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





  【一二一四烈士墓】

  在云南昆明市环城北路今云南师范大学校园东北隅。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政府为镇压昆明爱国民主运动,派出军警特务至西南联合大学等校殴打学生并投掷手榴弹,杀害于再、潘琰(女)、李鲁连、张华昌等四人,酿成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1946年3月17日,由昆明市各界人民安葬四烈士于此处。墓道前两侧矗立着两根石雕火炬柱,柱下嵌有闻一多撰《一二一运动始未记》石碑。墓地正中排列着四烈士灰白色洗石子长方形墓。墓后石屏上刻自由神及学生运动场面的浮雕,座上有悼诗石刻。整个墓地庄严肃穆。墓前有闻一多衣冠军。1980年3月26日,李公朴衣冠冢由昆明西山迁葬于墓地后。墓旁新建一二一运动史陈列馆。

  【大观楼】

  在云南昆明市西4公里大观公园内。南临滇池,与太华山隔水相望,明代因称近华浦。明黔国公沐氏曾在附近建西园别墅。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湖北僧人乾印到此讲经,建观音寺,游人渐多,始成游览区。康熙三十五年巡抚王继文扩建涌月亭、澄碧堂、华严阁、催耕馆等胜迹,并建楼二层,面临滇池,依江临海,称大观楼。道光八年(1828年)楼增为三层,从此便成为文人墨客赋诗论文的雅集之地。咸丰七年(1857年)楼台亭榭均毁于兵火。现存楼为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1913年辟为公园,解放后,接收了李园、庚园、鲁园、丁园、柏园,扩大了园址。园内还有观稼堂、揽胜阁、琵琶岛、挹爽楼、蓬莱仙境、游栏等建筑,设堤岸、通桥、画舫游艇。每逢中秋之夜,赏月盛会中灯火五光十色,景色如画。楼前门柱上有乾隆间孙髯所撰一百八十字长联,闻名于世。1961年,郭沫若游园时,写《登楼即事》诗赞称:“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

  【大观楼长联】

  在大观楼前门柱上。清孙髯于乾隆年间所撰,陆树堂以行草书刻联挂于楼前。咸丰七年(1857年)与楼同毁于兵火。现存联是光绪十四年(1888年)云贵总督岑毓英托赵藩以工笔揩书刻成的木制联,蓝底金字,书法遒劲。长联共180字,上联为:“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按:陆树堂原书为“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下联为:“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或“海内长联第一佳者”,大观楼也因此而声名远播。作者孙髯(约1711—1773),字髯翁,号颐庵,祖籍陕西三原。清康熙至乾隆年间人,以诗文著称,终生为一平民,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常与诗人墨客聚会于大观楼,吟咏唱和。孙出类不群,傲然写出长联,惊动一时。

  【大理国经幢】

  又名地藏寺石幢或梵文经幢,俗称古幢。在云南昆明市拓东路。1923年在地藏寺废墟上修建公园时出土,后置园内,园因名古幢公园,今已无存。幢高约8.30米,石质,七层八棱形。第一层幢基为鼓形。雕刻汉文段进全撰《佛顶尊胜宝幢记》以及梵文《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日尊发愿》、《发四宏誓愿》;第二层刻四天王及梵文《陀罗尼经》,第二层四角分雕四神及释迎牟尼坐像;三层以上雕佛像、菩萨、胁侍、灵鹫等。第七层幢身变为柱形,上雕小佛像。幢顶为葫芦形,四周有莲瓣装饰。从《佛顶尊胜宝幢记》中,可看出是大理国时期段氏的布燮(大理国高级官员)袁豆光,为歌颂大理国鄯阐(今昆明)侯高明生的功德而造的石幢。雕刻精致,线条鲜明细腻,形象生动,被誉为滇中艺术极品。

  【云南省博物馆】

  在云南昆明市东风西路。1951年筹建。陈列大楼系1964年新建,陈列面积约2,400平方米,举办有地方断代史与专题陈列,以及文物性质的多种临时展览。收藏文物和标本约五万件,属于珍贵、重要的文物和标本二千余件。其中著名的有距今约八百万年的禄丰古猿化石和一百七十万年前的元谋猿人牙齿化石,有迄今年代最早的春秋中期铜鼓,有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楚雄万家坝等地古墓群出土的春秋至西汉时期的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青铜器,还有云南境内少数民族的丰富多彩的珍贵文物。

  【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

  在云南昆明市翠湖西承华圃(今农业展览馆及图书馆范围内)。创办于1909年,至1928年共办十九期,学员达4.000余人。每期一年半至二年,分步、骑、炮、工四个兵科。第十五期还收有归国华侨和外国留学生。今保存的讲武堂主楼为走马转角楼式的二层砖木建筑,东南西北四楼各约长120米,宽10米,高12米,各楼对称衔接,成一方形四合院;南楼中部的阅操楼约高15米,宽13米,规模宏大。清王朝创办讲武堂目的在于扑灭孙中山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但教官与学生中有不少是同盟会会员,使该校成了当时云南革命力量的重要据点,在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云南辛亥重九起义和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首义中,起了较大的作用。历届毕业生中,有些后来成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将领,如第三期(特别班)的朱德和第十五期的叶剑英等。

  【东寺塔】

  在云南昆明市书林街。原在常乐寺内。常乐寺又称东寺,故名。寺早毁。相传原寺、塔与西寺塔同为唐代南诏弄栋节度使王嵯颠所建,至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因地震倾塌。现存塔为光绪八年(1822年)动工修复时,“因视旧基低下,虑土薄弗坚,乃移于迤东数百步内”,仿西寺塔式样、规模重建。为四方形十三层密檐式空心砖塔,高40.57米,底层南面辟门,第二层檐上四面均开有券洞,每洞内置石雕佛像一尊。塔四角立有四只铜鸡,故俗名金鸡塔。与西寺塔东西遥相对峙。

  【西寺塔】

  在云南昆明市东寺街南段。原在慧光寺内。慧光寺又称西寺,故名。寺早毁。塔形与大理崇圣寺主塔相似,为四方形,十三层密檐式空心砖塔。明弘冶十二年(1499年)因地震倒塌,五年后在原址重修。现最高二层已塌陷,残高31米。砖上有汉文、梵文经咒和窑户印模。虽经历代较大修补改动,仍不失原有形制。

  【西山】

  在云南昆明市西南郊15公里。由碧鸡山、华亭山、太华山、太平山、罗汉山等群峰组成,卓立滇池西岸。最高峰为太华山,高出滇池水面约470米,气势雄伟。起伏的山峦,白云飘渺,好象睡佛卧于云中,故有卧佛山之称:又犹如丰盈的美女躺卧岸边,故又有睡美人山的美称。俗传古时有一青年女子,因丈夫被酋长抓到边远地方当奴隶,她日日思念,夜夜悲啼,泪水积成滇池,最后仰面倒下化为西山。当时有凤凰前来哀吊,人们误当碧鸡,故又有碧鸡山之称。全山除山石嶙峋的罗汉崖外,其余均为茂密的林树覆盖。名胜古迹分布在层林迭翠的山涧,有人民音乐家聂耳墓、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龙门等胜境。山茶、兰花、杜鹃、海棠等名花四时竟开,满山苍翠。为昆明疗养胜地。

  【三清阁】

  在西山罗汉崖上。是一组九层、十二座殿阁、一石坊的建筑群。元代为梁王避暑宫,后改建为凌虚阁、玉皇阁,明改为海涯寺,又称罗汉寺,后又改今称,现存建筑是经元明清三代修建而成。西山公路直通阁下。沿石级而上,有灵官殿、玉皇阁、三清阁、吕祖殿、凌霄阁、孝牛泉、云华洞、石室诸胜,均在险峻的峭壁上,有空中楼阁之感。

  【太华寺】

  在西山太华山麓。建于元代,初名佛严寺。由云南名僧玄鉴和尚创建。明朝曾加以扩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修,解放后又经修缮。寺院宽敞,梵官琳宇,金碧辉煌。殿前的两组大理石浮雕栏杆,图案浑厚,生动活泼。殿内供十九尊铜佛。殿宇有高筑崖石上的山门、大雄宝殿、缥缈楼、鬟镜轩、海月堂等,依地势逐层隆起,似在紫霄碧云间。院内古木参天,花卉繁茂,尤以朱砂玉兰、古银杏最享盛名。两侧游廊相连,右边的一碧万顷楼,是观赏湖光山色、田野村舍的好地方。

  【龙门】

  在西山罗汉山崖的峭壁上。从三清阁穿过镌有“别有洞天”四字的狭窄石道,沿石阶而上,至云海,石林的石室平台,眼界豁然开朗。继往南行,危崖壁立,岩间开辟一条傍山开窗隧道抵慈云洞。室内雕观音坐像,其门楹、香炉、藻井及各种装饰,都是在原岩石上雕刻而成。观音像旁立有清道光年间刻的《重修慈云洞吴道士功行碑记》,记载了贫道士吴来清开凿石室的经过。室外有方形平台及石栏,此处题咏刻石甚多。沿隧道石阶上,即至刻有“龙门”二字的石坊,入内,有石室为达天阁,阁内供奉一尊魁星,提斗执笔,足踏鳌鱼,形象生动,其他门楹、香炉、合案、供瓶及游龙等,都是在崖石上精雕细刻而成,浑然一体。室外有月台,护以石栏,凭栏下视,为百丈之悬崖峭壁,有壁联称:“仰笑宛离天尺五,凭临恰在水中央。”整段工程始凿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止于咸丰三年(1853年)。身临其境,海天一色,视野广阔,晨观日出,烟霞变幻,气象万千,可称滇中第一胜境。

  【华亭寺】

  在西山之腹。是游览西山的第一站。故址为宋时大理国鄯阐侯高智升的别墅。元延祐七年(1320年)名僧玄峰建寺,传说上梁时有群鹤翔集,诧为华亭仙翩,因以名寺。明末清初毁于兵火,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修;咸丰七年(1857年)又毁,光绪九年(1883年)再建。1923年虚云和尚增建藏经楼、大裴阁、海会塔等,并改名云栖禅寺。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等,殿宇巍峨,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大殿内有三尊三世佛金身塑像,两侧壁上塑五百罗汉像,各具神态,塑工精良。天王殿塑四大金刚和哼哈二将,正中供奉弥勒佛。寺内外花木繁茂,尤以山茶、牡丹及杜鹃花为最。周围翠柏苍松,曲径通幽,极为雅致。

  【聂耳墓】

  在西山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的山坡上。聂耳(1912—1935)

  原名守信,字子义,一作紫艺,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自幼爱好音乐。1930年到上海后入明月歌舞团。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左翼音乐、戏剧、电影等活动。作有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前进歌》、《毕业歌》、《大路歌》等。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逝世。1938年将其骨灰安葬于西山碧鸡山麓,有徐嘉瑞撰《划时代的音乐家聂耳之墓》石碑竖于墓前。1954年重修时,更换新碑。1980年5月13日迁葬于此。新墓地背负青山,前俯滇池,呈琴状。二十四级石阶象征聂耳二十四岁的年轻生命,七个花圃象征七声音阶,墓穴位于琴盘的发音孔上。琴盘顶端竖七块晶莹的墨石,由郭沫若手书“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周围松柏苍翠,环境清幽。近年又增建了聂耳雕像与刻有国歌曲谱、万里长城、唤起民众场面的浮雕墙。

  【杨升庵祠】

  在云南昆明市西15公里的高峣村。明万历年间为纪念杨升庵,将其旧居碧晓精舍改建为祠,供奉其塑像。清康熙年间重修。背靠西山,面临滇池,其旁有清泉,花木繁盛,幽雅秀丽。杨升庵(1488—1559)名慎,四川新都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后因“上大礼议疏”,得罪嘉靖皇帝,流放云南永昌(今保山),曾在此讲学与著述,对云南地方民族历史、地理、文学等均有贡献。在滇三十余年,在各族人民中影响较大。碧峣精舍是毛玉之子毛沂专为升庵准备的。毛玉也因参与该案,遭廷杖致死。今祠已圮,厢房修缮后辟为杨升庵纪念馆。

  【昙华寺】

  在云南昆明市东约3公里的金马山麓、金汁河畔。原为明代光禄大夫施石桥的别墅,崇祯年间其曾孙施泰维捐赠建寺。建有正殿、观音殿、左右厢房和藏经楼。清道光年间遭地震倒塌,后又重修。别墅内有一棵优昙树,相传来自印度,寺因以得名。今古树依然耸立在寺内藏经楼偏院内,墙上有石刻题咏“优昙献瑞”四个大字。寺历来以花木繁艳著称。民国初住持和尚映空“以善艺花名于滇中”。使寺内“花木亭亭,四时不谢”。当年培植的牡丹、春兰、雪兰、虎头兰、缅桂花、垂丝海棠等花,曾名噪一时。现绚丽多姿的名花佳木,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寺内的“朱德赠映空和尚诗文碑”,更为游客所瞩目。

  【朱德赠映室和尚诗文碑】

  在昙华寺方丈室旁。石碑以青石镌刻而成,高1.22米,宽0.55米。碑文分散文序和韵文诗两部分,共十五行,行三十字,计三百三十一字,正书,书法挺秀。诗文系1922年初春,朱德离滇前夕书赠该寺住持和尚映空的。作者在文中除记叙游昙华寺观赏花木时的雅兴和对高僧的欣慕外,还自述了自己的革命抱负和经历,对国事的忧愤,并流露了他当时苦干找不到救国救民的真理和正确的革命道路的矛盾心情。是一件真实反映朱德早年革命活动和思想状况的珍贵实物资料。

  【圆通山】

  在云南昆明市区东北隅。因山色深碧,巨石盘旋,有如螺害,古称螺峰山。“螺峰迭翠”为昆明八景之一。元时山在城外。延祐七年(1320年)在其南侧建圆通寺,因寺得名。明初改建昆明城,山被划入城内,开始成为登高赏景胜地。清代有人建亭于盘坤崖畔,额题“初霞山麓”。崖上前人题诗、铭刻颇多。山脚有采芝径,为登山要道。山腰楼阁参差,有观音阁、接引殿等。山顶有四顾亭,飞阁流丹,曲栏回环,只见远山近水,历历在目。山上还建有聂耳亭。山下原有潮音、幽谷二洞,今已淤塞。相传元时潮音洞有蚊为害,寺僧咒而远之。今咒蛟台遗址向存。1927年辟为公园。解放初,拆除了山北城墙,扩大园址,辟为动物园。还增建亭台榭阁。假山水池。每年二月底三月初,满山的云南樱花、日本樱花、垂丝海棠和碧桃一齐怒放,灿如云霞,游人如织,花山人海,盛极一时。

  【圆通寺】

  在云南昆明市内东北隅,前临圆通街,后接圆通山。唐代南诏时,建补陀罗寺。元大德五年至延祐七年(1301—1320)重建,改称今名。明清时曾多次修建。寺由圆通胜境坊、八角亭、圆通宝殿、水榭曲廊等建筑组成。八角亭建于一方形大水他中,南北各有石桥相通。过桥往北,是气势雄伟、富丽堂皇的圆通宝殿。殿屡经重修,仍保持了元朝的结构。正中供奉如来佛,左为阿弥陀佛,右为药师佛。四壁塑五百罗汉,衣纹线条优美。殿内龙柱一对,高达10米,雕青黄二龙,舞爪裂须,作欲斗状。殿后石壁前人题刻甚多。

  【金殿】

  又名铜瓦寺。在云南昆明市东北7公里的鸣凤山(又称鹦鹉山)上。主殿系青铜铸造,熠熠生辉,耀眼夺目,故名。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系仿湖北武当山金殿样式铸造。周围建砖墙保护,有城楼、宫门等建筑,称太和宫。崇祯十金殿年(1637年)殿被移往宾川鸡足山。现存金殿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在殿中横梁上发现“康熙十年平西亲王吴三桂室人王氏敬造”字样。殿方形,边长6.2米,高6.7米。殿内神像、匾联、梁柱、墙屏、装饰等均用铜铸。殿旁有小铜亭并竖七星旗一面。殿宇宏丽,造型精致。周围台基用砂石铺砌,四围护栏用大理石制成。殿后有一明代山茶花,每年初春开放,花红似火,格外艳丽。

  【金刚塔】

  俗称穿心塔。在云南昆明市东郊10余公里官渡街上。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重修,1982年又加修葺,并在四周建铁栏保护。塔座为方形,高4.8米,宽9.7米,砖石结构,下有四面相通的券洞。座西壁上嵌有《新建石塔颂》及汉、藏文的《新建妙湛寺石塔铭》。座上主塔高11.2米,以一层层莲瓣承托平面圆形的塔身,顶为青铜宝盖、宝瓶。须弥塔座上雕刻着狮、象、马等动物,技艺精湛。塔座四角各建藏式瓶形小塔一座,高4.14米;并各雕力士像一尊,栩栩如生。

  【筇竹寺】

  在云南昆明市西北10余公里的玉案山上。有大雄宝殿、天台未阁、梵音阁等,依山势而筑。大雄宝殿正中为元塑三世佛,殿壁间嵌有一块无延祐三年(1316年)所立圣旨碑。并赐存《大藏经》。大殿内两侧和梵音阁、天台来阁内有五百罗汉泥塑。客堂中保存有五百罗汉泥塑作者黎广修的山水壁画和担当和尚的楹联:“托钵归来,不为钟鸣鼓。。;结斋便去,也知盐尽炭无。”此寺是中原佛教禅宗传入云南的第一寺。相传在北宋年间大理国鄯阐侯高光、高智兄弟狩猎,追赶一只犀牛到玉案山失踪,只见云中有异僧,近前仅见僧所持筇竹杖插于林下,遂建寺,名为筇竹寺。而据寺内现存《雄辩法师大寂塔铭》记载,至迟元初已有此寺。明宣德年间重建,清康熙、光绪年间先后重修。近年又修葺一新。

  【筇竹寺五百罗汉塑像】

  在筇竹罗汉塑像寺内。分布于大雄宝殿两壁及梵音阁、天台来阁中。是清光绪九年(1883年)至十六年,四川民间雕塑家黎广修及其五徒共同塑造。像高约1米,髹以彩泥。众多的罗汉似佛非佛,是僧非僧,有文有武,有老有少,有怒目的金刚,有慈眉的菩萨,有赤脚的行者,有沉思的比丘,有袒腹的弥陀等等,各具神态。塑像人物的喜怒哀乐,刻画得细腻传神,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我国民间雕塑艺术的佳作。

  【黑龙潭】

  在云南昆明市北郊15公里的龙泉山麓黑龙潭公园内。传为汉代益州郡的黑水祠,唐、宋时建道观,元代为龙泉观。因山下有一潭,水自底冒出,源源不竭,色深黑,故名。现有上下二观,下观为黑龙官,面潭西而立,创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北沿石阶而上,为龙泉观,即上观,层楼迭阁,殿宇三重。观内遍种奇花异草,著名的有唐梅、宋柏和明山东花,被称为“黑水祠中三异木”。潭水梅花,山岚烟雾,引人入胜。园内东山嘴山坡上,有王德三等三烈士墓。

  【滇池】

  又名昆明湖、昆明池,古称滇南泽。在云南昆明市西南。为一断层陷落湖面积297平方公里。海拔1.886米,南北长40公里,东西平均宽8公里,水深平均约5.5米。有盘龙江等二十余条大小河流向南注入,又向北经螳螂川、普渡河流入金沙江。两岸有金马、碧鸡二山东西夹峙,池上烟波浩渺,一碧万顷,风帆点点,景致极佳,被誉为云贵高原上的一颗明珠。明学者杨慎在《滇海曲》诗中赞称:“苹香波暖泛云津,渔枻樵歌曲水滨;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池周多名山胜景,有大观楼、西山、海埂、观音山、白鱼口、石城、郑和公园、石寨山古墓群遗址等。有客轮行驶于昆明、西山、白鱼口和海口之间。

  【翠湖】

  在云南昆明市区西北隅。因湖东北有九个出泉水眼,古时称九龙池,又有菜海子、洗马河之称。清初吴三桂在云南称王割据,填平湖西近半建造王府。吴死后,其孙吴世璠称帝,年号洪化,称府为洪化府,后又改称承华圃。康熙年间,就湖中小岛建碧漪亭(又称海心亭)。亭中有联云:“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何时闲了,与明月对饮而三。”清嘉庆初年,拓修莲华禅院。道光时,总督阮元筑纵贯南北长堤,称阮堤,架桥三座,北为听莺桥,中为采莲桥,南为燕子桥。1919年,唐继尧又筑横贯东西长堤,与阮堤文汇于湖心,称唐堤,架桥两座,东为卫东桥,西为定西桥。湖岸垂柳拂波,池中莲荷高下,水面亭楼倒影,处处有景,时时有花。

  【赛典赤·赡思丁纪念冢】

  在云南昆明市民航路五里多小学内。是1917年重修的长方形石砌高冢。正面刻“元咸阳王赡思丁墓”,左面刻《元史·赛典赤·赡思丁传》,右面刻《重修咸阳王陵记》,冢上有石刻屋檐盖板。赛典赤·赡思丁(1211—1279),又名乌马儿,回回人,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在职五年,奖励农耕,兴修水利,发展工商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其墓在北郊马耳山的马家庵,旁临松花坝水库。

  【海埂游泳场】

  在云南昆明市区南约10公里。是一条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100余米的滇池长堤。堤两岸垂柳依依,南面碧波万顷。滨湖为沙滩,300多米范围内,水深不到2米,是一个冬夏皆宜的天然湖滨游泳场。又是夏日避暑胜地,人们在湖摊上戏水谑浪,卧波纳凉,尽情饱赏山水云天的变幻。还有滇池夜月之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