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垠烽燧】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东北罗布泊北岸。地当汉代通西域的“丝绸之路”北道之要冲,为汉代烽燧遗址。呈长方形,土筑,上有举烽用的本杆、苇炬,台旁有守军住室,四周还有不少储粮用的方形井穴。在此曾发现汉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和元延五年(公元前8年)的木简,是研究汉代边防建筑的重要遗址。
【古墓沟墓地】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境,罗布泊西北约70公里,为孔雀河谷北岸一处古代居民墓地。1979年全面发掘,共有古墓葬四十二座。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为竖穴沙室,有木棺类葬具,盖板上覆羊皮或毛毯。多为单身葬,仰身直肢,头东向。因气候干燥。尸体及随身衣物大多未朽。古尸头戴尖顶毡帽,帽上插翎羽,身裹平纹毛毯,颈、腕、腰部或饰骨珠。随葬木器、草篓、羊角、女性木人像等。另一类型墓葬,葬俗近同,但墓穴周围有七圈环形列木,时代较前者稍晚。据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在距今3,800年左右。它为了解罗布泊地区早期土著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及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且尔乞都克古城】
在新疆若羌县城南稍偏东戈壁滩上,距县城约6公里。城为长方形,分内外两重。外城用卵石垒砌,周长720米,城墙宽1.5米,残高1米,内城用土坯垒砌,周长220米,宽近2米。内城西北角残存一上墩基址,发掘表明,为古代佛教寺院遗存,出上了印度笈多王朝时期书写的梵文贝叶经、灰陶、红陶片,大多四世纪前后物。内、外城建筑风格完全不同,布局不协调,说明不是同一个时期的遗存。根据地理形势及外城石砌城墙的特点,有人认为可能是唐典合城所在。贞观中,康国大首领康艳典来华,受封为镇使,重修典合城以居,胡人随康艳典而成聚落。因城为石砌,故后改称石城镇。
【米兰古域】
在新疆若羌县城东约40公里,位于通敦煌大道上。城作不规则方形,周长308米,城墙夯筑,厚6—9米。四隅都有突出的墩台,北、东、西三面城墙见马面。西墙北段、南墙西段尚存缺口,为古代门道。南墙外突出一小城,高9米。古城内靠墙根部原有很厚的灰土堆积。东、北墙根尚存房屋断垣,为古代居民住宅,本世纪七十年代,曾发掘清理,发现屋字均平顶,部分房屋半穴入地下。出土了大量吐蕃文木简及兵器、漆皮甲片、粮食及毛丝织物。明显为唐代后期吐著人据新疆后的遗存。古城附近,东西绵延约4公里,有多处佛寺、佛塔。也有较大的古代屯田遗迹,灌溉渠系纵横,布局合理。有人认为,这里是鄯善国都伊循城所在。
【安得悦遗址】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安得悦河东面。为一小佛寺。寺内壁上缴有一块汉文碑碣,记述唐玄字开无七年(公元719年)一内地官员来此之事。该碑已为英人斯但囚窃去。在此还曾发现过最早的藏文佛经残本,亦已被斯坦因窃走。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
在新疆若羌县南部,东接青海、南临西藏,面积4.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迄今最大的综合自然保护区。1983年建立,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四周为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是高山环绕的封闭性盆地。其中野生动物之多,密度之大,为国内所罕见。主要有野牦牛、藏野驴、藏羚、原羚、盘羊、岩羊及雪豹、猞猁、棕熊等,还有鸳鹏、雪鸡、斑头雁等禽类。具有较完整而原始的生态系统,在科学上很有研究价值。
【罗布泊】
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人多水之湖”。古称蒲昌海、盐泽、洛普池、沏泽。在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北部。面积3,006平方公里,是我国内流区最大咸水迁移湖。地当古代丝绸之路南道要冲,为古代东西交通必经之地,沿岸至今还保存不少古迹。
【雅丹奇观】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罗布泊地区。雅丹是维吾尔语,原是险峻的土丘之意。现国际上通指干燥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粘上性岩层,因暴流侵蚀,再经强烈的风蚀作用而成。由一系列平行的“垄脊”和“沟槽”构成,顺盛行风方向伸长。自数米至数十米,长者数百米。形态千奇百怪,蔚为奇观。最典型的是罗布泊东北部的“龙城”,连绵起伏的高大上堆之间,广布坚硬的盐壳,形似游龙,均作东北一西南走向,故称龙城。
【楼兰古城遗址】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罗布泊西岸。是汉代通西域南路必经之地,在东西文化交流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后被沙漠埋没,有“沙漠中的庞贝”之称。1979年和1980年,新疆考古工作者进行了数次考察。古城城周1.316米,城垣部分残存。城中有一土坯,墙厚1.1米,残高2米,坐北朝南,位置突出,为全城主要建筑。城东有佛塔一座,残高达10.4米。塔身用土坯,木料、柳条砌筑,是全城最高大的建筑物。城西南为住宅区,已坍塌。墙壁大多用两排红柳,中间夹泥,以苇绳加固后,外面再抹泥筑成。屋顶亦用类似材料修筑。城中有一条古水道,自西北向东南穿城而过,是研究古楼兰城内水源的重要资料。城北约四五公里处有一座古塔,已风蚀。城周围还有一些佛寺、烽燧等遗址、遗迹和古墓。出土有汉五铢钱、贵霜王国的钱币、唐代钱币,汉文和佉卢文残简,丝、毛织品残件,漆器、木器、玉器,铜器、料珠、金银戒指、耳环以及玻璃器皿碎片等文物,对研究中西交通、东西文化交流和我国边疆与内地的历史联系等均有价值。
【四十里堡旧城】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眷回族自治县四十里堡西南。传为汉代尉犁国都城遗址。城为两重,均土筑,内城中有长形、方形土台,或为当时建筑遗迹。曾发现汉代碎铜片、古钱、石柱础、灰陶器及唐开元钱等。
【哈拉术登旧城】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哈拉木登南约10余里的海都河北岸。有内外两城,外城周约1,140米,内城周约360米,高6米,宽7米。内城中有土堆,似为建筑遗址。地面散布有红陶片。城北五里许,有四土丘。地名乌兰托罗盖,即红土丘之义,为古建筑之遗存。
【扈王城】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锡克沁西北约2.5公里。为唐代屯戍遗址。城呈方形,周约450米,墙为夯土筑。高约5米,城中有房舍及仓库遗址。已残破不堪。这里曾出上陶器和陶纺轮等,类似内地唐代制品。此外还发现有铁斧、铁镰和铁犁等农具。在出土陶器的同一地层中发现有小麦、高粱、谷子、胡麻等谷物种子和极细的面粉,其中有的已被烧成焦炭,有的尚完整,估计是当时的粮仓。并曾出土唐代钱币。
【萨尔墩旧城】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六十户西北约2公里处。城区面积约400亩。城有内、外两重,外城不明显,内城周约388.5米,内城原有夯土所筑高大建筑物,已残毁,地面上散布有粗厚的红陶片。遗址中有许多圆形洞穴,直径不等,小者约1米左右,穴内有黄米、高粱等,有的已腐烂,传说在此还曾发现石磨盘、石碾磨刀石等,似为古代之粮仓,传为古代焉耆、危须二国遗址。
【锡克沁干佛洞】
亦作七格星明屋,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城西南约30公里。为唐代寺院遗址。明屋是维吾尔语,即千间房之意。规模甚大,除顶部毁坏外,墙壁大致完整。靠东南的明屋有大小建筑九十余所,发现有精美壁画及塑像。有前后两大殿,两侧及后面有甬道,殿中间有塔,为土坯筑,塔东南有瞭望台,其西北又有六角形基座穹庐顶式塔,塔前有山门遗址。大殿左右及殿后高地有许多僧房及支提式窟:北面“明屋”后面并列有三所大殿,形式与东南的明屋相同。山门东、西两侧有土台,高约10米,似为钟鼓楼遗址。西高台与山门之间有四个支提式窟。中大殿与东大殿后面有六个土塔遗址,以西边者为最大,塔基各边有六角形壶门,有方形塔院。从两处遗址曾发现不少泥塑佛头,制作极为精美。东南明屋发现的佛头,细眉高鼻,面庞圆好,具有键陀罗风格,约为六、七世纪时遗物;北面明屋发现的佛头面带彩绘,眉以墨笔勾勒,作柳叶形,面庞方正,表现出东方艺术的特征,约为八、九世纪或更晚时遗物。
【博格达沁古诚】
博格达沁,维吾尔语意为宏伟高大的城。遗址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约12公里处。为焉耆盆地古城遗址最大的一个。平面略近长方形,周长3,000米。城墙已毁,墙基犹存,高2—3米,夯筑。城内见古代建筑基址两处,出露铺地红万砖块。古城近郊,有七处高大建筑物基址,夯土底基,其上用巨型土坯垒砌。城东半公里,有小城一座,周约1.5公里,城墙已圮。历年在古城内采集到汉五针、唐钱、波斯银币并金银饰物、料珠、陶器等。城郊里屹瘩等地,有汉、唐时期墓葬,出土过汉镜、包金铁剑等。根据古城地望、规模、出土文物考证,这里是汉焉耆都城、唐焉耆都督府治所及焉耆镇城所在地。
【霍拉山废寺】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的霍拉山沟口。有废寺十八处,系土坯建筑,墙基以石垒砌,皆遭焚毁。1907年,英人斯坦因曾来此盗掘,窃去不少写经残纸及泥塑佛像,1928年在此曾发现绿色瓷砖及木雕佛像等。瓷砖花纹与吐鲁番三堡所出烧砖相同。木雕佛像,两手拱胸,中有孔,形式类似内地墓前之石翁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