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颖县舞阳县禹县





  【上尊号与受禅碑】

  在河南临颖县繁城。刻于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隶书,字体方正,近于熹平石经,传为王朗文,梁鹄书,钟繇镌字,世称三绝。碑文记载东汉延康元年(公元220年)魏公卿将军劝进及献帝禅位于魏王的历史事件。

  【杨再兴墓】

  在河南临颍县城南12公里的商桥村。墓冢高大,翠柏茂密。冢前有“宋统制杨再兴将军之墓”石碑,相传为岳飞用枪头刻成。墓前有祠,祠内有明、清石碑数通,记载其生平事迹。杨再兴为岳飞部下,抗金将领。据《宋史》记载,杨原为曹成部将。绍兴二年,岳飞破成。赦再兴,勉兴忠义。岳飞屯襄阳,以图中原;再兴取长水,尽复西京险要,得马万匹,刍粟数十万,中原响应。金人屯兵十二万于临颍,再兴以三百骑遇敌于小商桥,骤与之战,杀二千余人及万户撒八、孛堇千户百人,再兴战死,后获其尸,焚之,得箭镞二升。后人建祠以纪念他抗金英勇业迹。

  【北舞渡山陕会馆彩牌楼】

  在河南舞阳县城北25公里北舞渡镇。镇临汝水,西通汝洛;东下江淮,北转郑汴。江南商货由此吞吐中转。有“装不完的赊旗店,填不满的北舞渡”之称。镇内山陕会馆为秦晋巨商筹金创建,为联谊招商纳贾之所。彩牌楼居会馆拜殿前,清道光五年(1825年)山陕粮商同建,为三间六柱五楼,柱不出头木牌楼建筑。上部五楼飞檐,全部斗拱翚飞,层层迭迭,建筑精巧玲珑,雄伟壮观。上下布以木石雕刻的人物花卉、历史故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匾额居中,由清书法家孔广脉书“浩气长存”四字,背面有“忠肝义胆”四字。后人以鲁班下凡助建的故事,形容建筑工艺的浩繁艰涩。

  【刘知远墓】

  即后汉高祖睿陵。在河南禹县城西北30公里的柏嘴山下。

  刘知远(895—948)五代后汉王朝的建立者。其墓冢高10米,头向正北,冢前有石俑、石兽组成的仪仗,长达300余米(现大部不存)。东距“高后陵”18公里,西距其子“后汉隐帝颍陵”4公里,为五代后汉陵墓群之一。

  【钧台窑遗址】

  在河南禹县北门内。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地近钧台,故也称钧窑。窑址总面积30多万平方米,堆积一般在1米左右,厚者达2米以上。其瓷器种类,既有均瓷、汝瓷、影青瓷,又有天目瓷和禹县扒村类型的白地黑花瓷。产品种类繁多,造型优异,釉色光亮莹润。特别是均瓷窑变,红紫相映,光彩夺目。均瓷的釉色主要有天青、豆青、月白、紫红、碧蓝、米黄诸色,造型有各类花盆和盆奁几,如葵花式、莲花式、海棠式、六角形、方形、长方形等,还有出戟尊、敞口尊、碗、盆、炉、钵、鼓钉洗及高足碗等。一般器物的底足上满釉,盆类底足系刷釉,器表有蚯蚓走泥纹或开片,盆类底足按照器形的大小排列,井然有序,并刻有一至十汉字号码。钩台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北宋未专为宫廷所烧。钩窑铜红铜釉的成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烧瓷工艺方面的一种创新。到了金、无时期,各地仍竟相仿制。建国后为继承钩瓷传统艺术,已建厂恢复生产。

  【夏台】

  又名钩台。在河南禹县城北门。夏代历史遗迹之一。禹治水有功,舜封禹为夏伯于夏邑,即今禹县。传说夏启曾在钧台宴会、即位。《左传》昭公四年,“夏启有钩台之享”。又传夏桀囚禁商汤于夏台。钧台原在县南15里,早圮。明嘉靖十年(1531年)知州刘魁在县治北门内建禹、汤庙。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知州于国壁在庙前建大门,题名“古钧台”。清末毁于乒火,仅存台基,略呈方形,高4.4米,阔7.4米,长6.15米。台南过洞两侧刻有楹联:“得名始于夏,怀古几登台”。

  【禹王锁蛟井】

  在河南禹县城内古钧台左前方。禹县古为夏禹国,相传大禹治水,降服兴风作浪的水怪蛟龙,将其锁在都城内的深井中,使它不冉危害人民。井上有亭树式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井口左侧矗立一石柱,柱身系一千钧铁链,一端下垂井底;俯视水中,被锁之蛟似隐约可见。传谓铁链不得随便抽动,动则井内腥风阵阵,水波翻涌,蛟怪即跃跃欲出。

  【神垕镇】

  号称钧都。在河南禹县城西南30公里。以盛产钩瓷而驰名中外。唐、宋以来,瓷商、陶贾云集此间,促进神垕镇经济上的繁荣。明弘治八年(1495年)镇中心建有伯灵仙翁庙,把窑神(已不存)。清在庙前建有一戏楼建筑,华丽奇特,今存斗栱别致,浮雕精美,盘龙翔凤,狮象竟首,栩栩如生;以各色琉璃瓦组成的盖顶,在阳光下闪烁金光,尤为壮观。今窑炉林立,经济更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