唐开元年间僧无比种荇菜处。现存岩宇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修建。弥勒洞内有天然岩石雕成的弥勒造像,高2.2米,宽3米,苍劲古朴,为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无比坐化前所雕,是闽南较早的石刻造像。龙池为南宋嘉定间泉州郡守王梅溪祷雨处。灵鹫岩为唐开元间僧普惠所建,现仅存清代的木构殿宇残迹。另有不少富于神话色彩的古迹和四十多处诗刻、题刻。解放后,在顶峰尺五天、极于天、仙棋枰上建起气象站,有公路直通山巅。
【屈斗宫窑遗址】
在福建德化县宝美村的破寨山上。为宋元时期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1976年发掘出一座长达57米、有十七间窑室、保留比较完整的窑基,出土六千七百多件瓷器标本和烧窑工具。其中有高足杯、粉盒、军持、花瓶、小口瓶、飞凤碗、莲瓣碗、墩子式碗、盖壶、弦纹洗(枢府洗)等产品,特别是有的盒盖上印有“长寿新船”的文字,足证是由海道行销国外的产品。窑基内出土的具有元代作风和特点的产品,如墩子式碗、高足杯、直道纹洗、粉盒、军持、折腰弦纹洗,具有蒙古人特征的头像、三足垫饼上的元代花押和蒙古八思巴文的发现。填补了过去德化元窑的空白,对研究德化窑的烧造历史和探讨元代社会经济和物质文化有重要的意义。窑室已按原状就地保存,供研究参观。
【戴云山】
横亘在福建德化县中部,长15公里。东称大戴云,西为小戴云。主峰大戴云,海拔1.856米,因“一石如釜倒覆,其巅暑月顽雪不散”,又名迎雪山。又因其高出云表,耸逼霄汉,故有一柱撑空之称。山之中麓有戴云寺,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始建,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重建,现存系清康熙、乾隆间重修。木构,歇山顶。寺后有天外线泉、石帽顶冠、雷击石鲤鱼、石钟、石鼓等胜景。远处还有雷击石旗杆、六朝圣僧墓、大小险、七里盘谷、尼姑峰、莲花池、石笋室等。小戴云三峰耸峙,顶有方池,分九派下注九溪,与九仙山迎面相对,与大戴云森列霄汉,是饱览风光的极佳处。戴云山是亚热带作物北移和寒带作物南迁的驯化地带,资源非常丰富,有数百种稀有树木和药材,又有各种珍贵的飞禽走兽。
【成功洞】
在福建金门县太武山顶,又称明延平郡王观兵弈棋处。深约30米,高4米,宽6米,为天然岩洞。洞内有石桌、石椅。相传郑成功经营金门基地时,常在这里观兵,或与幕僚下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