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方山】
在湖北浠水县城东北35公里。形方如斗,故名。巉崖凌空,形势险峻,明末义民周从助等曾聚众于此结寨抗清。寨内有崇归寺,系后唐同光无年(公元923年)创建。相传宋佛印和尚曾住此。现存殿阁三重,大殿建于山顶,其墙壁、梁枋、柱、檩,均用石料构筑,石柱用村硕大,上浮雕云龙纹样,线条简练,风格豪放。据门上刻石记载,为清道光四年(1824年)重修。其下为降龙祖师殿,建于山腰,亦颇古朴。附近有罗汉洞、观音洞、醒酒石、三生石等,怪石幽窟,峻。古奥,老树苍藤,雾笼云环,擅一方之胜。
【舍利宝塔】
在湖北浠水县城北30公里大灵山麓。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建。为灰砂岩石所砌。五层六角,高4.86米,基部系两块三角石拼合,形如仰斗。从第一层起,层层出檐,状若山花蕉叶。二层以上,均加垫石,亦经细凿精制,所有出檐的深浅,垫石的厚薄,皆随塔逐层内收和递减。五层之上又有圆盘式的相轮三层,再上即为顶刹。在第一、二层东西两面刻有小龛、佛像、塔名及建塔人和年代。设计巧妙,结构谨严,通体精致玲珑,柔和秀丽。在峰峦迭翠的大灵山和碧波涟漪的白莲河水库映衬下,更显得姿态诱人。
【李时珍墓】
在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门外雨湖之滨。李时珍(1518—1593)是我国杰出的医药学家。字东壁,号濒湖,蕲州(治今湖北蕲春)人。一生著书十余种,尤重药物研究,重视临床实践,主张革新。为纠正古代记载本草中存在的“品种既烦,名称多杂”,“舛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之弊,决心自己编修本草学。为此,经常上山采药,深入民间,“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花了近三十年时间,参考八百余种书籍,先后易稿三次,写成一部集我国明代以前本草学大成的《本草纲目》。出版后,陆续有了日、朝、英、德等各种译本或节译本,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解放后修葺了墓冢,增建了牌坊、莲池、拱桥、层台、花坛、药圃、六角亭、纪念碑、陈列室以及花孔围墙等。现在轩敞明丽的陵园,更使人们景仰不已。
【笔架飞瀑】
在湖北蕲春县城西北30公里的笔架山。海拔1.200米,三峰耸翠,中尤突出,形若笔架,故名。山上怪石荦确,佳木错落之中,有寺殿雄峙,摘星台昂举,风云二洞幻奇,珍贵石刻焕彩等许多游览胜迹。特别是其飞瀑更为驰名。瀑布位于山腰下两陡壁间,宽5米余,中有数埂,高270米左右,如削似劈,从上俯视,头晕目眩,由下仰望,突兀惊人。底一巨潭,渊深难测,急流直注,终年不断,水大时,激涛翻滚,雾腾雷震,动人心弦;水小时,似数白练飞垂,碎浪四溅,珠洒琴鸣,悦目爽耳。历代名人多到此欣赏,传说清高宗亦曾游此。现崖壁上仍保存不少诗词、字刻。其中宋淳熙年间赵不迹手书“观颐视履”四字,每字高70余厘米,宽60余厘米,苍劲雄健,尤为珍贵。
【五祖寺】
又名东山寺。在湖北黄梅县城东12公里的东山(一名冯茂山)。唐咸亨年间由禅宗五祖弘忍创建,故名。明万历年间重建,清咸丰四年(1854年)毁于兵燹后又重修。现存殿宇有麻城殿、圣母殿、千佛殿、真身殿,以及方丈、禅堂、寮房、客堂、戒堂等。曲径重门,花阴竹影,相互掩荫。自寺前一天门达寺后白莲峰,长达3公里,遍布名胜古迹,著名的有:释迦多宝如来佛塔、十方佛塔、飞虹桥、大满禅师石塔、讲经台、授法洞、舍身岩、棋盘石、莲花洞等,其中大满禅师石塔为喇嘛塔式,建于石台之上,高5米,苍苔遍布,形制古朴。相传是瘗五祖弘忍佛骨之所。白莲峰,孤峰突立,峰顶有白莲池,相传为弘忍手植白莲之处,在此俯瞰山麓,古寺藏幽,远眺庐山,绵屏绣翠,景色翛然。
【十方佛塔】
又名诸佛塔,或名七佛塔。在五祖寺花桥下侧路旁。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建。用青色砂岩,单件垒砌,八角七级,高6.36米。下设莲瓣束腰须弥座,其上第一层塔身正南面设一佛龛,龛顶上镌刻“十方”二字。龛底下镌刻着一个大佛字,其他七面镌刻七如来的名字,即南无多宝如来、宝圣如来、妙声色如来、广博声如来、离怖畏如来、甘露玉如来、阿弥陀如来等。二、三、四层的正面刻有佛龛,中置佛像,形制俊俏,结构谨严。
【飞虹桥】
在五祖寺山门内侧。传为元代兴建。桥长33.65米,宽5.16米,高8.45米,以青石条构筑,单孔发券,横跨谷涧,状如飞虹,故名。桥面平坦,盖有过路凉厅,纵深六柱七间,粉墙青瓦,色调雅洁,两端以砖砌牌坊式的门楼,分别题有“放下着”、“莫错过”的横额,书体潇洒,笔力苍劲,乃清代蕲州名士王万彭手书。桥侧嵌石一方,上刻楚人蓝军恒题“东山突起镇中央,玉带双飘锁凤凰”,概述此山之形胜。桥下泉涧幽曲,其源出于白莲峰前,飞崖挂壁,奔流不息。游人憩息于此,仰观禅林景物,烟云笼峋;静听谷泉流响,琴韵琮琮。或掬泉洗乏,或迎风挹爽,愈觉古刹清幽。
【释迦多宝如来佛塔】
在五祖寺前一天门。据塔身铭记为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建。系用素面灰色砂粒岩石砌成,八角五级,下设莲瓣束腰须弥座,束腰八角各设有挺拔劲健的托塔力士一尊。座上置塔身,形如立鼓,其南面凿佛龛,内供佛像端坐,龛右镌刻“释迦多宝如来佛塔”八字,左刻募化建塔人姓名。其上为山花蕉叶式出檐。每层形制结构基本相同,最上一层设莲瓣宝盖,盖上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萍花不自由。”这里既是佛教胜地,又是优美的风景区。
【毗卢塔】
又名慈云塔、真身塔。在四祖寺西侧山坡上。坡势平缓,亦称平台。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四祖道信圆寂后于此建塔。塔为砖石砌成,仿木结构,高约15米,重檐亭式,下设台基,宽10米,深9.5米,略成正方形。基上用砖砌高大的有覆钵和宝珠顶刹。塔体端庄稳重,雕刻秀雅玲珑。
【四祖寺】
在湖北黄梅县城西15公里的西山(破额山)。山势回抱,双峰屹立,前有瑶凤山、狮子山、大叶山,岩峰奇兀,气势磅礴。据记载,寺为唐初禅宗四祖道信的道场,因名。原建筑规模很大,惜几次毁于兵火。现存有唐代毗卢塔、鲁班亭,元代的灵润桥和清代重修的四祖殿、慈云阁等建筑,还有授法洞、卓锡泉、洗笔池、石鱼矶、钓鱼台、瀑布溅飞等名胜古迹,及历代许多名人咏诗题词刻石,唐柳宗元《破额山》诗:“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须弥座,雕刻线条流畅的莲瓣和忍冬花纹饰。座上塔身,其东、西、南三面设高大敞开的莲弧门,可入内,檐下用饰有莲瓣和卷草的花纹砖砌成额枋。斗栱、檐、椽,亦系砖制,四面墙头砌有雕字砖,铭记诸佛法号。顶作四注式,中覆以铁镬。体态稳重,气势轩昂。
【鲁班亭】
又名众生塔。在四祖寺西北的破额山腰。传说为古代建筑师鲁班所修,故名。实为唐时所建。此亭全用石村仿木结构,六角攒尖顶,每边宽2米,高约8米。亭柱作六棱形,南面设门,其余五面均设球纹格眼窗。仿上置粗壮豪放斗栱承托出檐,瓦面用圜和的石板迭铺,中置宝盖、莲钵和宝珠顶刹,亭内正中建椭圆球状的小石塔,别具一格。整个亭的形式,朴实厚重,用材丰硕浑厚,轮廓圜和优美,具有唐代早期建筑风格。
【灵润桥】
又名花桥。在四祖寺岩泉溪上。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自元至清皆有修葺。石砌单孔,净跨7.35米,净高3.70米。上连长廊,前后敞开,两端设五花门和山花八字墙。桥下岩石上刻“碧玉流”三字,县志记载为柳公权所书,稍前有大书“泉”字,书法丰润遒劲,未知何人手笔。另有元黄眉山人题,“碧玉堪洗钵,白石可参禅,坐到石矶处,王侯莫并肩”,以及明、清时一些诗文题刻等。桥下泉水,经桥前岩石直泻深壑,构成“瀑布岭头悬,碧空垂白练”的奇景。
【高塔寺塔】
在湖北黄梅县城东南隅。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建。砖砌,仿木构建筑,多层密檐式,八角十三层,高约50余米,底层东向设一石门,可入塔室。二层以上全为实砌,不能攀登。每层施斗栱和菱角牙子,迭砌飞檐,最上层为迭涩圆锥顶式,各层看面相间设有佛龛和直棂、格眼窗,在第三层每边设四块雕字方砖,刻“皇帝万岁”,“重臣千秋”,“民安物泰”,“同□功德”,“共成佛道”等字样。塔体圜和浑厚,形如春笋,巍峨挺拔,极为壮观。
【双善洞】
在湖北广济县城西9公里长江北岸的笠儿垴主峰南侧,隔江与半壁山相望。这里山峦起伏,湖泊错综,奇洞异窟,比比相连,著名的灵泉、仙人,龚龙等十余洞,在山腹与底部,纵横交织,相互贯通,长达十余里。双善洞系其中之一。相传此洞有十八重之多,唯因年久被淤,今不能穷其源,但尚可深达三重。一重广约30余平方米,中有石榻,二重广约1.000平方米,周有回廊和流泉,三重广约2.000平方米,四隅嵌小洞。尤其二、三洞的钟乳奇石,千态万状,光怪陆离,瑰玮夺目,美不胜收。故历代文人到此观赏者,无不即景抒情。现洞门上仍保存“双善洞”隶字额刻,洞外左右排列着游人记胜和诗咏八通砷刻。
【郑公塔】
又名椿山塔。在湖北广济县城东北35公里的太白湖滨。相传为唐初一郑姓官吏所建,故名。明成化三年(1467年)重修,塔为石基、砖身、铜顶,通高30余米,七级八角,层层设檐,间置门窗,端庄凝重,古朴大方。恰山峦拥后,湖水绕前,湖光山色,益显景趣盎然。《广济县志》刊诗:”一塔犹今古,孤危耐雨风;湖山环锁外,烟月影笼中:阅历经唐晋,周围半桧松”等,赞赏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