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县阳春县阳江县





  【小鸟天堂】

  在广东新会县城郊天马村天马河之中。是一株枝叶婆娑、根茎相连的巨大古榕树,覆荫面达1万平方米,四面环水。数以千计的白的、麻的和灰的鹭鷥栖息其间。白鹭、麻鹭日间觅食,夜间归来。灰鹭夜出,晨早归来。漫天鸟群翱翔回旋,怡然自乐,故又名雀墩。传说明景泰年间天马村民挖天马河,当地豪强说开河不吉利,逼迫农民把盛满河泥的木船凿沉来堵塞河道:时狂风骤至,掠走一农民。他的撑船蒿插在河里,变成榕树,越长越大,誉为“神树”。后有一白鹭领了鹭群来为榕树施肥培土,人们为了纪念牺牲的农民,相约禁止捕捉“神鹊”,使长伴“神树”。四十年前,巴金写了《鸟的天堂》游记,因以得名,现在树旁设有观鸟亭,辟为天然公园。

  【叱石】

  在广东新会县杜阮。是圭峰山的一条支脉。山势象大鹏鸟,故又称鹏山。山涧一带原名羊石坑。有巨石壁立,称观音岩、童子石。周围乱石累累,有卧有立,有俯有仰,酷似羊群。明末,里人黄公辅少时常游玩于此,他借用黄初平叱石为羊的神话,取“叱石”为山名。山腰树木丛中,建有叱石寺,即天日寺。寺内有佛堂,寺外有文昌阁、地藏阁、北极阁、木兰堂、黄公辅堂等。依山构筑,曲径相连,古松苍翠,飞泉直下,丘陵起伏,河水萦回。相传南宋道士白玉蟾修行于此,“得金兰十二茎,服之成仙”,后人因此建白仙祠。明亡,遗臣黄公辅曾匿于此山岩中。近代建的黄公辅祠尚存。

  【龙兴寺石塔】

  原在广东新会县城西大云山龙兴寺内,后迁西山公园假山上,现在新会第一中学校内。塔为仿木构式,用石砌成,平面八角,实心,六层,高3.94米。座为八角覆盆式,上刻简单花纹,每层均刻假券门,并有飞起的石刻檐面,顶置覆钵,作四注攒尖式。建筑年代属隋唐时期,为广东现存最早的石塔之一。

  【圭峰山】

  广东新会县城北面诸山之总称。包括许多山峰、丘陵和峡谷,方圆40里。游览区主要在新会劳动大学一带。这里有玉湖,占地8万平方米,水清加玉,环湖有美丽的落羽树,湖心建亭台、水谢和楼阁,有长桥接岸。周围峰峦迭翠,葵林拥簇,溪水淙淙。解放后,开山筑路,种果养鱼,筑山塘水库,辟植物标本园,经过大力开发经营,有花果山之称。

  【陈白沙墓】

  在广东新会县芦村皂帽峰。陈白沙(1428—1500)名献章,明代著名学者,生于新会白沙村(今改属江门市)。墓前原有他的学生湛若水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撰《明故翰林院检讨白沙陈先生改葬墓碑铭》石刻,后移江门市白沙公园内。

  【崖门】

  在广东新会县城南40公里。为珠江出海口之一。山称崖山,口称崖门,海河文汇,奇石耸立。至元十六年(1279年)无将张弘范追击南宋帝赵昺君臣至崖门一带,南宋军苦战兵败,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九岁的帝昌在御舟投海殉国。明代御史徐瑁为纪念南宋帝君臣,把奇石上原刻的“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字凿去,改刻为“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九字,后又改为“宋少帝及其丞相陆秀夫死国于此”。并修建大忠祠、全节庙(亦称慈元庙)、义士祠和杨太后陵墓等。明学者陈白沙亲自撰写《慈元庙碑》,记述其事,1939年日本侵略军毁坏了祠庙。解放后重建了部分建筑,现遗址及碑刻等古迹尚存,并有文物陈列。

  【崖门炮台】

  崖门向为广东海防要地,宋、明均派兵戍守。现炮台建于1842年前后,前扼新会县崖海,后枕山丘,巍然险峻,雄伟壮观。有铁炮三门,系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佛山铸造,1854年新会红巾军起义曾用奇兵袭击此炮台。

  【镇山宝塔】

  在广东新会县圭峰山南麓。原为玉台寺塔,寺早年毁圮,仅留此塔。塔建置在八角形合基上,全用红色砂岩刻凿而成,高2.76米。下为须弥座。第一层四面有佛龛,每龛内有一石刻坐佛,形象丰满,身披袈裟,胸部外露,第二、三层檐之间,刻“镇山宝塔”和“阿弥陀佛”八个字。塔顶刻相轮。清乾隆十年(1745年)移建于此,是广东现存唯一的喇嘛塔。

  【龙宫岩】

  在广东阳春县春湾。1978年发现。岩长近千米,左弯右曲。

  宛若游龙。洞内游廊宽仅两三米;厅室宽约10米。其中宫壁浮雕厅和龙母殿两处,集中了最精妙瑰丽的石钟乳和石笋。宫壁实是一堵40平方米的石壁。其上”浮雕”,有的酷似旗穗,有的如丛林积雪、玉柱银灯或盛开的花朵,均为各种钟乳石组成。龙母殿是宫殿式洞厅,其中有雕龙画凤似的宫柱,有宛如悬上大宫灯的穹顶。石笋、石幔琳琅满目,晶莹璀灿。游廊旁还有龙泉清溪潺潺流过。进入洞内,使人有如置身于鬼斧神工造就的艺术宝库之中。

  【独石仔邀址】

  在广东阳春县陂面鹿村岗西南1.5公里独石仔山的石堡溶洞中。山四周有起伏奇异的石灰岩群峰围绕,漠阳江从山的北面向南流过,风景异常秀丽。遗址所在溶洞宽2—7米,进深40米,洞口宽10米。方向东南,高于洞外地面处3米。经广东考古工作者近二十年来先后三次调查发掘,获得人类头骨化石一个,打制石器如砍砸器、刮削器、弹丸等一批,还有虎、豹、熊、犀牛、河马等动物化石。经碳—14测定,遗址的年代距今一万四千余年。

  【崆峒岩】

  在广东阳春县城西4公里。外观石林起伏,紫翠夺目,象是一座大自然石山盆景瑰奇处。居阳春夹江百里诸奇丽岩洞之最。从全国崆峒山而言,居汝州、临洮、安定之后,故又称第四崆峒山。洞内广深约百米,上下层迭如巨厦,并有石柱撑持。大洞通小洞,明室通暗窦,多姿多态的钟乳石,或若飞禽,或似走兽。从南面登第二层石洞,9米高的石钟乳酷似兀立的雄狮。加之雾气若云,各种形状的怪石可使游人发生幻觉。洞中还保存有元、明、清各代的摩崖石刻,为书法艺术爱好者所珍爱。另有钟鼓石,左叩左应、右叩右应,左右叩则一岩皆应,悦耳之声胜于钟鼓。

  【铜石岩】

  又名通真岩。在广东阳春县北40公里铜石山,属春湾峰群中宋代已知名的一个。岩洞内有下岩、中岩和元鹤岩等。隋代已有僧人置庙于此。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未真宗赵恒曾诏赐太宗御书藏于石室,赐名通真岩。从下岩登道百余级至中岩,相传为歌仙刘三姐和广西朗宁(今邕宁)白鹤书生结成仙侣之处。钟乳石宛若琼花瑶芝,倒垂四壁,洞旁有称石房者,床、屏、盂、筐,颇为形似。洞壁还有北宋以来的石刻多处,书法、镌刻均佳。岩东有传说中的刘三姐祖父墓。

  【凌霄岩】

  在广东阳春县城东北60公里。岩洞分正岩、东岩、西岩三个部分。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各岩又有大小洞无数,层次繁多。正岩一处,便有三层九个洞厅,石钟乳至为壮观,其中凌霄厅宽达20米,高70余米,厅内辣立着数十座高大如莲花塔般的石柱,置身其间如入雄伟宫殿。岩内外又有河流交错,泛舟其上别有风趣。洞外风时相答之声,和衬着花香鸟语;洞中地下河水急流,如鼓瑶瑟,这种大自然的音乐旋律,在春夏季节尤为使人留恋。

  【北山石塔】

  在广东阳江县城东北半里的北山上。南宋宝祐年间建。花岗岩石结构,七层,形如笔立,高矗于古木参天、怪石林立的北山之巅。塔下保存着南宋石刻“端禾”石、观音亭和熙春亭等古迹。古诗云:“嶙峋石塔屹城东,怪石苍松点缀工。健笔一支撑碧汉,独留鼍海作文峰。”解放后在山麓兴建了一座烈士陵园,增添了亭、桥、牌坊和供休息的各项设施。还有新建的环城河流经过,堤岸花香馥郁,绿柳成荫,泛舟漫步其间,石塔园色尽入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