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市襄阳县





  【米公祠】

  在湖北襄樊市樊城西南隅。米公即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自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北宋时著名书画家。米公祠旧名米家庵,明末被毁,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于此得米氏故里残碑后始建此祠。现祠宇系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前后两重,前室内有雍正八年(1730年)摹刻米芾手书法帖三十四碣,其笔势浑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有黄庭坚、蔡襄及赵孟頫等著名书法家的手迹刻石八方,并嵌于祠内四壁,均甚珍贵。

  【襄阳城】

  在湖北襄樊市区汉水南岸。南跨汉沔,北接京洛,地处要冲,水陆交通方便。春秋时为楚国之北津戍,东汉未为荆州牧治所,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城郭建置历史悠久,元末城垣大部被毁,明洪武初,又于旧址重筑。城高约8米,周长6公里,四面六门,其四角皆建子城,各为角楼,此后虽屡建屡修,但仍存明初旧制。现全城轮廓尚存,尤以北城垣最完整,清代重修的小北门城楼仍耸立城头,重檐九脊,古貌犹存。登楼远眺,北临汉水滔滔,碧波萦带;南望岘山,岗峦连绵,城郭街市,尽收眼底。西南楚山如屏,群峰列峙,一揽天然之胜。其西北角有子城,名“夫人城”,相传为晋朱序之母韩夫人所筑。

  【习家池】

  别名高阳池馆。在湖北襄樊市襄阳城南5公里。是一处古代私家园林。东汉初年襄阳侯刁郁在此建造府第时,引白马泉凿池养鱼,于池中筑钓台,池侧建馆舍,列植松竹,作为游宴之所。西晋永嘉年间,山简镇守襄阳时,常在此饮宴,并取汉初郦食其自号“高阳酒徒”之意,改名高阳池馆。东晋时,习郁的后裔习凿齿读书于此,并在附近的谷隐寺著成《汉晋春秋》一书。因而使此池益负盛名。由于年久废圮,明清以来曾多次重建,现存白马泉、观鱼池、芙蓉台和六角亭及部分祠馆建筑,多为清道光五年(1825年)疏浚修复。这里背倚岘山,群峰环抱,前望汉水,风帆隐现,远眺鹿门,山色苍然。园内楼馆台树,参差栉比,流泉淙淙,池水清澈,垂柳拂岸,绿荷争妍,自是天然佳境。

  【夫人城】

  在湖北襄樊市襄阳城西北角。东晋时梁州刺史朱序镇襄阳时,前秦苻丕来攻,序母韩夫人登城巡视,见西北角城垣防守薄弱,遂领女婢及城内妇女于此斜筑新城一段,后此角果被攻破,幸赖新筑之城垣,方击退攻城之敌,时人因称此段城垣为夫人城。明初在此扩建子城,长24.6米,宽23.4米,上嵌石匾,镌“夫人城”三字,下嵌古碑数通,其中同治年间树立的石碑,上刻有“襄郡益民胜迹夫人城为最”等字样。

  【古隆中】

  在湖北襄樊市襄阳城西15公里隆中山东。三国时诸葛亮的故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山东琅玡阳郡(今山东沂南南人。十七岁随叔父诸葛玄到襄阳,隐居隆中,躬耕若读,留意世事,被称为“卧龙”。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为访求贤士,“三顾茅庐”,诸葛亮就当初时局,提出了统一全国的建议和谋略,即著名的《隆中对》,辅佐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业。曾封武乡侯。其故居晋代即有碑铭记述,唐代建武侯庙,此后屡毁屡建,现有三顾堂、武侯祠、三义殿、草庐亭、抱膝亭、六角井、野云庵等清代建筑;还有躬耕田、小虹桥、半月溪、老龙洞、梁父岩、抱膝石等名胜古迹。在武侯祠的右前方有石牌坊一座,额上刻“古隆中”三字。柱上刻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草庐亭下,有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石碑一座,碑身大书“草庐”二字;三顾堂两厢碑廊上嵌有诸葛亮部分遗作如《隆中对》、《梁父吟》、前后《出师表》等石刻及名人题诗题记。四周群山环抱,松柏参天,溪流萦绕,景色佳丽。

  【李曾伯纪功铭】

  在湖北襄樊市襄阳城西南2.5公里龟山麓峭壁之上。

  为阴刻楷书,竖排十一行,六十八字,字径30厘米,除个别文字稍有漫漶外,一般较完整。前七行为铭序,文为:“大宋淳祐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调都统高达、幕府王登提兵复襄樊两城,越三年,正月元日铭于岘”;后四行为铭辞:“壮哉岘,脊南北;繄墉壑,几陵谷,乾能夬,剥斯复,千万年,屏吾国。”是研究宋史的珍贵资料。

  【绿影壁】

  在湖北襄樊市襄阳城东南隅。因全用青绿色石料刻砌而成,故名。明正统元年(1436年)襄王朱瞻墡自长沙徙封是邑,营造宫室,此壁就是当年王府门前的照壁。崇祯十四年(1641年)王府全部被毁,唯照壁保存至今。高约7米,宽25米,厚1.6米,系仿木结构,顶为庑殿式,面阔三间,均以汉白玉镶边。中间刻有“二龙戏珠”,左右各刻巨龙飞舞于“海水流云”之间。四周边框精雕小龙六十多条,姿态各异。影壁造型庄重,雕刻华美,风格豪放,生动雄伟,是石刻中珍贵的艺术品之一。

  【广德寺】

  原名云居寺。在湖北襄阳县城西约13公里。系汉唐以来古刹,唐人皮日休曾有《过云居寺玄福上人旧居》诗,记述该寺当年景象。明景泰年间重建后,改名广德寺。现存大殿及殿后的多宝佛塔。大殿为单檐硬山顶式,系清代重修。多宝佛塔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到九年之间,为砖石仿木结构,通高约17米,其底层塔座为八方形,上叠浅檐,下奠矮基,砖砌角柱,石雕螭首。四面石砌券门,正门上方石额刻“多宝佛塔”四字。座上复建五塔耸立。居中央者为喇嘛塔,四隅为六角亭式塔,均置于镌刻精细的石座之上。在合座及小塔的外壁,都嵌有石雕佛龛,每龛供石佛一尊,风姿俊逸,古雅端庄,塔体造型庄重挺拔,别具风格。

  【鹿门山】

  原名苏岭山。在湖北襄阳县东南20公里。北临汉水,南接霸王山。峭壁苍苍,烟树茏荫,景色幽丽。东汉建武年间建苏岭山神祠于山上,门前刻二石鹿,人称鹿门庙,故山亦随庙名。西晋时鹿门寺改称万寿寺,唐代仍名鹿门。宋代最为兴盛。有佛殿、僧寮、斋堂、方丈的五百多间。汉末庞德公、唐代孟浩然、皮日休等皆曾在此隐居。明代以前建有庞公祠,供庞德公像,明嘉靖四年(1525年)又建祠,并祀庞、孟、皮,人称三高祠,明末被毁,现存大殿、佛堂、宗房、斋舍,均系晚清建筑。石鹿尚存一只,亦为晚清作品。寺右有灵溢泉,悬空倾泻,状如珠帘,形若瀑雨;其下甃石为池,曰瀑雨池。泉水汇注池中,曲屈流经寺前,由石雕龙头口中喷出,终年不竭。寺内尚存有宋刻塔记和明清石碑等,记载着鹿门寺高僧事迹及兴废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