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石刻画像】
在甘肃嘉峪关市西北约20公里峡谷中。山势陡峭,地形险阻。山沟宽约24米,蜿蜒曲折,画像石刻散布悬崖陡壁上共一百五十二处,分布在三条主沟及各支沟内,绵延1公里。岩石黑紫色,刻石浮雕较浅,手法粗糙,画面古拙,人物粗犷有力,风格独特。每幅画的方向、方位、高低、大小不一,一般在距沟底3米范围内。图画内容大体分操练、骑射、狩猎、舞蹈以及飞禽走兽鱼虫等等。较大的狩猎场面画庞大的野牛和长角鹿,十只黑山石刻画像牛最大者高16厘米,长32厘米。岩画反映游牧、狩猎生活,不见农业生产活动;军事操练不见刀、矛等兵器;人物形象和服饰,与辉县出上的战国铜鉴上水陆攻战图风格近似。可能是羌族、大月氏与匈奴族早期的文化遗存,对研究甘肃地区古代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与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
【嘉峪关】
在甘肃嘉峪关市西南隅,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因城在嘉峪山麓,故名。南为祁连山,雪峰如玉,绵亘千里;北为龙首山、马鬃山,与祁连相峙,雄踞河西。关城高踞其间,两侧城墙横穿戈壁,与两山相连。形势险要,自古为军事要地。关城呈梯形。周长733米,面积33.500平方米,高10米,垛墙高1.7米。东西城垣开门,均筑瓮城,城楼对称,三层五间式,周围有廊,单檐歇山顶,高17米。城四隅有角楼,南、北墙中段有敌楼,一层三间式带前廊。两门内北侧有马道达城顶。关城正中有一官井,旧有亭,今已废。西面城垣凸出,中间开门,门额刻“嘉峪关”三字。原有城楼,与东西二楼形制相同,三楼东西成一线。西有砖砌罗城,东、南、北三面土筑围墙,连接长城。城外有城,重关重城,成并守之势。俗传当年建关时,匠师计算用料十分精确,竣工后只剩一砖。此砖今存西瓮城门楼后檐合之上。西门外1里处有石碑,上刻“天下雄关”四字;东瓮城外有文昌阁、关帝庙、戏楼,城内靠北有游击衙门府一座,均为清代所建。解放后,多次维修加固,并对外开放。
【魏晋壁画墓】
在甘肃嘉峪关市东北20公里的新城戈壁滩上。古墓数以百计。1972年发掘八座,其中六座是壁画墓,共保存壁画六百余幅,多数一砖一画,也有大幅壁画。取材均为现实生活,有农桑、畜牧、汲饮、狩猎、林园、屯垦、营垒、庖厨、宴会、伎乐、博弈、出行、牛马、坞壁穹庐、衣帛器皿等。一号墓主人画像旁标有“段清”姓名,据《晋书·段的传》载,河西段氏“世为西土著姓”,当是豪门大族。壁画中反映墓主人豪华生活的占绝大多数。描绘平民生活的有二百多幅,其中农桑、畜牧等生产活动又占多数。耕地使用二牛抬杠,耙和耱,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生产资料。画以赭石和红色为主,用色单纯。色彩总体效果热烈明快。与敦煌石窟中早期壁画比较,有不少相似之处,为研究河西石窟寺艺术渊源的珍贵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