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县资中县资阳县隆昌县





  【胡玉垓墓】

  在四川威远县城东门外东堡山上。墓塔为覆印型,用石砌成,高6米,共三层,底为方形墓穴,葬烈士遗骨及夫人胡良任。中为塔身,四面嵌碑刻烈士生平事迹,墓碑刻“胡烈士墓塔”。胡良辅,字玉垓(1883—1911),威远县界牌人,早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四川保路风潮兴起,胡任嘉定七属评议长,组织保路同志军,任总参谋长、副军长等,辛亥秋率军两千余人打回威远,成立军政府,宣布威远独立,并率矿工、船工、民军二万亲人在自贡与威远文界处阻击清军。同年9月22日为奸人杀害。武汉起义成功后,于1921年建立墓塔,在殉难处立纪念碑。

  【东岩】

  在四川资中县城东2公里的东塘湾下,沱江河畔。三面傍。山,一面临水,岩旁飞泉若练,绿竹成荫,显得分外秀丽,岩上有“罗汉“洞”三个大字。洞内原有唐代所造五百罗汉,现大都残缺。洞外左侧石壁上有释迦牟尼像高7米,螺髻,面部丰满,神态安详,赤足站于两朵莲花之上,身右倾,头左偏,双目斜视身旁罗汉,左手心向上置于胸前,右臂肘部弯曲手向上学。佛像左右各刻一弟子,亦形象生动,衣纹潇洒。佛头上左右方刻有浅浮雕飞天。佛像左侧翻刻有唐代颜真卿所书《大唐中兴颂》。岩下还有清代所造关帝庙一座。

  【重龙山北崖】

  在四川资中县城外东北重龙山麓。资中东、西、南、北崖,皆有石刻,而以北崖雕刻最美。造像分布在君子泉崖壁间。共九十余龛,造像数以千计。龛中多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像。佛坐莲台,面相端庄;菩萨胸饰璎珞,线条柔和生动;力士像威武有力。雕像无不精美,以未两龛尤佳:一是毗沙门天王龛,天王立于龛门,魁梧劲健;另一龛主像略有损毁,而左右两组浮雕小像,表现姿态多样,精巧玲珑,耐人寻味。石壁间尚存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天祐元年(904年)、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的造像记,对此石刻研究提供了可靠证据。另壁间唐、宋名人题诗、题字甚多。

  【文庙】

  在四川资中县北关外。清道光九年(1829年)建。主要建筑有崇圣祠、大成殿、东西庑廊、钟楼、鼓楼、东西乡贤祠、大成门、棂星门等,庙地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建筑布局谨严,稀密有致,左右对称,内外呼应。房盖均用琉璃瓦,翼角屋脊饰各种珍禽异兽,其中内外月儿池,红色宫墙缭绕,步步台阶,曲曲回廊,是为游览胜地。

  【王褒墓】

  在四川资阳县城北10公里的墨池坝。墓冢高5米,呈圆形,直径20米,墓前石碑“西汉谏议大夫王褒之墓”,为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提督学校四川按察司佥事潘璋书立。碑高2米,宽1米。墓西有一水池;长7米,宽4米,窥之则黝,擢之则莹,扬之则香,吸之则甘,清泉涌出,终年不竭,传为王褒涤砚之处,故名墨池。附近还有一小池,传为小墨池。玉褒,西汉辞赋家,字子渊,蜀资中西汉坝(今资阳县墨池坝)人。宣帝时为谏大夫。

  【祷尼山大佛】

  在四川资阳县河东场祷尼山的骑龙坳。为弥勒盘腿座佛,高10.5米,肩宽6.2米,头高3.3米,双手合十。从风蚀雨剥的碑文中辨认,该佛建于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原为露无佛,宋淳熙元年(1174年)仿效石拱桥建筑,架设了跨度16米的条石拱洞,以蔽风雨。大佛两侧石壁碑文重迭。十八罗汉石窟,罗汉沿壁而凿,头部已毁。

  【白云寺大佛】

  在四川隆昌县油房乡油房山南侧。沿山顶处的大佛殿后壁刻佛像一尊,为明代正德年间所造,高5米,佛头有螺旋髻,脸形扁圆,袒胸,着双领下垂外衣,衣袖宽阔,衣纹疏而浅,裸足,双手平置腹前。像上石壁上刻有“阿弥陀佛”和“忍”字。像下有佩剑侍者圆雕数躯(均残破)。旁有石龛六窟,其中一龛内刻有“本源塔”三字。大佛下尚存白云寺石柱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