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金堂县





  【十二桥烈士墓】

  在四川成都市西门外文化公园内二仙庵侧。1949年12月7日成都解放前夕,国民党特务将关押在成都将军衙门内的三十多位共产党员、进步人士和爱国青年学生,杀害于十二桥附近。烈士中有共产党员杨伯凯、张大成、徐海东等。民主同盟和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于渊、方智炯、徐茂森。四川大学、华西大学学生余天觉和毛英才等。1950年1月建立烈士陵园。

  【大慈寺】

  在四川成都市东风路。创建于唐,玄宗赐额“敕建大圣慈寺”,历经兴废,多次毁于兵火。现存诸殿为清顺治至同治年间陆续重建。唐、宋之际,寺以壁画著称,苏轼誉为“精妙冠世”。李之纯《大圣慈寺画记》称:“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较之,莫如大圣慈寺之盛。”寺宇宏丽,院庭深广,为成都著名古寺。现存建筑有天王、观音、大雄诸殿及说法堂、藏经楼等。大雄殿、藏经楼以峡石为柱,雄伟壮观。

  【万里桥】

  在四川成都市城南锦江上。是古时乘舟东航起程处。三国时蜀费祎使吴,诸葛亮饯行于此。祎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由是得名。杜甫《狂夫》诗有“万里桥西一草堂”。唐张籍《成都曲》有对当年附近市容的描绘:“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汉、唐旧桥已不复存,今桥为槽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建,后曾多次修葺。为七孔石砌拱桥,系市区南行主道。桥东之锦江北岸,近年又辟滨江公园,花木葱郁,古桥新园,交相辉映,景色宜人。

  【王建墓】

  在四川成都市西郊三洞桥。系五代前蜀主王建(847—918)

  陵墓,称永陵。建于前蜀光天元年(公元918年)。封土高15米,直径80余米。墓室由十四道石券构成,分前中后三室,各室有木门间隔,全长23.4米。前室相当于羡道,券额上尚存部分彩画。棺床位于中室,作须弥座式,两侧列置透雕十二力士像,作扶棺状。棺床东西南三面刻伎乐二十四人,奏琵琶、筝、鼓、丝、笛、钹等乐器,是一完整的官廷乐队。伎乐四周及棺床以南均饰以龙凤、云纹、花卉图案。后室为御床。上置王建石刻座像。墓内出土的玉大带,哀册、谥册、谥宝、各种银器及铁猪、铁牛等是研究唐、五代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墓于1942年发掘,六十年代多次修葺。已对外开放。

  【文殊院】

  在四川成都市文殊院街。占地82亩,殿堂房舍一百九十余间。建于南朝,唐、宋时名信相寺,明代毁于兵燹。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建,改名文殊院。该院五殿连属,东西厢房紧凑,布局严谨。殿宇系木石结构,采用四川峡石为柱,朴实壮观。诸佛殿镂空花窗,式样繁多,图案精巧。寺内现存大小铜佛像一百余尊,为清代名匠所铸。说法堂有宋代铸造护戒神铁像十尊,风貌古特,具有北齐风格。

  【北周文王碑】

  在四川成都市东南龙泉山大佛岩。碑通高224厘米,宽125厘米。碑首刻朱雀及浮雕小佛像,座刻玄武。碑身上段阳刻十五行楷书,文为:“北周文王之碑,大周使侍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散骑常侍、军都县开国伯强独乐为文王建立佛道二尊像树其碑。元年岁次丁丑造”(公元557年),字径约五厘米。下段阴刻四十行楷书,每行三十四字,内容系追叙文王宇文泰功绩,书法刚健挺拔。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此碑为“精美之强独乐”。西魏宇文泰,鲜卑族人,为大丞相,专制西魏朝政。死后,其子觉代魏,国号周,追尊泰为文王。

  【成都清真寺】

  在四川成都市鼓楼南街。坐西朝东,原建筑规模甚大,1941年邦克楼及木牌坊等圮毁。现存主要建筑为礼拜殿,长方形,深25.7米,宽11.7米,内置金柱二列,周围用双步廊,均作卷棚式。屋顶为长方形的前后两端作三重檐歇山式,从屋脊平面看乃一工字形,为此寺一大特点。房顶盖琉璃瓦,脊上安置鸱吻等瓦饰。殿内后部砌砖墙,其余三面装木格门,格心花纹精美。殿内第四间金柱处又装格门和天宫罩,将殿分为内外两部,更增加了它的严肃气氛。顶棚天花绘卷草花卉。脊檩下题“乾隆七年”等字。从整个建筑看,当为清代所造。

  【朱友壎墓】

  在四川成都市东郊正觉山麓,距城12公里。墓室通长28米,宽8.96米,高6.59米。墓由砖券拱砌成,大门、前庭、二门、正庭、正殿、中庭和后殿等都是仿木结构琉璃瓦、石刻建筑,前、正、中庭左右建顶山式厢房,门窗栏额及室顶刻绘有莲荷、牡丹、菱花、菊花、蕉叶、海螺、双鱼、火轮、云朵等各种朱彩图案纹饰。坐椅、香炉、棺台的雕刻精美。嵌镶在后殿琉璃壁正中的圆形镂空描金釉陶盘龙,尤为生动。据墓中出上的圹志记载:蜀僖王朱友壎(1409—1434年)系蜀献王朱椿世子朱悦燫的第三子。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封第十一子朱椿于蜀,友壎为第三代蜀王。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册封为罗江王。宣德七年(1432年)因其兄靖王朱友靖(朱悦燫之长子)薨,袭封为蜀王。宜德九年因患风疾而死,赐谥僖。《明史》和《华阳县志》都把蜀僖王朱友壎误称为朱友■,这次蜀僖王圹志的出土,纠正了《明史》记载中的错误。

  【朱悦燫墓】

  在四川成都市北郊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墓后及两侧,岗阜拱卫如屏障。墓室全长34.7米,顶高2米,用砖石砌成。墓室大门象征王城正门,二门代表王府官殿正门。二门之内正殿之前为广阔的正庭,左右两厢代表正殿两庑的左右偏殿。正殿为重檐庑殿式建筑,甚为华丽。正殿之后为中庭,中建圜殿,两庑亦有左右偏殿。后殿表示寝殿,中室置棺椁,上为盝顶平暗,左、右、后三壁环砌须弥座,中室模拟寝殿中的帐。这种模拟地面建筑的华丽墓室,说明了明初亲王陵墓制度。墓中之石雕香炉、须弥座、欢门和家具上的装饰雕刻,都是明初石刻精品。以象辂为中心的五百多个仪仗俑群,其形制、服色以及所执的仪仗,都与亲王仪仗制度、明初衣冠制度相合。据墓内圹志和木质谥册、谥宝记载,朱悦燫为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王朱椿长子。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卒于永乐七年(1409年)六月,葬于永乐八年四月,赐谥悼庄。

  【杜甫草堂】

  在四川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为唐代诗人杜甫成都故宅旧址。原宅中唐后已不复存。北宋元丰间,始重建茅屋,立祠宇。元、明、清历代均曾改建修葺。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及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的两次修建,奠定了今日草堂规模。主要建筑自前至后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诗史堂两侧为陈列室,环以回廊与大廨相连,布局紧凑,相互呼应,别具一格。园林总面积约300亩,梅园楠林,翠竹千竿。溪流小桥交错庭中,使诗人故宅,增添无限诗情画意。每当农历正月初七,俗谓人日,游人前来赏梅凭吊者络绎不绝。杜甫(712—770),字子美,安史之乱后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流寓成都,濒浣花溪筑茅屋而居,历时近四年。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即居草堂之作。

  【辛亥保路纪念碑】

  在四川成都市人民公园内。1911年5—6月,四川、广东、湖南、湖北等省人民为反对清政府将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出卖给美英法德四国银行团以抵押借款,组织保路同志会,开展保路运动的斗争。同年9月四川保路同志会去督署请愿,四川总督赵尔丰下令对请愿群众开枪镇压,当场打死数十人,激起全川人民武装反抗,并导致武昌起义的爆发。纪念碑建于1913年,分碑台、碑座、碑身、碑帽四部分,通高31米,方形砖石结构,碑座四方有机车、路轨等浮雕图案,碑身每方均嵌有“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的阴刻碑文,字径二尺许,体各异,为书法家赵熙、颜楷、吴之英、张学潮等所书。

  【青羊宫】

  即古青羊肆。在四川成都市西隅。据《成都县志》载:青羊宫古名青羊观,为老子遗迹,相传老子曾牵青羊过此。膺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故易名青丰富。现存殿宇建于清代。主要建筑有灵祖楼、八卦亭、无极殿(即三清殿)、斗姥殿等。三清殿内面积912平方米,建筑高敞宏伟,用石圆柱二十八根,木圆柱八根建造。殿内香案前有铜羊一对,其中单角铜羊,据坐上铭文为清“雍正元年九月十五日,自京移于成都青羊宫,以补老子遗迹”。此铜羊为十二属相化身:即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龙角、蛇尾、马嘴、羊胡、猴颈、鸡眼、狗腹、猪臀,形象古怪。双角铜羊,为道光九年(1829年)铸造。

  【武侯祠】

  在四川成都市南郊,面积37,000平方米。西晋末年十六国成(汉)李雄为纪念三国蜀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而建。在成都少城内,后迁至南郊,与蜀先主刘备昭烈庙相邻。明初武侯祠并入昭烈腐,故大门横额书“汉昭烈庙”。现存殿宇系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杜甫《蜀相》诗云:“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祠内古柏葱郁,环境幽雅,青瓦红墙,殿宇宏伟。文物有著名唐碑,通称“三绝碑”。刘备殿东壁为近人沈尹默书《隆中对》,西壁有岳飞书《出师表》木刻。东西偏武侯祠殿,有关羽、张飞等塑像。东西两廊,分别为文武廊房,塑蜀汉文官、武将二十八人,形态生动,塑依前均有小石碑,镌刻本人传略。诸葛亮殿正中为武侯贴金塑像,两侧为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塑像。殿内外匾对甚多,最著者为清赵藩一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诸葛亮像前,有铜鼓三面,称诸葛鼓,铸于公元六世纪以前。殿西侧为先主惠陵,封士高12米,环以墙垣。

  【三绝碑】

  即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立于武侯祠大门内右侧。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建,由唐宰相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名匠鲁建刻字,因文章、书法、镌刻都极精湛,世称三绝碑。按三绝之称有二说:其一是明弘治十年(1497年)四川巡按华荣于碑上题跋云:“人因文而显,文因字而显,然则武侯之功德,裴、柳之文字,其相与垂字不朽也。”是赞美诸葛亮功绩和裴文柳书并称三绝。其二是道光九年(1829年)华阳举人潘时彤纂修《昭烈忠侯陵庙志》,谓文章、书法、刻技均精美。后人合二说为一,又产生“四绝”之说;其意则

  【孟知祥墓】

  在四川成都市北郊约7公里的磨盘山麓。是五代十国后蜀主孟知祥(874—934)陵墓,史称和陵。墓型特殊,分墓道及宝城两部分,全用青石砌成。墓道长12.5米,由青砖砌作步梯。墓门为牌楼式石构建筑,刻青龙白虎等浮雕;内侧两壁,画男女宫人彩绘像。墓室为圆锥形穹窿顶,中为主室,两旁有耳室各一。主室高8.16米,直径6.5米。室中置须弥座青石棺台,台长5.1米,宽2.7米,高2.1米,前后各有浮雕力士五人8耳室规模较主室稍小,造型相仿。墓系1971年春发掘,出土器物有残存玉哀册、谥册、玉饰片及盂妻福庆长公主墓志铭等。

  【昭觉寺】

  在四川成都市北郊5公里。素有川西“第一丛林”之称。建于唐贞观间,名建元寺,宣宗时赐名“昭觉”。宋代名六祖寺,崇宁年间佛果克勤(宋高宗赐号圆悟禅师)说法于寺,复名昭觉。南宋绍兴初年,敕改昭觉为禅林。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毁于兵火。今各殿为清康熙二年(1663年)重修。殿字规模宏大,林木葱宠,为成都著名古刹之一。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八角亭、天王殿、先觉堂、圆觉殿、观音阁、涅槃堂、藏经楼以及圆悟禅师墓园等。

  【望江楼】

  在四川成都市东2公里,濒锦江南岸。因有唐女诗人薛涛遗址而闻名。现已辟为望江楼公园。薛涛(?—约834)字洪度,唐长安人。幼随父宦居蜀中,后遭父丧,家贫沦为乐妓。能诗,时称女校书。相传薛涛曾在此建吟诗楼,早已圮废。今尚存古井一口,旧名玉女津,旧传薛涛汲并水制作诗笺,其色泽鲜丽,世称“薛涛笺”(但井实为明蜀王府汲井水仿制薛涛笺处)。后人习称此井为薛涛井。旧时园内题咏甚多,最负盛名者一联云:“此间寻校书香冢望江楼白杨中,问他旧日风流,汲来古井余芬,一样渡名桃叶好;西去接工部草堂秋水外,同是天涯沦落,自有浣笺留韵,不妨诗让杜陵多。”解放后几经修缮扩建,现面积约180余亩,主要建筑有崇丽阁(即望江楼)、濯锦楼、吟诗楼等,多系晚清以来重修。崇丽阁最为壮丽,建于清光绪年间,共四层,高30米。上两层为八角,下二层为四角,阁尖为鎏金宝顶。园中翠竹万竿,幽篁如海,情趣无穷,当地称为“竹的公园”。

  【云顶山】

  在四川金堂县龙泉山脉中段。距县城南26公里。古名石城山。海拔900余米,东濒沦江,西接成都平原,山峰矗立,拔地而起。攀登高峰,极目四望,百里山河,尽收眼底。陆游有“跃马上云顶,欲踪飞仙人”之诗句。云顶山又以清幽奇丽闻名蜀中,有“云顶晴岚”胜景。在六佛岩侧有“云顶山”三个大字。字迹古朴雄劲。其上为大云顶寺,前立一石牌坊,正面刻隶书《云顶禅林》,寺宇主要建筑,多盖琉璃瓦,雄伟壮观。殿内壁上保存的壁画,绘有佛、菩萨、护法等,色彩鲜艳。

  【彭家珍祠】

  一名彭大将军祠。在四川金堂县城厢镇。系1938年按孙中山生前指令修建。祠为一幢三间中式平房,庭院约十亩,绿荫修竹,幽静宜人。彭家珍号席儒(1887—1912),四川金堂人,毕业于成都陆军武备学堂,后去日本考察军事,曾参加同盟会。1912年初,在北京炸死清军谘使良弼,自己也受伤牺牲。同年3月革命党人追认为大将军。祠前数十步,有同时建立的“彭大将军殉国纪念碑”,碑座石栏上刻有烈士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