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县兴平县乾县武功县





  【龙桥】

  横跨于陕西三原县南北二城之间的清河上。桥长约110米,宽11米,高26米,为多孔式拱形桥,桥身全用石条铁钳构成,桥面铺青石板,两侧有石雕栏杆。桥体造型宏伟美观,各拱结构符合力学原理。三原县志有“水从碧玉环中过,人从苍龙背上行”的诗句,故名龙桥。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至三十一年。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乾隆二十年(1755年)、咸丰元年(1851年)曾先后修补桥面和桥基左右堤岸,而桥身始终非常坚固。经明万历四十四年和1933年两次大洪水冲击,桥身亦未受任何影响。为我国桥梁建筑学上宝贵的实物资料。

  【城隍庙】

  在陕西三原县城内东渠街。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是陕西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大殿博敞宏伟,殿前钟鼓楼为重槽十字歇山顶,形制峻瑰,寝宫为独特的庭院建筑,全部殿庑构造,有“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之称。前院两廊壁面镶嵌宋名将岳飞书写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石刻。大门木造牌楼,高大壮丽,门前有水磨砖筑照壁,亦是精美的砖结构建筑。

  【献陵】

  在陕西三原县城东25公里处的上原上,是膺高袒李渊的陵墓。

  葬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封土堆呈覆斗形,长、宽均约100米,高13米。陵前饰有大型华表、石屋及犀、虎等巨大的动物石刻,雕刻浑厚质朴,健壮粗旷,造型刚毅沉厚,豁达昂扬。除其中一石犀和石虎,已移入陕西省博物馆石刻室外,其他仍置墓前。献陵附近还有不少初唐的功臣贵戚陪葬家,已发掘和有墓碑者,计有李凤、李神通、李孝同、臧怀恪、樊兴等三十多座。

  【兴平文庙大成殿】

  在陕西兴平县城内东街文化馆内。大殿为歇山顶木构建筑,面阔五问,根据梁架及斗栱特点看,为明代所筑。殿前有铁塔一座,高约7米,亦为明铸,并有北魏时石狮一匹,及宋徽宗御制大观圣作之碑一通。殿内藏有唐刻白玉塔顶盘一个,直径约1.5米,另有明代巨型铜造像两尊,颇为珍贵。

  【杨贵妃墓】

  在陕西兴平县马鬼坡。杨贵妃,名玉环。唐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安禄山占据长安,玄宗仓皇出奔,途经马里,六军不进。杀死杨国忠,又迫玄宗赐死杨贵妃。至德二年(757年)玄字密令中官将贵妃迁葬。墓为一陵园,面积3.000平方米,墓砖砌圆形,立“杨贵妃之墓”碑,大门横书“唐杨氏贵妃之墓”七字。内有历代名人游后题咏碑刻,唐僖宗《幸蜀经马嵬诗》:“马嵬杨柳绿依依,又见鸾舆幸蜀归,泉下阿环应有语,这回休更罪杨妃。”还有林则徐《路经太真墓诗》:“六军何事驻征骖,妾为君王死亦甘,抛得蛾眉安将士,人间从此重生男。”近年修葺一新,环境幽雅宁静。

  【茂陵】

  在陕西兴平县城东15陕西省(1029)大,以全国每年赋税总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修建陵园。建筑非常宏伟,墓内殉葬品也极为豪华丰厚。《汉书·贡禹传》载:“金钱财物、鸟鲁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相传武帝身穿的金镂玉衣、玉箱、玉杖和武帝生前所读的杂经三十余卷,盛入金箱,也一并埋入。茂陵封土,全用夯土打筑,形似覆斗,庄严稳重。今实测陵高46.5米,顶部东西长39.5米,南北长35.5米,底部东西长231米,南北长234米,与汉书、新唐书记载基本一致。陵园呈方形,东西崎垣430.87米,南北414.87米,墙基宽5.8米,与《关中记》载:“茂陵周回三里”基本相符。垣墙原有阙门,除南门已毁外,其他三门尚宛然可见。1978年在霍去病墓所在地建立茂陵博物馆。

  【霍去病墓】

  在陕西兴平县茂陵东500米处。汉武帝刘彻茂陵的陪葬墓之一。霍去病十八岁随卫青出征匈奴,曾先后六次出击,打通河西走廊与西域之间的交通。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死,年仅二十四公里。汉武帝刘彻墓。为西汉帝王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该地西汉时为槐里县的茂乡,故名。始建于武帝即位后的第二年(公元前139年),历时五十三年,耗资巨岁,墓为一座仿祁连山形状的土冢,墓前陈列着的大型圆雕石刻,是汉武帝为了表彰霍去病的战功而立的墓饰,计有马踏匈奴、卧马、跃马、石人、人抱熊、伏虎、卧牛、卧象、怪兽吞羊、野猪、蛙、蟾、鱼等十四件。石刻题村新颖,生动逼真,反映了西汉时期社会的富庶和国家力量的强大,石刻雕刻手法简练浑厚,保存也较完整,1978年于墓所在地建立茂陵博物馆。

  【永泰公主墓】

  在陕西乾县北原,距西安76.5公里。永泰公主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孙女,唐中宗的第七女,名仙蕙,字稚辉,嫁于武延基(武则天侄武承嗣之子),死于大足元年(公元701年),时年十七岁。神龙二年(706年)与驸马都尉武延基合葬于乾陵北原,陪葬乾陵。地面存有唐代的封土堆和围墙,围墙南面排列有石狮一对,石人两对,华表一对。1960—1962年发掘,该墓系斜坡土洞砖室墓,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等构成,全长87.5米,出土壁画、陶俑(三彩)、石刻、陶瓷器以及各种金属随葬品一千余件。现已在墓周筑起围墙,墓前修建了陈列室,建立了乾陵博物馆。

  【乾陵】

  在陕两乾县城北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台葬墓。海拔1,047.9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为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乾陵依山修凿,陵园原有两重垣墙。四面均有阙门和巨型石刻,南门地面石刻基本完整,计有六棱柱华表一对,翼马和鸵鸟各一对,石马五对,戴冠着袍持剑的直阁将军石人十对,两座高达6.3米的《述圣记》和《无字碑》幢,并有当时曾参加高宗葬札的国内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者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内城四门各有大型石狮一对。石刻体型庞大,造型逼真,神态生动。高宗于文乾陵明元年(公元684年)葬于乾陵;武则天于神龙二年(706年)葬入乾陵内。陵东南陪葬有十七座王公大臣的墓冢。经调查发掘除建筑已毁坏外。其他基本相符。现已发掘有永泰公主李仙蕙、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中书令薛元超、右卫将军燕国公李谨行等五座墓葬,出土有大量壁画,三彩涌和线刻石廓、石门和墓志等重要文物。

  【章怀太子墓】

  在陕西乾县城北3公里处。章怀太子名李贤,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生的次子。曾注释《后汉书》,先后封潞王、雍王,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立为太子。调露二年(680年)被武则天废为庶人,贬巴州(今四川巴中县),文明元年(公元684年〕,逼令自杀,年三十一岁。神龙二年(706年)迁陕陪葬乾陵。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追封为章怀太子;妻房氏与之合葬。墓为覆斗形冢。二971—1972年发掘。墓由墓道、过洞、四个天井、六个便房、甬道、前室和后室组成,全长71米,宽3.3米,深7米,虽曾被盗,但墓内壁画保存基本完好。计有出行图、马球图、演奏图、侍女图、观鸟捕蝉图、迎宾图等五十多幅,总计400余平方米,反映了李贤生前生活片断和当时中外友好活动的实况,笔力纯熟,线条流畅,人物生动,为前所未见。墓内出上陶涌、三彩器用六百余件,为研究唐代社会制度和贵族的生活习尚,提供了新的资料。

  【懿德太子墓】

  在陕西乾县县城北原,距县城西北3公里的韩家堡。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孙子,唐中宗长子,死于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卒年十九岁。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由洛阳迁来陪葬乾陵。地面存有封土堆和围墙,围墙南有石狮一对,石人二对(一件只残留底座),石华表一对(已残,倒塌后埋入地下)。1971—1972年发掘。墓由墓道、过洞、天井、小龛、甬道、墓室所构成,全长100.8米。出土壁画、陶俑(三彩)、石刻、陶瓷器以及各种金属随葬品一千余件,都是极其珍贵的文物。

  【苏武墓】

  在陕西武功县旧县城北1.5公里武功乡龙门村。为一圆椎形夯土堆,高约4米,南北约30米,东西20米。封土前有清康熙、乾隆和道光时的“汉典属国”、“重修苏武墓门”碑等数通。苏武字子卿,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汉天汉无年(公元前100年)出使匈奴,被扣留,武杖汉节于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始无六年(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始得回汉,官典属国。

  【武功塔】

  在陕西武功县旧县城内,青砖砌筑,七级八面楼阁式,高约40米,每面宽4.7米。层层叠涩出檐,柱头、转角及补间均施以简单的斗栱,各层设置真假相间的券门,券门富于变化。塔内中空,原有木梯可登,现已毁圮。塔身秀丽挺拔,登临其上,可俯瞰全城景色。根据造型及建筑手法看,似为北宋时期的建筑物。

  【教稼台】

  在陕西武功县东门外。为一个砖砌的长方形平台。传说是周民族的祖先后稷教稼的地方。后稷是帝喾元妃姜嫄所生,名弃,组织人们开辟荒地,种植庄稼。帝舜封他于有邰国(现武功境内一带)。后人为纪念其功绩而建立此台。现教稼台成为人们怀念远古祖先为发展农耕辛勤劳动的象征。每年农历十一月在这里举行集会庆祝。1981年秋因淫雨,台身半面倒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