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县胶南县





  【崂山】

  古称劳山、牢山,亦名辅唐山、鳌山。在山东半岛西南、青岛市区东部,绵亘于崂山县境内,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成山于大古代,山体为灰黑色花岗岩,山势东峻西坦,主峰名巨峰,俗称崂顶,居崂山中部,海拔1.133米。东临崂山湾,南濒黄海,海山相连,水气岚光,变幻无穷。《齐记》有:“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自古称“神仙之宅,灵异之府”。据史书记载,秦皇汉武为寻求仙药,曾先后登临此山,唐玄宗也派王旻、李华周进山炼药,并将崂山易名辅唐山。宋元以来,寺观次第兴建,遂成道教名山,现存上清官、下清宫、太平宫、华楼官等,皆石壁瓦舍,简朴无华,具有道家渊冲恬淡的色彩。道士邱处机、刘志坚、张三丰等均曾在此修道。文征明、顾炎武、王士禛、高凤翰、康有为等明清文士亦慕名而至,多有吟咏题刻。蒲松龄《聊斋志异》中《香玉》、《崂山道士》等篇,对崂山景物有生动描写。崂山奇峰凌云,峭壁倚天,山中竹树繁茂,浓荫蔽比且多清泉、古洞、危岩、怪石,有狮子峰、老僧峰、骆驼头、梳洗合、锦屏岩、翠屏岩、碧落岩、飞来石、明霞洞、犹尤洞、神水泉等胜迹。源出巨峰之阴的白沙河流经岩壑峡谷,形成九曲连环、幽深清邃的九水风光。其中龙潭瀑、潮音瀑、靛缸湾尤为壮观。崂山花岗石坚固美丽,适于建筑;矿泉水质优良,驰名中外。气候温和湿润,夏季多凉风,苏轼诗谓“快意雄风海上来”,实为避暑、游览之胜地。

  【湛山寺】

  在山东青岛市东部湛山西南,太平山东麓。为市区唯一的佛寺。1933年建成,面积23亩。山门有两石狮,寺前石砌莲花池,为放生处。院内有大雄宝殿、三圣殿、天王殿及客舍,殿后为藏经楼,旧藏佛经六千余册及古代佛像。寺后东侧小山有八角七级砖塔,耸立云表。寺院南对黄海,东、西、北三面,浮山、湛山、太平山屏列,烟岚变幻,海阔天空。“青岛十景”之一“湛山清梵”即此。

  【太清宫】

  又名下清宫、下宫。在崂山东南蟠桃峰下、崂山湾畔。创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建道场于此,明万历间倾纪,憨山和尚于官前建海印寺,寺旋毁,复建此宫并有所扩建。现存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院。宫中奇花异卉,四时不绝。耐冬花开,红艳如火,蒲松龄《聊斋志异·香玉》篇所写红衣女子练雪,幻为宫中耐冬化身。汉柏、唐榆、宋银杏均历经风霜,至今仍柯干嵯峨,蓊郁葱翠,凌霄花盘绕汉柏而上,蜿蜒如龙蛇,名曰“古柏盘龙”。三清殿前碧水一泓,宫中道士名之为神水泉,大旱之年亦不涸竭。三皇殿内壁嵌元世祖忽必烈护教文碑及成吉思汗所颁金虎符文。宫后巨石有康有为题刻。宫东道旁有巨石一,高达丈余,上刻“波海参天”四大字,下有“始皇帝二十八年游于此山”小字一行,每当月夜,无风海涛,空明一片,崂山胜景“大清水月”即此。

  【上清宫】

  一名上官。在崂山东南部,太清宫之西北。此宫原在山上,名崂山庙,传汉代郑康成曾设帐授徒于此。宋初改建,太宗赐名上清,后被山洪冲毁。元大德年间华山派道士李志明重建于今址,历代均有增修。宫观四周群山环抱,水木清华,环境绝幽。宫前银杏、牡丹均为数百年古物。蒲松龄曾假托此处牡丹写意,作《聊斋志异·香玉》篇。元代道士邱处机居此,亦留有题刻,其中《青玉案》词一阕、七绝诗十首最为著名。宫前半里许有邱处机衣冠军,旧名邱祖坟。另有迎仙、朝真二桥,竹树蔽荫,松风水响,人行其间,别有佳趣。圣水泉自鳌山石下流出,甘洌清澄,为崂山名泉之一。

  【华严寺】

  在崂山东部那罗延山(亦称华严山)麓。依山面海,景色宜人,为崂山中现存唯一佛寺。明崇祯时即墨人黄宗昌捐造,名华严庵,亦称华严禅院,在今寺之西山,后毁于兵火。清初黄坦助慈霑禅师重建于今址,1931年改今名。寺中旧藏文物甚富,除大部藏经外,有明版经典、名人书画及佛像等,惜屡经战乱,已无所存。藏经阁建于山门之上,阁外环以走廊。登阁凭眺,沧海万顷,水天浩渺。西南群峰,屏开壁立,阁下松竹,浮青摇翠,景色尤佳。自山门至海滨,有石砌盘道,名华严路,路旁茂林蓊郁,怪石嵯峨,可坐可依,石上游人题刻甚多。山门外有塔院一处,内有九级砖塔,为该寺第一代住持僧慈霑墓塔。二苍松蟠屈环抱塔身,名曰“松抱塔”。另有小石塔,为明末清初于七之墓。寺西里许,一巨石斜卧如鱼,上有小窦,以手拍击,琅琅作响,声似鱼鼓,因名鱼鼓石。寺西南那罗延窟,宽7米,高深各15米,可容百数十人。

  【太平宫】

  初名太平兴国院,又称上苑,在崂山东部上苑山北麓,仰口湾畔。系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道场,金明昌年间重修。正殿名三清殿,配殿为三官殿和真武殿。宫西绝壁矗立,下有天然石洞,名犹龙洞,洞内纵横各数丈,高敞如厦,洞顶镌刻“混元石”三字及星斗图案。洞旁眠龙石上,镌“犹龙洞”三字。宫北山坡下有涧水喷涌,相传曾有农人见白龙游泳其中,名白龙涧。涧底巨石累累,横跨两岸,水从石隙下泻,称仙人桥。过桥山坡有巨石,上刻邱处机咏崂山七绝二十首及序。宫东北奇峰突起,形同巨狮,张吻作怒吼状,名狮子峰。峰巅岗峦平敞,云气弥漫,有“狮岭横云”胜景。

  【华楼宫】

  在崂山北部华楼山。元泰定二年(1325年)道人刘志坚创建,明、清、民国均曾重修,有老君、玉皇,关帝三殿。宫观依山面壑,地势高爽。宫北有一巨石,上刻“碧落岩”三字。岩下为金液泉,甘洌不涸,为崂山名泉之一。碧落岩迤西为翠屏岩,石色苍翠,如张锦屏。宫西北大石垒迭,名凌烟崮,崮顶洼处有水,不盈不涸,名玉女盆。崮下有云岩子洞,为道士刘志坚埋骨处。宫前为南天门,石崖突兀,东西南三面皆临深壑,周围群峰环列,如剑戟森立,景色尤奇。官东有石台崛起数十丈,远望如危楼摩穹。传说为仙女梳洗楼;又名聚仙台。崂山胜景“华楼迭石”即此。

  【明霞洞】

  在崂山南部昆仑山(亦称玄武峰)腰。自山下抬级而上,一路幽篁夹道,凡三十余折,约1公里许,始达洞口。洞开凿于金大定二年(1162年),洞额明霞洞三字为清代书法家王垿所题。据说原洞高大宽敞,明代道人孙紫阳曾静修于此。清康熙年间遭雷击,大半陷入地下。洞东巨石尚存“天半朱霞”题刻。洞前平崖如台,由此遥望大海,空濛浩渺,俯视崖下,沟壑纵横。崂山胜景“明霞散绮”即此。由洞后小径攀援而上,经玄真洞可达昆仑极顶(俗称北大顶),上有天池。

  【巨峰】

  又名崂顶。在崂山中部。为崂山主峰,海拔1,133米。周围灵旗峰、美人峰、小巨峰、柱后高等百怪嵯峨,形如剑戟。极顶小石坪,方约数尺,仅容二、三人,周围铁栏防护。登临其上,唯见大海浩瀚,水天一色;此处可观日出,所谓“巨峰旭照”即此。

  【崂顶】

  即“巨峰”。

  【九水】

  在崂山白沙河上游。白沙河源出崂顶北麓,河水经山脚而折流,凡九折;人行河畔小路,转折处须涉水而过,亦九涉;每涉一次为一水,故称九水。九水又分内九水、外九水(即北九水)和南九水三路。自北九水疗养院到鱼鳞瀑为内九水,长约3公里,鱼鳞瀑因河水迂断崖跌落,浪花状如鱼鳞而得名,又因其声如潮,亦名潮音瀑。瀑布三折而下,注入二潭。上潭较小,深约4至7米,口缘若缸,水靛蓝色,称靛缸湾。下潭较大,周因约30余米,旁有石柱亭,崖上刻叶恭绰题“潮音瀑”三大字。瀑布西岩顶有观瀑亭。靛缸湾下里许有石门峡,亦名鱼鳞口,俗称“衙门”,两岩对峙,中断成门,岩高数十丈,门宽仅3米,水自门中出,人从涧底过,仰视巨岩悬空,摇摇欲坠,惊险万状。大劳东菊湾到北九水疗养院为外九水,全长10余里。《胶澳志》云,“两山相夹,下有深潭,沿途山峡奇秀,清流迂回,水作龙吟,石同虎踞,峭壁危岩,触目皆是,音乐图画,兼而有之。”有老僧峰、骆驼头、鸡爪潭及仙人髻、飞来石、锦屏岩等胜迹。从柳树台至沙子口附近的汉河村为南九水,全程约5公里,山舒水缓,林幽壑美,公路蜿蜒,俗称十八盘,有观川台、弹月桥、王子涧、柳树台等胜景。

  【龙潭瀑】

  又名玉龙瀑。在崂山南部八水河上游,北距上清宫约1公里。周围岩壁峭立,八水河至此,沿20米高、10余米宽的绝壁悬空倒泻,喷珠飞雪,状加玉龙飞舞。瀑布落下十几米,与石壁相击,分数股跌入潭中。碧水凝寒,清澈见底,潭旁巨石上镌“龙潭瀑”三字。大雨过后,山洪暴注,飞腾叫啸,更为壮观,故有“龙潭喷雨”之称。

  【琅琊台】

  一作琅琊台。在山东胶南县夏河城东南5公里。《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秦二世登基后,亦曾来此。《水经注·潍水》记云:“台在城东南十里,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里余,傍滨巨海。”台基三层,层高三丈。建筑已废圮,遗址状如小山丘,地临黄海,俯仰万里,海涛变幻,龙跳虎卧,气象恢宏。秦始皇刻石已毁,秦二世刻石尚在,传为李斯所书,为现存秦石刻小篆字数最多者,现存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是我国今存最早的石刻之一,也是研究秦代历史和文字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