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剑川县





  【三月街】

  又叫月街、观音街或祭观音街。在云南大理旧城西中和峰麓。白族传统的贸易集市,每年农历三月举行,为期五至七天。每逢街期,游人加织,贸易布棚鳞次栉比,进行马、骡、盐、茶、药材、日用百货等交易。据传始于唐代,是纪念观音升天,信徒云集于此而形成的佛教集会。明《徐霞客游记》云,“(三月)十五比是日为街子之始,盖榆城(大理)有观音街子之聚,设于城西演武场中,其来甚久。。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彝亦无不至。”解放后己发展成为云南各族规模盛大的物资交流集会,并演出富于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

  【太和城遗址】

  在云南大理市下关北8公里太和村西面山坡上。为南诏国早期都城。遗址中现存南北两道夯土城墙。南城墙西端从点苍山五指峰麓向东延伸1.5公里,北城墙西端从佛顶峰向东延伸2公里。遗址西部佛顶峰上有古城金刚城,建于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遗址中有南诏德化碑。碑西为南诏宫殿建筑群所在。

  【世祖皇帝乎云南碑】

  在云南大理旧城三月街址旁。碑高4.44米,宽1.65米,由上下两石相接而成,立于石龟座土。碑额篆书“世祖皇帝平云南碑”,署名“翰林院臣程文海撰书”,元大德八年(1304年)平章政事也速答儿建言立碑。碑文共五十行,上石三十行,行三十字;下石二十八行,行二十五字,共一千三百字左右。主要叙述元世祖忽必烈于宪宗二年(1252年)率军远征云南,消灭大理国政权及后建云南行省的史实,是研究元史的重要文物。

  【弘圣寺塔】

  又称一塔。在云南大理旧城西南0.5公里的弘圣寺内,塔高约46米,四方形,十六级密檐式空心砖塔,基座用石板砌成,四面有塔门,可入内攀登。塔身各层之间用砖砌出叠涩檐。第二至十五层每层四面壁上辟有佛龛,内置佛像。顶有铜制覆钵及铜葫芦,上盖八角形铜伞。建造年代无考,但视其形制,具唐塔风格。明嘉靖年间及1981年均重修。造型秀丽,保存完好。

  【杜文秀墓】

  在云南大理旧城东南约5公里的下兑村。墓为长方形,南北向,长约4尺,宽约2尺,四周用青石镶嵌,墓顶为屋面形,大理石墓碑。原碑立于1917年,解放后重立,碑正中书“杜文秀之墓”,右书“原命生于道光癸未年十一月初八日”,左书“大限卒于同治壬申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杜文秀(1823—1872),云南永昌(府冶今保山)人,回族。1856年在蒙化率回民并联合汉、白、彝等族人民起义,建立政权,被推力总统兵马大元帅,曾攻占云南五十余城,坚持十八年后失败。

  【苍山】

  又名点苍山、灵鹫山,在云南大理市西北,洱海与漾濞江之间。属云岭横断山脉,南北骈列,北起洱源县,南止大理市下关的天生桥。是著名的大理石产地。山势雄伟,横列如屏,十九峰嵯峨壁立,挺拔峻峭,海拔一般都在3,000米以上。主峰马龙峰,海拔4,122米,山顶终年积雪。十八条溪水悬流飞瀑,雷霆砰轰,从群峰间下泻东流,溪水清澈,四季不绝。山上飞云变幻多姿,有时如玉带横束山腰,有时又浓如泼墨;而玉局峰上升起的望夫云,宛如一位白族少女探身眺望洱海。传说在南沼时,美丽的阿凤公主与勇敢的青年猎人阿龙相爱,遭到国的迫害,阿龙死在洱海,阿凤化作一朵望夫云,永世飘浮在苍山之顶,盼夫归来。云、雪、峰、溪为四大奇观。苍山与明媚秀丽的洱海组成绮丽的大理风光。

  【洱海公园】

  在云南大理市下关东北2公里处的团山之上。占地1,600多亩,最高处海拔2,049米,可纵览苍山洱海风光、俯瞰市区。相传原为唐代南诏王室的养鹿场。园内望海楼雕梁画栋、飞檐挑角,登楼眺望,洱海碧绿、烟波浩渺、白帆点点,清风送来阵阵渔歌;蓝天之下,是终年积雪的点苍山十九峰。楼两侧是青瓦朱柱长廊。循数百级石阶而下,是天然湖滨浴场,细沙铺地,王旁有青青草坪。园东北部的花圃内种植着名贵的山茶、杜鹃、报春、雪莲、紫壮丹,以及本地特产观音柳、感通茶、鸡山竹、瘿袋花等奇花异木。

  【洱海】

  古称叶榆泽、洱河、昆弥川。在云南大理市北。因形似人耳,风浪大如海而得名。西汉时,武帝遣使从西南通西域,为该地区的民族所阻,故凿昆明池于长安,以习水战。唐宋时,此地为云南地方政权南诏、大理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今仍保存有很多文物古迹,如湖中金梭岛上的南诏避暑官遗址、西岸的太和城遗址、崇圣寺三塔、阳苴咩城遗址等。洱海北起洱源,南至下关,长40公里,东西平均宽7—8公里,面积246平方公里,海拔1,980米。水产以弓鱼最著。湖水碧绿,波光粼粼,与西岸苍山积雪相辉映,组成大理地区“下关风、上关花、苍山云雪、洱海月”的绮丽风光,而“风花雪月“四景中,雪与月更为引人入胜,素有“银苍王洱”之誉。南岸下关辟有洱海公园。

  【南诏德化碑】

  在云南大理市太和城遗址上。高3.02米,宽2.27米,厚0.58米。正书,文字剥蚀严重。碑阳正文三千八百余字,叙述南诏初期历史及其与唐王朝的关系,并详及天宝战争的起因和经过,文章婉转动人,词藻华丽。书法遒劲秀拔,有李北海(李邕)笔意,相传为南诏清平官郑回撰,流寓南诏的唐御史杜光庭书。碑阴详列南诏清平官、大将军、大总管等职衔和姓名。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南诏王阁逻凤立此碑于太和城宫门外。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为金石家王昶访获,嘉庆三年(1798年)李亨特就地建亭保护,解放后重建碑室。是研究南诏历史及其与唐朝关系的珍贵实物资料。

  【蛇骨塔】

  在云南大理市下关北3公里羊皮村。唐代南诏政权时建。现仅存塔身下段。相传南诏时龙尾关(今下关)外大蟒吞食人畜,大理人段赤诚,有勇有谋,披甲持双刀斩蟒,被蟒吞入腹内,刀刺穿蟒背,蟒死,人们剖蟒腹取赤诚尸骨祭而葬之,建塔于冢旁,并焚蟒骨壅塔,故名。此塔附近的佛舍寺塔尚完好,高39米,十三级密檐式方形砖塔,青铜葫芦状宝顶,造型优美,气势雄伟。也为南诏时所建。

  【崇圣寺三塔】

  在云南大理旧城西北1公里处。原为崇圣寺建筑的一部分,寺庙早已毁。三座砖塔鼎足矗立于苍山之麓,洱海之滨,气势雄伟。大塔方形,中空,名千寻塔,形状与西安小雁塔相似。高69,13米,为密檐式建筑,共十六层,每层正面中央开券龛,置白色大理石佛像一尊。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鹏鸟。建筑年代众说不一,以建于南诏保和时期说可能性较大。南北两小塔实心、八角形,各十层,均高42.19米。两塔塔身都涂一层白色泥皮,各层分别雕券龛、佛像、莲花、瑞云、花瓶等,华贵庄重。两塔顶各有三只铜葫芦。建于五代。1978—1980年经大规模维修,在清理大塔塔基与塔顶时,发现南诏、大理国的重要文物六百八十余件。

  【感通寺】

  又名荡山寺。在云南大理旧城南约5公里的圣应峰麓小山上。峰峦环顾,林壑幽深,殿宇轩昂。系南诏、大理时期名刹,历代多次重修。明初无极(法天)和尚向太祖献龙女花一株,白马一匹。太祖赐诗十八章。嘉靖年间,四川新都人杨慎被贬斥到云南,曾居寺内厢楼,菩音韵学书《转注古音略》传于世。时有大理名士李元阳题楼名“写韵楼”,刻匾挂于楼前。明末清初,有画家、诗人唐大来(法名担当和尚),因慕杨慎品学,重修写韵楼作自己住所,故寺内有“奇花龙女传千古,名士高僧共一楼”的楹联,传为古今佳话。寺后有担当墓。

  【蝴蝶泉】

  在云南大理旧城北20公里,苍山的云弄峰麓。宽约两三丈,有大理石栏杆围护。旁有古树一株,横卧泉面而过,每年农历四月,古树开花,状如彩蝶。其时,蝴蝶群集,翩跃飞舞,一只只“连须钩足”,从树头倒垂至泉面,象一条绚烂的彩带。泉边树丛中亦有各色彩蝶飞舞,五彩缤纷,络绎不绝。此即罕见的“蝴蝶会”。泉周围有蝴蝶楼、凉亭、花台,并有郭沫若书题的“蝴蝶泉”石牌坊。泉在明代《徐霞客游记》、《南诏野史》中均有记载。传说此泉原称无底潭,有一对情人因反抗封建王公霸占女方雯姑,最后双双跳入潭内,化为一对大蝴蝶,始有蝴蝶泉之名。

  【石钟山石窟】

  又称剑川石窟。在云南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处。石钟山系石宝山的支峰,因山上有石如钟而得名。石窟群依山开凿,宏伟壮观,共有石钟寺区、狮子关区和沙登村区,计十七窟,造像一百三十九躯。石钟寺区共有八窟,第一、第二窟雕有南诏王造像,是研究南诏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为全窟的重点;第三至七窟是佛像,雕刻细腻,造型优美,是石窟群中艺术性较高的几处。狮子关区有石窟三处,其一为南诏王全家造像,俗称“全家福”;另一为俗称“酒醉鬼”的雕像;第三处在巨石之上刻一位深目高鼻的人,旁镌“波斯国人”四字,实为天竺(今印度)僧人。沙登村区有石窟六处,在甲子寺悬崖的缝隙中雕刻的多闻天王和增长天王像,高达2米,威武雄壮。石窟开凿于南诏(唐)、大理国(宋)时期,是云南白族先民创造的石刻艺术宝库。

  【石钟寺区第一窟】

  在石钟山石窟石钟寺区。窟高1.34米,宽1.7米。

  窟内雕一平座,其上有八个人物,据传正中是南诏王异牟寻,着圆领宽袖偏襟长袍,袖手坐龙头椅上。左右雕头戴短翅幞头、脚穿靴子的两位清平官郑回和杜光庭。异牟寻右方侍立三人,分别抱剑、持扇、拿长柄麈尾;左方侍立二人,分别捧盒、持赤藤杖。异牟寻和郑回是促进南诏和唐友好,对加强民族团结有贡献的历史人物。此窟对研究南诏史有重要价值。

  【石钟寺区第二窟】

  在石钟山石窟石钟寺区。窟高1.37米,宽1.52米。内雕十六人,是石窟群中人数最多的一窟。窟外檐雕三重,第一重瓣状花纹,第二重连珠纹,第三重垂幢纹。其下雕成半卷的人字形幔帐,使石窟显得象一座雍容华贵的大厅。窟内南诏王阁逻凤坐在双尤首椅上,椅前卧一狮一虎,左侧雕六人,右侧雕七人,其中之一是南诏史上有名的阁陂和尚。阎逻凤前侧左右各坐一清平官。还有持扇的侍从,执旗的武士,抱剑、捧瓶的童子以及文吏等人物。此窟场面宏大,布局匀称,人物姿态各异,表情栩栩如生。器具、服饰雕刻细致入微,是南诏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

  【狮子关区第一窟】

  在石钟山石窟狮子关区,俗称全家福。窟高0.6米,长1.24米,上有一巨石为檐。窟内雕一平座,其上有五个人物。正中是南诏王和王后,王戴黑色高冠,蓄络腮胡须,执笏;王后戴莲花冠与项圈耳环。中坐幼年王子,围兜肚。两侧坐男女青年各一人。座下两侧站立男女侍者各一。窟内雕日、月,日中有三足金鸟,月中有桂树蟾蜍。据座后屏障上石刻题记,此窟为南诏王细奴罗全家造像,建造者名元玫,题记作者昌宁。

  【金华山摩崖造像】

  在云南剑川县城西1公里处。当地称石将军,明《徐霞客游记》中有记载。造像均为高浮雕,共三尊,雕刻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中为多闻天王,一手托塔,一手持二叉戟,头戴宝冠,眼如铜铃,体态魁梧,高达6米,左右两侧各有一位力士侍立,作双手台掌状,高约4米。雕造年代为南诏未年或大理国时期(唐未或宋代)。当地传说:古时土司带兵外出打仗前,必宰猪羊夜祭石将军,第二天若祭品都不见了,一定会打胜仗。

  【鸡足山】

  又名九重岩。在云南宾川县城西北40公里。因山势背西北面东南,前伸三支,后出一趾,形似鸡足而得名。全山南北7.5公里,东西15公里,以天住峰为最高,海拔3,220米。登临其上,可东看日出,南观祥云,西望苍山洱海,北眺玉龙雪山。峰下有天然岩壁,形似城关的华首门。蜀汉时建有小庵,唐代扩建,盛时有大小寺宇百余座。现存祝圣寺、金顶寺、铜瓦殿、太子阁等及1927年重建的楞严塔。此塔在天柱峰顶,为十三层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高42米。山上奇峰突起,气势磅礴,百涧争鸣,是我国佛教名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