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山】
在湖北江陵县城西北8公里。古称龙山,由八道崇岭组成,亦名八岭山。山中古墓密集,其中以楚墓为多,汉墓次之,兼有其他朝代墓葬。较大的墓冢尚有三、四百座,如狮子冢,童岭岗、杨家冢、仙女台、蓑衣冢、黄金冢、奇马冢、平头冢、火烧冢、青冢、双冢、沙冢等,规模庞大,宛如山丘。据记载,楚庄王墓在龙山,前后陪葬者十冢,皆成行列;明藩辽简王及肃、靖、惠、恭、庄诸王墓俱在山之北。墓藏着文物丰富,越王勾践剑和彩漆木雕座屏均在此出土。山上有落帽台、换帽台等胜迹。紧对换帽台有马跑泉,水味清醇,明澈如镜,相传为三国时蜀将关羽行军至此时马跑出泉之处。其旁有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汉关公马跑泉碑记》。唐李白游此,曾有:“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句,抒发情怀,明张居正亦有“笙风度云回仗影,洞龙衔雨听松声,仙城香霭何因见,怅望青霄拥翠屏”句。尽述其概。此山由北而南,绵亘三十余里,势如群龙腾舞,千骑竞发,茶海松涛,烟云笼翠,兼具雄伟幽深之胜。
【元妙观】
原称玄妙观。在湖北江陵县城内。据碑文记载,为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建,一说唐开元中建,原在城西南隅,明嘉靖间迁此。清代为避康熙帝玄烨讳,改玄为元。现有建筑前为玉皇阁,后为三天门和玄武殿。玉皇阁为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重建,四角攒尖顶的三层楼阁,面阔与进深均为二间,平面呈正方形,重檐飞举,翠瓦丹墙,体态稳健,色彩和谐。玄武殿耸立于崇台之上,古朴雅致,巍峨庄严。观前有元至正三年(1343年)树立的《中兴路创建九老仙都宫记》石碑,记述九老仙都官的营建始末,是不可多得的道教史资料。
【开元观】
在湖北江陵县城西门内。为唐开元年间建,后各代均曾修葺。观为南向,由山门、雷神殿、三清殿、祖师殿四部分组成。三清殿是其主要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顶为单檐歇山式。崇脊迭拱,玲珑秀丽。其后有祖师殿,耸立于崇台之上,翠瓦丹墙,雄浑壮观。观内现存元、明时期的碑刻,钟、炉以及大铁镬、石马槽等文物。门前立明代石雕蹲狮一对,原为南城关帝庙前的遗物,刀法圆浑,镌镂精工,造型生动,态势威严。
【太晖观】
在湖北江陵县城西1公里许。据记载,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湘献王朱柏就宋元时草殿原址所建,崇祯八年重修,清顺治、康熙、乾隆诸朝皆曾修葺,飞楼涌殿,雄甲荆楚,人称赛武当而驰名遐迩。现存建筑有山门、三清殿、朝圣门、金殿、配殿等。金殿屹立于高大平台上,面阔进深各三间,长宽各10米,重檐迭脊,华栱画梁,顶覆铜瓦,每当骄阳映照,闪光夺目。前檐下浮雕石柱,云绕龙蟠,精致生动。台后清水一泓,碧波涟漪,两岸垂柳成行,婀娜多姿,衬托得金殿益显巍峨瑰丽。
【荆州古城】
即湖北江陵县城。地处长山流域中游,镇巴蜀之险,据江湖之会,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我国南方著名的文化古城。春秋战国时即为楚之船官地。秦灭楚后,成为历代封王置府的重镇。古城传为二国时蜀将关羽所筑,原为土城。南宋始建砖城。元初拆除,明初又建,明末被毁。现有城墙,为清顺治三年(1646年〕依旧基重建。城墙高近9米,厚约10米,周长9.3公里,东西长,南北短,呈多边形,城墙、城门、敌台、堞垛等均保存较好,起伏曲折,状若游龙,气势雄伟,古色盎然。六座城门之上曾建有城楼,东为宾阳、望江,南为曲江,西为九阳,北为朝宗、景龙,惜大部废圮或改观,唯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修之朝宗楼尚存古朴之制,屹立于拱极门城头。重檐歇山式顶,高敞轩朗,巍峨壮观,登临眺望,城内楼房鳞次栉比,松杉成林,城外护城河,宛如玉带环绕,楼台倒影,岸柳轻拂,更富诗情画意。
【楚纪南故域】
又称纪郢。在湖北江陵县城北5公里。因在纪山之南,故名。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自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始都郢”至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有二十代国王在此建都,历时四百余年,是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当时南方第一大部会。当年的土筑城墙,至今仍存,有的地段高达6至7米,城址近正方形,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3.5公里,总面积16平方公里,四周开城门七座,已发掘之西垣北段城门有三个门道,两侧还有类似门房的建筑遗迹;南垣及北垣古河道出口处,为水门两座。城内夯土建筑台基密集,有的高达6米,气势巍峨;古井、窑址遍布,筒瓦、板瓦等建筑材料及东周文化遗物,俯拾皆是。还有铸铜作坊的发现。在城内东南部发掘的东周时期的房屋墙基长60米,宽14米,规模较大,应为当时宫殿建筑的组成部分。城外尚有三大墓区,保存着当年王公贵族的大、中型墓冢七百余座,城周发掘墓地二十余处,清理小型楚墓数以千计。城内凤凰山,在楚都徙陈(今河南淮阳)后,沦为秦汉墓地,著名的西汉古尸、大量的汉简及精美彩绘漆器,即出土于此。登上雄伟的古城顶端,极目环顾,八岭,纪山、雨台诸山由西迤北至东,岗峦起伏毗连,其上佳木葱茏,古冢垒垒,东望长湖,烟波浩渺,田畴碧翠,犹存昔年雄胜之概。
【樊妃冢】
又名九里冢。在湖北江陵县城东北约3公里。樊妃是春秋时楚庄王的夫人,常劝庄王选贤用能,勤政治国。据史载,庄王好田猎,不问国事,樊妃极力劝谏,但庄王不听,她即不食肉,以明心志,庄王受到感动,乃停田猎,故此冢又称“谏猎墓”。唐张说游此时留有“楚国所以霸,樊姬有力焉,不怀沈尹禄,谁进叔敖贤”的诗句,咏物抒怀。此冢封土高14米,直径为100米,平地隆起,犹如小山。
【元祐宫】
在湖北钟祥县城南。建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至三十七年,占地面积14.000多平方米,规模颇为宏伟。明末部分遭受兵火,清代屡有修葺。现存宫门,钟楼、鼓楼为明代建筑,红垣绿瓦,琉璃镶嵌,状极富丽;万寿宫系清初就明代的元祐宫大殿旧址重建,为宫内的主体建筑,祟脊迭拱,彩饰绚丽,左右是宣法、衍圣配殿。宫前左右两侧有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的延禧、坊和保祚坊(已毁),全系木结构。宫门前面琼花壁为嘉靖年间遗物,正面及两侧全用琉璃分块饶成琼花、牡丹、卷草等纹样拼砌而成,布局谨严。疏密有致,色彩丰富,晶莹瑰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文风塔】
在湖北钟祥县城东1公里许的龙山上。唐广明无年(公元880年)创建。后毁,现存古塔系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至二十三年重建,形制略具元代风格。砖砌,圆形实心,由塔座、覆钵、相轮、宝盖和刹顶等五个部分组成。塔身从下而上逐级递缩呈二十一重圆环形,每重檐下都有类似斗栱的艺术装饰,宝盖系铜制,为三层车轮式的圆盘,顶刹亦铜制,上嵌三个“元”字。此塔所谓”邑中人文风之盛,盖由于此”,通高26米,形若锥体,矫健矗立,风姿挺秀,直冲霄汉,蔚为奇观。
【显陵】
俗称皇陵。在湖北钟祥县城东北7.5公里的松林山。系明世宗朱厚熜之生父兴献王(后追谥恭睿献皇帝)朱祐杬(1476—1519)陵墓。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占地约六百亩,四周围以朱色高墙。周长3.6公里,大门外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石碑两块。石板铺成长达1.300米的神道,直达寝殿。神道两边依次排列有华表和狮、獬豸、骆驼、象、麒麟、跪马、立马各一对,石人有文臣、武将各两对。整齐有序,形态生动。后面大殿两重,明末被毁,尚存琉璃琼花、双龙壁及官殿石基、石雕栏杆和螭首散水等,都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最后为茔城(也叫宝城),围着两座高大土冢,分别为朱祐杬及其妻蒋氏的坟墓。在茔城正前方城楼上,竖墓碑一块,上书正楷大字“恭睿献皇帝之陵”。环茔城城头的排水孔道,用汉白玉雕成九十九个庞大的龙头装饰,极为壮观。
【文笔峰】
塔名。又名文峰笔。在湖北京山县新市镇东端山川坛。因塔形若文笔故名。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高33米,六面七层,巨石为基,青砖砌身,宝刹作顶,自下而上,逐层内收。每层三门三窗,隔层相对,底层门首有石刻“青云直上”横额。循塔内旋梯,登临顶层,可览苍莽洪山,透迤■水的风光。解放后,此处辟为烈士陵园,建有纪念碑、亭等。四周松柏青翠,繁花织锦,益显其挺拔古朴。
【屈家岭文化遗址】
在湖北京山县城西南30公里的屈家岭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的废墟。1954年发现,经发掘研究,其文化层可分为早期和晚期的第一、二分期三个阶段。出土彩陶纺轮、彩绘黑陶和蛋壳彩陶最有特色;陶制的鼎、豆、碗等器皿均为双弧形折壁,也独具特征。这种性质的文化广泛分布于湖北境内的江汉平原,西北山地和豫南邻鄂一带,具有极为浓厚的地方色彩,故以首先发现的地点命名为屈家岭文化。它的年代晚于仰韶文化而早于龙山文化,距今约四千余年。这里遗存的大量生产工具和粳稻谷壳表明“屈家岭人”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饲养、渔猎、纺织等业;农业和手工业已有分工,制陶业亦相当发达。品种多样,图案美观,色彩鲜艳的彩陶器,造型生动的陶质禽鸟模型及玉饰品,反映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农业的进步和象征父权崇拜的陶祖的出现,说明其社会的发展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阶段。遗址座落在一片椭圆形的岗地之上,地势缓平,附近丘陵起伏,青木垱和青木河由东西两侧环绕其南,交汇合流,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实为先民生息、开发的大好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