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





  【二七烈士纪念碑】

  在湖北武汉市汉口江岸“二七”革命纪念馆院内。

  为纪念1923年在二七大罢工中牺牲的烈士而立。碑用花岗岩砌成,碑身为圭形方锥体,置于束腰石座之上,通高12.6米,碑正面镌毛泽乐手书“二七烈士纪念碑”七字。碑座四面,镶嵌着白色大理石的浮雕艺术装饰,前面为象征工农团结、高举革命火炬的图案,左右两侧嵌有浮雕画图,生动地冉现了武汉各工团声援罢工和铁路工人赤手空拳与全副武装的反动军警英勇搏斗的壮烈场面。座后刻有碑文,记述二七大罢工斗争中的英雄事迹,碑后纪念馆内还陈列有二七革命斗争史料和烈士遗物,周围繁花簇拥,青松环抱,瑰伟壮观。

  【八七会议会址】

  在湖北武汉市汉口翻阳街。为一幢西式三层楼房。在大革命遭到失败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此召开紧急会议。由瞿秋白主持,李维汉为执行主席,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强调政权是由枪仟子取得的。这次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销其领导职务,选出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在湘鄂赣粤四省举行秋收起义并号召全党全国人民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现旧址保存完好。当时设在二楼的会场已复原,一楼陈列着有关八七会议的史料和文物。

  【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旧址】

  在湖北武汉市汉口长春街。是一幢四层楼房。

  1937年12月,八路军办事处由南京迁此。周恩来等在这里工作,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努力为八路军筹办军需,输送大批干部、青年到延安和抗日前线,并领导了南方地区的抗日斗争,为争取抗日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旧址于1978年修复,当年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叶剑英等人的办公室及当时的电台、会议室均已复原,在一楼举办了《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革命史展览》。

  【三烈士亭】

  在湖北武汉市武昌三烈士街。1911年武昌起义前夕,革命党人因装配炸弹不慎失事,使设在汉口的共进会和武昌的文学社等革命机关被破坏,彭楚藩、刘尧澂、杨宏胜被清政府逮捕。坚强不屈,于10月10日凌晨被杀害于当时的湖北省督署门前。1931年湖北人士为表彰他们,将原督署门前的街道改名“三烈士街”,在其死难地点兴建纪念亭。亭为木构建筑,八角攒尖顶,正面匾额题“三烈士亭”,亭中立石碑,正面镌“彭刘杨三烈士就义处”九字,背面刻写烈士们的革命事迹和就义时的壮烈情景。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在湖北武汉市武昌黉巷一个宽敞的院落内。自前至后有四栋旧式房屋。原是清末张之洞创办的北路学堂,后为湖北省甲种商业学校。1927年1月,国民政府由广州北迁武汉后,在毛泽东的积极倡导和主持下,于同年3月在此举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该所学生来自湖南、湖北、江西等十余省,共八百亲人,毕业后多分配到各地担任农民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毛泽东除负责领导所务外,还担任一些主要课程的讲授,并曾向学生演讲《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此授课的还有瞿秋白、恽代英、彭湃、张太雷、方志敏、李立三和邓演达等。旧址已辟为纪念馆,当年的办公室、教室、学生寝室、膳堂、讲台、操场均恢复原貌,并增辟史料陈列室。院内种植花木,场地绿草如茵,环境开朗明丽,门上匾额,系周恩来亲笔。

  【古德禅寺】

  在湖北武汉市汉口解放大道东端。清光绪三年(1877年)

  由隆希和尚创建,名古德茅篷。光绪三十一年扩建,1914至1919年改建,并易今名。1921年又增建。现存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幻觉舍、观音堂、藏经楼等。主要建筑大雄宝殿是仿缅甸阿难陀寺形式建造的,顶部象征九龙拜圣的九座佛塔、九十六个九莲花墩、二十四诸天菩萨等,布局巧妙,结构谨严,门窗墙壁设计精致,修饰华丽,显示出建筑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东湖】

  在湖北武汉市武昌东郊,故名。面积8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33平方公里。碧波万顷,水鸟出没,游船往来,渔舟荡漾,临岸眺望,心旷神怡。全湖港汊交错,素有九十九弯之称,湖岸曲折,吞吐奇丽。加以大湖之外连小湖,小湖左右又连湖,起伏隐现,莫穷其尽。四周景色各具特点:南岸山峦吐秀,校舍林立;东岸丛林飞翠,疗养佳境:北岸莎芦含碧,渔舍井然:西岸风景最为集中,有水云乡、听涛轩、行吟阁、濒湖画廊、屈原纪念馆、长天楼、鲁迅广场,并有梨园、橘园、竹园、莲池、鱼塘等。亭台楼阁,金碧交错,园林花圃,争芳竟艳,和湖中心的湖光阁,湖西北的九女墩,湖东南的磨山,彼此相望,互为映衬,娇姿丰态。各富景趣,山容水貌,宽荡胸怀。是武汉著名的风景区。

  【听涛轩】

  在东湖西沿长山上。解放后兴建。砖木结构,崇脊、展檐,檐高3.2米,长55米,深7.6米,左端朝前稍拐,右端向后略斜,周围以四十根立柱支架,兼置花孔围栏。设计别致,姿态健丽,四周环以苍松翠竹,清幽雅静。登临其上,一览湖水,无限风光。惠风之时,浪花碎溅,如诉琴弦,狂飚之际,碧波汹涌,宛若松涛,因以轩名。右下有“水云乡”,可以品茶,左下为“听涛酒家”,可以酌饮。

  【行吟阁】

  在东湖西沿听涛轩东侧小岛上。四面环水,由新筑长堤上之荷风桥通达。为解放初兴建,取《楚辞·渔父》中屈原”行吟泽畔”之意命名。阁系钢筋混凝上结构,仿古代砖木建筑形式,高22.5米,平面正方形,底边长12米,四角攒尖顶,飞檐三层,上覆翠瓦,四壁墩垛,古色古香。阁内立红色圆柱,并设旋梯上下。雄健俏丽,颇富民族风格。槽下悬“行吟阁”匾额,乃郭沫若手书。阁前竖有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全身塑像,造形端庄凝重,清癯飘逸,表现诗人对天长吟的生动形象。四周层台上下,遍布佳木花卉,岛边围以垂柳、棕榈,点缀有致,意境开阔。

  【濒湖画廊】

  在东湖西沿,由行吟阁向北跨落羽桥抵此。解放后兴建,中为方阁攒尖顶,四面四角,重檐飞展,左右各接四长间并逐栋向后向下折曲廊,两端各连一六角亭,总长85米,翠瓦朱楹,台栏雅洁;门窗设施,巧妙精致。恰地处轩敞且衬以疏林,益显秀丽可爱。内置小桌、圆墩。廊后有屈原纪念馆,主楼面阔九间,上下两层,单檐歇山顶,祟脊华栱,辉煌雄丽;左右配庑、小院,构造精巧,典雅宜人,金石书画等展览多在此举办。

  【梨园】

  在东湖西沿,与对岸滩头相望。为东湖风景区主要园林之一。

  解放后培育,占地500余亩,种有各种果树和名贵花木。其中以梨为主,因以园名。园中所有树木,皆依地势而起伏,高低重迭;苍翠幽深。一年四季,繁花不断,沁人心脾,尤其梨花盛开时,酷似无数粉蝶满园飞舞,殊为壮观。园之南部款乃亭,古雅娟秀,东部湖岸曲折,垂柳摇曳,更是诱人。

  【长天楼】

  在东湖西沿,梨园之东。为东湖风景区主楼之一。解放后兴建,砖木水泥结构,翠瓦飞檐,形若宫殿。上下两层,面阔七间,面积1.775平方米。立柱壮硕,勾栏富丽,轩敞明洁,两端配以长廊,通达左右方亭。布局恰当,设计精妙。凭栏眺望,碧波万顷,欲接蓝天,大有“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意,因以楼名,左傍鲁迅广场,芳草如茵,前植水杉成休,蓊蔚飞翠。

  【九女墩】

  在东湖西北沿。相传太平天国军占领武昌时不少获得解放的妇女参加起义。后清军反扑,于城郊大肆屠杀,有女兵九人,不为敌威所屈,在此英勇抗击,壮烈牺牲。乡人将其遗骸合葬于此。时为避清政府迫害,故不称坟而称墩。解放后,人民政府加以培修,并在墩前建筑层台,中立雄伟纪念碑,上镌董必武、宋庆龄、郭沫若、何香凝、张难先等所写碑记和题词。碑顶悬挂铜铃,风振铃鸣,配以拍岸怒涛,颇具当年女英雄们金戈铁马,激战疆场的意境。四周繁花环拥,树木拱卫,更显庄严美观。

  【湖光阁】

  俗称湖心亭。在东湖中心狭长的芦洲上。底径14米,高19米,上下两层,八角攒尖顶,飞檐外展,上覆翠瓦,掩映于疏林之间,更显卓俊峭丽。阁内装修精致,陈设典雅。登临上层,爽气扑怀,四周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故名。阁旁衬以玲珑花坛。芦洲前后,平时沙鸥隐现,冬季鸿雁翔集。泛舟游湖者,多以到此一睹为快。

  【磨山】

  原名磨儿山。在东湖西南岸。是沿湖群山中的主要山脉。三面环水,六峰逶迤,长达8里,有“十里长湖,八里磨山”之称。巍峨而婉蜒,雄伟而秀丽。山上松林苍翠,曲径环绕,奇石峥嵘,古洞幽邃。有抱鸡石、枯牛石等,色彩不一,形态各异;泉流其上,淙淙作响,颇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雅趣。其东头山峰,高达百米以上,形圆如磨,因以山名。其间有朱碑亭、鸳鸯亭、植物园筹建筑。顶端有刘备郊天台遗址,登临远眺,落雁区的园林花圃一览无遗,而浩瀚长江亦隐约可见。

  【湖北省博物馆】

  在武汉市东湖风景区梅岭之北。一九五三年筹建。馆藏有反映本省从原始时期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类文物、标本近二十万件。尤以楚国文物最为突出,如楚王熊章采镈、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有被誉为世界奇观之一的曾侯乙编钟、编磐等乐器和成套的青铜礼器,以及战国漆器等。还比较集中的收藏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文物资料,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的重要革命文物,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现公开展出的有:“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上文物展览”、“湖北革命文物陈列”。馆舍负岗濒湖,掩荫于丛林之中,黄墙碧瓦,具有民族风格。

  【归元寺】

  在湖北武汉市汉阳翠微街西端。清顺治初由白光和尚就明代王章甫葵园旧址创建,为武汉市四大丛林之一。因迭经战乱,屡败屡兴。现存建筑,系清同治三年(1864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及民国初年陆续重建。内有韦驮殿、大雄宝殿、天王殿、地藏王殿、罗汉堂、藏经阁、大士阁等建筑,有翠微峰、翠微井等古迹,有小亭、花坛等设置,布局谨严,设计巧妙,虽为佛教寺院,却具园林特色。罗汉堂内释迦牟尼、观音大士、文殊普贤等佛像,神情肃穆。特别是五百罗汉,起伏坐卧,喜怒哀乐,姿态不同,各有特色,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技艺极为精湛。藏经阁建筑绚丽。装修典雅,其中保存着贝叶真经、藏经及象牙、玉石雕刻和铜铸造像等佛教经典与珍贵文物。

  【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

  在湖北武汉市汉口解放公园内。是抗日战争时期为支援中国人民而英勇献身的苏联空军志愿队十五位国际主义战士的坟墓。原在中山大道陈怀民路万国公墓中,1956年迁此。左倚朝梅岭,右靠夕桂山,墓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墓矿用花岗石砌成,正面嵌十五位烈士墓表,左右置记事碑,分别用中苏两国文字镌刻。墓前广场有纪念碑巍然卓立,碑前有宽阔的墓道,道两旁松柏成行,繁花似锦,使陵园景色愈加庄严瑰丽。

  【龟山】

  古名翼际山,又名大别山、鲁山。在湖北武汉市汉阳城北,为武汉市名胜古迹较多的三山之一。前临大江,北带汉水,威武盘踞,状若巨鼋,和武昌蛇山夹江对峙,形势十分险峻,世为兵家攻守之处。相传大禹治水到此,遇一水怪作乱,数载不克,后得灵龟降伏水怪,治水成功,后灵龟化为一山,即龟山。自吴江夏太守陆涣在此筑江夏城以后,历代各有增建。山之上下曾遍布亭台寺院、碑碣等,因年长久远,毁废殆尽。现存有禹功矶、禹王庙、摩崖石刻和新建的望江亭与迁来的鲁肃墓、向警予烈士墓及修葺过的古琴台、莲花湖虹桥等,或轩昂宏丽,或古朴娟秀,与对岸蛇山、侧后月湖、附近归元古刹以及长江大桥等交相辉映,互为衬托,构成一幅绚丽的画卷。登临树木蓊蔚的山巅,可顾望“人烟城郭,夹岸回环,沙鸟风帆,与波上下”的景色。

  【禹功矶】

  在龟山东端。怪石鳞峋、直劈江水,与对岸黄鹤矶头锁江相望,形成长江中游的天然门户,有“天连吴蜀,地控荆襄,接洞庭之混茫,吞云梦之空阔”之势。相传“禹导水导山皆经此”,此“为大禹治水成功之所”,后人便建禹王祠,名此为禹功矶。后名胜逐渐增多,如传为大禹亲植的禹柏,元建的禹王庙、明建的晴川阁、清初名士毛会建从衡山摹刻的峋峻碑等,但解放前多已毁废。现除有古色盎然的禹庙外,新植的无数禹柏正茁壮成长,禹功矶头显得挺拔俏丽。

  【晴川阁】

  遗址在龟山东端禹功矶上,与蛇山矶头上的黄鹤楼隔江相望,“为三楚胜地,千古巨观”。明汉阳太守范子箴创建,取唐崔颢《黄鹤楼》诗中“晴川历历汉阳树”句之意而命名。清顺治、雍正、同治年间多次重修,光绪年间又增修,总督张之侗为之题额并书对联,至辛亥革命时,仅存平房三间。原晴川阁,据记载,“飞阁层轩,规模宏敞”。前人曾有“层台高阁暮云平”之赞,它与武昌黄鹤楼两相辉映。近年有关部门在蛇山重建黄鹤楼之后,将在龟山重建晴川阁,以复胜迹。

  【鲁肃墓】

  原在龟山南麓,1955年因建长江大桥而移至山南腰。建筑年代无考。志书仅载清嘉庆年间汉阳知县裘行恕重修,咸丰初毁于兵,不久重修,同治六年(1867年)邑人汪立政立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知府余肇庆再修。此次拆迁,始发现为衣冠墓。现墓周芳草青青,林木苍苍,清幽异常。

  【向鳖予墓】

  在龟山西头。向警予(1895—1928)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妇女运动领导人之一。1927年“七一五”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她仍留武汉负责中共湖北省委工作。1928年3月,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同年5月1日壮烈牺牲。墓原在月湖侧畔,后迁扁担山,1978年为纪念其英勇就义五十周年移此重建。前后三台,各置短垣。墓呈圆形,白色,基环方围,构造新颖。墓前方座上塑烈士半身像,坚贞远望,正气浩然,座正面镌邓小平手书“向警予烈士墓”六字,后面刻其革命事迹。平台进出口处连一曲折宽广梯道通达山脚,和琴台翠阁,月湖古桥,丹辉碧映,更显其宏丽轩昂。

  【古琴台】

  又名伯牙台。在龟山尾部,月湖侧畔。相传古时伯牙在此鼓琴,钟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两人遂结为知交,钟子期死后,伯牙感知音难得,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情谊深厚,在此筑台以资纪念。据记载,此台北宋时已有,清嘉庆年间重修,后颓败,解放后修复。前面是彩釉瓦顶的门厅,额书,‘古琴台”三字,后为甬道,过“印心石屋”照壁,至曲折精巧的琴台碑廊。廊内存有《汉上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等碑刻,其中有清书法家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的《琴台题壁诗》,苍劲有力。碑廊门额上“琴台”二字,传为北宋书法家的手笔。主体建筑是一栋单檐歇山顶式前加抱厦的殿堂。彩画精丽,金碧辉煌,檐下匾额上书“高山流水”四字,堂前有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传为伯牙抚琴遗址。台的中央立有方碑,四周石栏,饰以浮雕,镌刻生动。这处精巧的园林占地约15亩,掩映在湖光山色,疏林繁花之中,瑰丽多姿,风光明媚,是汉阳工人文化宫的重要组成部分。

  【莲花湖】

  在龟山南脚下。分东、西两湖,中有宽沟相连,每当荷花盛开时,红白争艳,清香四溢,故名。东侧湖内有亭三座,中呈八角形,左右均呈方形,各以九曲侨相接,互为通达,登临赏荷,殊为惬意。西侧湖水紧含中部小洲,亭台倒影,层迭隐现,亦颇宜人,尤其宽沟上飞架之曲拱木侨,系1955年特按宋代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中河南开封汴水虹桥样式仿造。秀丽古粹,更为夺目。

  【石榴花塔】

  在龟山南麓汉阳公园内。原在添福巷,何时建造不详,明清两代曾重修,1918年又修,1964年移此复原。据塔碑和志书记载,宋时汉阳一孝妇杀鸡奉姑,姑食而死,姑女诉于官,妇坐罪无以自明,临刑乃折石榴花一枝,插于石罅祝曰:妾若毒姑,花即枯悴;若属诬罔,花当复生。其后花果秀茂,时人哀之,遂立塔花侧,并名之,以表其事。现塔屹立重台前中央,高约4米,底径1米许,全为青石所砌,三层六面实心,浅檐微翘。第三层正面镌“石榴花塔”四字,第二层正面刻碑文,后面附“迁移小志”,皆为楷书。通体稳健挺拔,玲珑娟秀。塔后和两侧,簇拥四排数十株石榴树,繁密苍翠,花开时,一片火红,恰与明代赵弼所作“孝意翻为逆意终,芳容屈死恨无穷。至今塔畔榴花放,朵朵浑如血泪红”的诗意相应,颇耐人品味。

  【武汉长江大桥】

  在湖北武汉市。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我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1955年9月1日兴建,1957年10月13日全部建成通车。全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北岸引桥303米,南岸引桥211米。从基底至公路面高80米,下层为铁路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上层为公路桥,宽20.25米,可并列行驶四辆汽车。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三孔,共八墩九孔。每孔跨度128米。终年巨轮航行无阻。具有民族建筑风格的两端桥头堡,各高35米,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七层,有电动升降梯供行人上下。附属建筑和各种装饰,均极协调精美,整个大桥异常雄伟瑰丽。“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不仅将武汉三镇连成一体,并有力地促进工、农业的发展。

  【卓刀泉】

  在湖北武汉市武昌东南伏虎山麓。卓刀泉庙前院有古井一口,相传东汉未年关羽在此驻兵,用刀卓地,水即涌出成泉,故名。此泉深约三丈,水色淡碧,冬温夏冽,味甘如醛。明初楚藩昭王为此井筑台,置拦,并建亭盖护。今亭已倾废,井台与井栏犹存,上刻“卓刀泉”三字仍清晰可见。庙因泉而建,由泉得名。据碑文记载,清初毁于兵,咸丰八年(1858年〕重建,1916年重修。现庙内尚有大殿、禅堂、客室、桃园阁等。寺庙周围松柏俺荫,桃李成林,环境清幽雅静。

  【洪山】

  原名东山。在湖北武汉市武昌大东门外为武汉市名胜古迹较多的三山之一。宋未因随州遭兵乱,荆湖制置使盂珙迁随州大洪山众于武昌,并徙大洪山寺额于此,遂延呼为洪山。从前山巅、山腰、山麓。有寺观阁亭,崖洞泉井。现存宝通寺、法界宫、灵济塔、兴福寺塔、华严洞和部分摩崖石刻等古迹,还有庚子革命烈士墓、施洋烈士墓、北伐军官兵公墓等革命遗迹。

  【宝通律寺】

  在洪山南麓。南宋端平年间,由随县大洪山迁此。原名祟宁万寿禅寺,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始易今名。现存殿字,多系清同治四年(1865年)至光绪五年(1879年)建筑。为武汉市四大丛林之一。其建筑特点,或昂举,或幽深,皆随山势而起伏;隐现自然、层迭有致。寺内有放生池、圣僧桥、接引殿、东西厅、大雄宝殿、祖师殿、禅堂和宋铸铁钟,明雕石狮等。寺后有洪山宝塔、法界宫,另有小亭、层台、奇石、幽径等,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益显其庄严雄伟、古朴雅致。

  【灵济塔】

  又名洪山宝塔。在洪山宝通禅寺后面,靠近山巅、建于元代,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修。塔外壁尚嵌有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塔记八方。塔为七层八面,高约43米,基宽约37米,顶宽约4米,内石外砖,仿木结构,由下而上,逐层内收,威武挺拔,势欲遏去,十里之外,均能看到,故有“数峰天外洪山塔”的赞诗。塔内置台级,盘旋而上,可达顶层,凭窗眺望,周围湖光山色,一览无余。塔后山峰上,有洪山八景中的“栖霞”、“云扃”等摩崖石刻:塔下有华严洞、华严亭等名胜,为壮丽的宝塔增添景色。

  【兴福寺塔】

  又名无影塔。原在洪山东端山麓,1963年春移至洪山西南麓复原。相传创建于南朝梁元帝时,但从塔上款志得知,为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所建。为石砌仿木结构,四层八角,重檐楼阁式。高11.25米,底部为须弥座,直径4.25米,四面砌假门,其上浮雕佛祖、菩萨、罗汉、力士、供养人等造像,刀法曲折隐现,变化多端,姿态肃穆潇洒,极为生动。

  【庚子烈士墓】

  在洪山北麓。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汉口准备起事反对慈禧专政,以求改良中国政治而遭清政府杀害的自立军首领唐才常、傅慈祥、林圭等七人埋骨处。当时诸烈士骸骨只能草葬。1912年4月孙中山来武汉,决定在此建立陵园,立“铁血精神庚子之墓”石碑,1929年复加扩建,1935年又予以整修。墓建于长方形平台之上,内用砖砌,外以水泥浇筑,墓前以钢筋混凝土筑成四柱三门的牌坊,横额上书“庚子革命先烈墓道”八字,牌坊和墓之间建有一亭,亭内立有碑记,叙述庚子革命的史实。

  【施洋墓】

  在洪山南麓。施洋(1889—1923)字伯高,竹山县人,律师。1921年参加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武汉工团联合会和京汉铁路总工会的法律顾问。为二七大罢工领导人之一。1923年2月7日被捕,在法庭上与敌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5日在武昌英勇就义。墓原在洪山西麓,1953年迁此。墓前就山势筑成宽阔磴道,层台中间立有高约20米的丰碑,正面塑“施洋烈士纪念碑”七字,背面刻烈士革命事略,碑前塑烈士半身像,其下石座正面镌有董必武悼念烈士的诗篇:“二七工仇血史留,吴萧贻臭万千秋;律师应仗人间义,身殉名存烈士俦。”其四周矮垣环绕,松柏拱卫,呈现一片肃穆宁静的气氛。

  【北伐军官兵公墓】

  在洪山东段南麓。是1926年北伐军攻武昌城牺牲的北伐军第四军独立团第一营首长、攻城敢死队长曹渊等一百九十一位烈士的埋骨处。原在山之东南,后迁于此。墓为长方形,砖石砌筑。墓前正中嵌有当年所立墓碑,碑额镌“精神不死”四个大字,中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北伐攻城阵亡官兵诸烈士墓”,左刻烈士姓名,右刻“先烈之血!”、“主义之花!”、“无产阶级的牺牲者!”、“诸烈士的血铸成了铁军的荣誉!”等,墓四周环以垣墙,墙内松柏成林,挺拔苍翠,象征烈士浩气长存。

  【珞珈山】

  一名罗迦山。在湖北武汉市武昌东郊。巍峨横亘,冈峦连绵,花木葱茏,建筑明丽,地处东湖之滨,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成为一组胜景,远近传闻。其东部:山脚高低起伏,吞吐曲折,湖水拍击,喷珠溅玉;山腰佳木文碧,奇花织锦,篱笆错落,房舍雅致;每年樱花盛开时,落英缤纷,令人陶醉。从山腰至山顶,林深茂密,摇苍飞翠,遮日蔽月,深幽秘邃;山之上下,巨岩层现,奇石峭陈,小径曲绕,异鸟时鸣。武汉大学座落在山之西部,依山构造,建筑富丽。近山湖水中有浪淘石,累累罗列,附近还有六一纪念亭、六一烈士墓等革命纪念建筑物和航海俱乐部、游泳池等体育设施,使此山更显辉煌瑰丽,益增游人欣赏雅兴。

  【六一纪念亭】

  在珞珈山西部武汉大学校区内。建于1948年。为纪念1947年6月1日武汉大学学生在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中牺牲的烈士而建。亭六角攒尖顶,翠瓦飞檐,檐下有六根朱漆圆柱,对称排立,宏丽壮观。亭内立有大理石碑,正面刻有“六一惨案纪念碑”七字,背面记载着1947年5月22日武汉大学等校师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斗争的经过和烈士殉难始末。

  【浪淘石】

  在珞珈山东北湖中,离岸约400余米。巨石磊磊,突兀峰嵘,裂罅皱折,淘痕斑驳,古称浪淘石。此石面积约3.000平方米,大部被水淹没。突出水面者大小计十余石,其形或如驼背双峰,或若浮牛露脊,参差错落,列峙于粼粼碧波之中,俨如海岛琼山,别具景趣。每当风来湖上,浪祷激石,势如飞雪漫卷,声如钟鼓和鸣;在风和日丽之时,则水平如镜,波光荡漾,涟漪微开。游人泛舟于此,登石欣赏湖光山色,恍如身置画中。

  【莲溪寺】

  在湖北武汉市武昌大东门外7.5公里的龙山。明代创建,清康熙时法融长老重建,咸丰、同治间又毁,光绪十五年(1889年)道明和尚复修,宣统三年(1911年)奏请藏经。飞楼涌殿,金碧宏丽,极享盛名,为武汉市“四大丛林”之一。周围树木森森,参天覆地,里人号称“林章”。辛亥革命后,曾在这里办过一期佛教的华严大学。现尚存祖堂、禅室、弥陀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建筑,层迭掩映,仍颇古粹。寺内古树数棵,枝干苍劲,阴翳蔽日。

  【起义门】

  原名中和门。在湖北武汉市武昌起义街,为武昌城南垣三门之一。1911年10月10日晚七时筹划反清起义的革命党人,首先在工程营发难,旋即占领此门附近军械局,截断清军武器供应,并打开城门迎接南湖炮队,使城内外革命力量得以会合,围攻督署,歼灭清军,从而一举占领了武昌全城。为了纪念起义的脸利,遂将中和门改名起义门。城门上原有重檐歇山顶式的城楼,解放前已倾废。1981年略依旧制重修,朱楹华桷,颇为壮丽。城门上方新嵌长方形石额,刻“起义门”三字,为叶剑英手书。登上城楼,远眺洪山,丛林蓊蔚,禅院清幽;近览紫阳湖公园,亭台错落,柳丝飘拂,别有一番韵味。

  【阅马厂】

  又名演武厅。在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南麓。原为清军马队操练之处。后成为一个富有革命传统的地方。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绿营军起义(即“武昌兵变”),在此设立“总统兵马大元帅”府;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军在此宣讲革命道理,举行进军仪式;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在此建立。五四运动以来,这里更成为群众举行反帝、反封建示威游行活动的集会场所。1927年3月,湖北省农民协会代表大会召开时,各界群众三十多万人在此举行盛大庆祝活动。“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各界在此举行了声讨蒋介石大会。大革命失败后,这里却成了反动派屠杀革命志士的刑场。在近三百年的士兵起义和革命斗争中,这里留下了许多光辉的史迹,因而又有革命红场之称。解放后,经规划、培育,已形成一座占地达4.8公顷的纪念性广场。现场内红楼巍巍,巨像昂然,丰碑卓立,松柏苍翠,人们多到此瞻仰与游憩。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又称红楼。在湖北武汉市阅马厂北端。原是清政府于宣统元年(1909年)所建的“湖北省谘议局”大楼。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即在此组成革命军政府,颁发了第一号布告,宣布废除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并通电号召各省起义。此楼两层,砖木结构,面阔73米,进深42米,门窗制作精致,墙壁装饰各种图案亦颇精巧,上层顶端正中有教堂式的望楼矗立,颇具西欧古典建筑的风格。其四周环以矮墙,院内佳木布秀,繁花织绵,益显瑰丽壮观。1981年在此建立“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纪念馆”,设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展览”。院门外塑有孙中山铜像,身着长袍马褂,左手执杖,右手持帽,面南而立,凝视远方,仪表庄严安详。

  【拜将台】

  在湖北武汉市阅马厂南端。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清王朝调动大军,南下武汉,当时,革命领袖之一的黄兴,由沪来鄂,主持军事,革命军政府遂于11月3日任其为战时总司令,在此筑台授印,因名拜将台。原台系临时搭建,1928年正式建亭立碑,以作永久纪念。解放前夕,亭毁碑损,1955年武昌区人民政府就原址重建一高大红色水磨石纪念碑,并复原其上所有镌刻。碑座方型,碑呈锥体,基设石台,环以铁栏。碑正面为“拜将台”三十大字,其下为“辛亥首义鄂军都督黎任黄兴为总司令在此授印”二行小字,背面为“中华民国十七年十月十日辛亥首义同志会立”款识等。此碑卓俊健丽,恰与对面巍峨的红楼相互辉映。

  【蛇山】

  一名黄鹄山,即黄鹤山。在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内。是武汉市名胜古迹较多的三山之一。绵亘婉蜒,形似伏蛇,头临大江,尾插东城,与汉阳龟山对岸相峙,为古代军事要塞。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筑夏口城于其上,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复立县于此,历代不断扩建,名区胜迹甚多。除署寺宫祠外,驰名的楼阁亭台有黄鹤楼、白云楼、八极楼、静春台、奇章台、斗老阁、留云阁、西爽亭、仙枣亭、石照亭、压云亭、一览亭等达二十多处,故有“鄂之神皋奥区”的美称。历代名人如崔颢、孟浩然、李白、白居易、贾岛、王维、范成大、陆游、陈罕、杨慎、张居正、潘丰等,均先后登临游赏,行吟作歌,留有“寒花媚幽石,疏林带高阁”,“桃花深处暖云浮,隔树红妆倚翠楼”等名句。现存胜迹有:黄鹤楼、胜象宝塔、陈友谅墓、岳武穆遗像亭、抱冰堂、长春观、涌月台、黄兴铜像及许多重要的石刻碑刻等。

  【黄鹤楼】

  在蛇山。建于黄鹄矶头。相传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创建,后各代屡毁屡修,致“楼之兴废,更莫能纪”,仅清代重修、补葺即有八次。楼据六朝和唐代的文字记载,宋无明各代绘画及清代丝织品图案和清末所摄照片,其样式或重檐翼舒,四闼霞敞;或台楼环廊,高标嶙赠;或层楼连庑,开朗幽胜;或独楼三层,耸天峭地,总之,昔日黄鹤楼,轩昂宏伟,辉煌瑰丽,峰嵘缥缈,几疑“仙官”。甚至附会许多神话。如王子安乘鹤由此经过;又费文伟驾鹤返憩于此;并说辛氏在此卖酒,一道士常来酌饮,辛不收酒资,道土走时用橘皮在壁上画一黄鹤说:“酒客至拍手,鹤即下飞舞”,辛因此致富。越十年道土复来,取笛鸣奏,黄鹤下壁,道士跨鹤直上云天,辛即建此楼等等。历代不少名人到此摹景抒怀,尤以唐人崔颢题《黄鹤楼》一诗,更名闻千古。至清光绪十年(1884年)又焚毁。新建的黄鹤楼,位于蛇山之巅,为仿木结构建筑,整个屋面覆以黄色琉璃,崇楼五层,飞檐五舒,内外遍施彩画,装修典雅富丽。

  【胜象宝塔】

  原在蛇山西端的黄鹄矶头,1955年因建武汉长江大桥而拆迁,1957年在引桥东头复原。塔为元至正三年(1343年)威顺王宽彻普化的世子所建,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修复。是一座大菩提佛塔,用来供奉舍利或存放佛教法物。因分地、水、火、风、空五轮,故又称“五轮塔”。高9.36米,座宽5.68米,外石内砖,迭砌而成,由底至顶,有塔座,圆瓶,相轮顶刹多部,层层上拔,内收外展,遒健自然,色泽白润。塔座周围,分别雕以云神、水兽、莲花,羯摩杵花纹和大书梵文等,结构精妙,刻镂生动,堪称艺术杰作。

  【陈友谅墓】

  在蛇山南麓。陈友谅(1320—1363),湖北沔阳人,出身渔民,后参加徐寿辉红巾军,曾任元帅、平章之职,无至正二十年(1360年),杀寿辉称帝,建都江州(今江西九江),国号汉,年号大义。次年迁都武昌,至正二十二年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中流矢而死,归葬于此。翌年朱元璋进据武昌亲临致祭,并书“人修天定”四字于墓前。墓冢依山“构筑,左右各配一六角亭。墓碑上刻“汉王陈友谅墓”,墓前立有石牌坊,坊额正面题“江汉先英”,背面题“三楚雄风”。整个墓地掩映于疏林间,颇显幽穆。

  【岳武穆遗像亭】

  简称岳飞亭。在蛇山中部顶端。1937年武汉的抗日群众团体,在原岳庙废墟中清出一通刻有岳飞半身遗像的古碑,即移此建亭供碑,借以表达人民大众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爱国热忱。亭为木石结构,六角攒尖顶,单檐外展,颇为端庄古朴,碑上所刻岳飞像,线条遒劲,意态英武,亦属艺术杰作。碑上端还刻着明万历十年(1582年)云南太和(今大理)张翼先撰写的四言像赞,现碑已不存。

  【抱冰堂】

  在蛇山南腰。清光绪二十三年(1907年)湖广总督张之洞调任军机大臣离鄂。其僚属建此堂以存纪念。1953年曾进行修葺。砖木结构,台基石砌,面宽三间,九脊四坡顶,四周檐下环以外廊,造型优美,结构精巧。梁檩门窗,雕以各种禽兽花卉图案,浮雕、透雕,互为映衬,疏密相间;艺术手法,奔放生动而又工整逼真,别具风格。堂内陈列光绪年间制作的黄鹤楼模型。四周花木扶疏,缀以假山湖石,逸趣盎然,景色宜人。

  【长春观】

  在蛇山尾部武昌大东门外。山势至此伏而又起,即李白《望黄鸽山》所谓“中峰倚红日”之处。据传系元代为祭奉邱处机(号长春子)而建,故名。屡毁屡修,清代按明建筑形式重修。由前至后,倚山上行,中为五重,左右四院,层楼飞阁,巍峨宏丽,不仅为蛇山名胜之一,亦是武汉道教圣地,清人王柏心《过长春观》诗中有“紫府琼台仍缥缈,元部金阙故清虚”句。现尚有大殿四,来城楼一,道藏阁一,客堂二及其他附属建筑,并存有碑刻等文物。

  【鹦鹉洲】

  原在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外江中。相传由东汉末年祢衡在黄祖的长子黄射大会宾客时,即席挥笔写就一篇“锵锵戛金玉,句句欲飞鸣”的《鹦鹉赋》而得名。后称衡被黄祖杀害,亦葬于洲上。历代不少名人,”藏船鹦鹉之洲”纵观大江景色,留下了很多诗篇,唐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妻妻鹦鹉洲”、李白“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孟浩然“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看江中鹦鹉洲”更是传颂一时的佳句。但此洲在明末逐渐沉没。现在汉阳拦江堤外的鹦鹉洲,系清乾隆年间新淤的一洲,曾名“补得洲”,嘉庆间将补得洲改名鹦鹉洲,并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修了祢衡墓。墓为石建,方形,甚为古朴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