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苏县霍城县





  【下台石人】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下台村。为突厥等游牧民族的墓前雕像,共有三个:两个在阿赫苏村西南约5公里的草原中,南北并列。相距约半华里,均面东而立,在长方形的石头上线刻出人的面部轮廓。北面的一个,面宽32厘米,长48厘米,有胡须。南面的一个,面宽35厘米,长40厘米。另一个石人,在下台村西北约7公里的草原中,面宽22厘米,长26厘米,制作与前两个石人相同。

  【下台村石刻】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下台村南山口内的东西两河交会处。石长260厘米,高85厘米,厚117厘米,呈不规则的三棱形,两面刻字,内容为古兰经文,传为清代所立。

  【下台故城】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下台山口北约20公里的特克斯河边。也称松柏古城,传为唐代遗址。城垣西、南、北三面残存,东面临河,无城垣,中央有二人台基,散布有许多琉璃瓦片,曾出上红色大瓦三个。在此西面还有两个较小台基。

  【小洪海石人】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城东南约5公里的草原中。系隋唐时突厥游牧民族的墓前石人。高230厘米,头部宽35厘米,身宽50厘米,面东而文,双手抱置胸前,右手似执有碗、盏之类东西,头发多辫,分披在身后,腰下衣褶间刻有古代民族文字,刻工古拙。新疆的墓前石人很多,但身上刻有文字者,仅此一处,故非常珍贵。

  【叶森培孜儿石人墓】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科培雷特东山草丛中。系隋唐时代突厥游牧民族的墓前石人。高70厘米,宽20厘米,面东而立,刻技简单,须眉略见。无题记,身后有卵石砌成的方阵,形同墓丘。

  【圣祐庙】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城西北约2公里处。建于清代,距今约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庙字坐北朝南,布局严整,有前殿、大殿、后殿,东西两侧还有配殿。并有东楼、西楼与之相应,大殿前曾悬有汉文“敕建圣祐寺”匾额。飞檐重阁,雕梁画栋,气势雄伟。殿内挂有帐幔和旗幡,大部来自西藏,绣工精致。庙宇曾遭严重破坏。近年已重新修葺,使草原古刹重焕光彩。

  【阿克亚孜石人】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阿克亚孜山口,为七、八世纪突厥游牧民族之墓葬遗存,石人有二,南北相距约700米左右。北面的一个系在长方石上浮雕全身人像,高1.4米,宽47厘米,眼耳口鼻清晰,左于抚刀,右手曲抱胸前,手执一物,似碗、盏之类,雕刻隋细。南面的一个,高1.1米,宽28厘米,厚26厘米,仅用线条刻划头部,面目略见,身部已剥蚀不清。

  【阿克亚孜岩画】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阿克亚孜河谷之上80米的山坡上,岩石长3.47米,宽2.36米,坐南向北,上面刻有一躯佛像,右手执花,左手托一圆形物,四周刻有山羊、龟和花草,旁边还刻有蒙文和藏文,刻技较高,传为元代民族的遗迹。

  【坡姆古城】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暇苏具下台西南,距下台村约42.2公里,城垣尚存,呈方形,周约1,430米,有城壕,城内建筑己无存,地面散布有红陶片,建筑年代待考。

  【科达和尔石人】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阿赫苏的科达和尔,为七、八世纪突厥游牧民族之墓葬,有石人二,面向东立,南北行列,相距约500米,均系在长方条石上端雕出脸的轮廓和眼、耳、口、鼻的形状。北面的石人高1.3米,宽30厘米,眼耳口鼻比较清晰,无须,唇厚,口方,为女像。南面的石人高98厘米,宽36厘米,厚25厘米,面目清楚,有八字唇须,口作合字形,为男像,形象古拙。

  【科培雷特刻绘】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撒姆塔什南约35公里。共有三处:一处在石上刻绘有释迦坐像,右侧有藏、维、蒙、锡怕四种文字,并刻绘有山羊、蛤蟆等,另一处刻绘有莲花纹;第三处刻绘有鱼和两个字,但已模糊不清。

  【格登山纪功碑】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西部苏木拜河东岸的格登山上。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清朝命班第、永常分兵两路平定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的叛乱。清军抵伊犁后,达瓦齐逃往格登山。五月十四日夜,清军以二十二人突袭达瓦齐军营,达瓦齐部众被惊溃散,降音六千五百余骑,战役结束后,在格登山树此石碑,碑上有乾隆御制的碑文,记述经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至今犹存。

  【干沟岩画】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北干沟的一块岩石上。为古代游牧民族早期石刻艺术。石长2.2米,宽2.9米,直径7.5米,上面刻绘有形状各异的十七只大头羊和山羊等,大小不一,最大者21厘米,最小者11厘米。刻工简单粗糙,比较原始。

  【吐虎鲁克帖木耳汗麻扎(墓)】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城东北45公里的麻扎村。建于元代,为成吉思汗七世孙吐虎鲁克帖木耳汗及其妻碧蒂帕丽哈的坟墓。墓室作穹窿式,无木在横梁,有暗梯可以登临至墓顶。正面门额上有阿拉伯文的诵辞,墙壁上全系用紫、白、蓝三色琉璃砖砌成的各种几何形纹饰图案,异常精美。是新疆最古老的伊斯兰建筑形式。

  【伊犁将军府旧址】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惠远城内。建于清代,为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后所建。坐北朝南。院内古木参天;厅堂、台树、曲径、回廊,依然存在。小巧玲咙的“将军亭”已修缮一新,伫立在青松绿树之间,昔日将军府门前的一对石狮,仍存院内,神态逼真,惹人喜爱。

  【库鲁斯石人】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小玛扎尔东北昆带山大石头正北的库鲁斯。石人似为女像,高85厘米,宽40厘米,厚30厘米,双手棒一物置脐下,两乳突出,眉眼口鼻清晰。

  【阿力麻里古城】

  一作阿力马力、阿里麻里或阿里马,意即“苹果城”。在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城东北45公里。北依克干山南麓,南至克干色依,东至吐虎鲁克玛扎尔,西至卡纳威,周约25公里,城垣及城内建筑均破坏无遗,唯见土丘累累,间有红陶片,曾出土无孔金、银币、石刻、陶器、镶嵌银碗、青花瓷碗、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瓷盘等物。银币上铸有阿拉伯文,为回历727年(1327年)所铸。石刻上均刻有十字架及叙利亚文,应为景教徒或基督教传教士的墓石。古城为无代的遗迹,察合台汗国时,常为诸汗驻地,元世租曾于此置行省。相传在十六世纪初期以前被毁。

  【昆带山岩画】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的塔木达什,俗称大石头,距霍城县17.5公里。系在一岩石上刻绘有形同牛、马、山羊等动物的原始图画,如■■■■等等,为古代游牧民族的遗存,时代未详。

  【果子沟】

  亦称塔勒奇沟。在新疆西北部的天山丛中,属霍城县。为一峡谷,全长28公里,地势险要,自古为我国中原人民通往中亚、欧洲的一条重要孔道,现在仍为新疆西北部的一条重要交通干线,为伊乌“公路所经。相传元太祖西征时,始凿山通道,架木桥48座。清乾隆时保文端因其遗址,改建为42桥。夹岸峰峦耸峙,怪石林立,松桦繁茂,果树杂生,野花竟放,泉流清冷,山路曲折弯环,引人入胜。林则徐在其《荷戈纪程》一书中曾引述祁鹤皋的话赞颂这里“加入万花谷中”,可以概见此处风光之美。加之,这里雪峰终年不化,夏季凉爽,为避暑胜地。

  【特勒克脱石人】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玛扎尔村西北约15公里。为七、八世纪突厥等游牧民族之墓葬遗存。有二石人:一高90厘米,宽36厘米,胸前凸起作乳房状,颜面和躯体雕得圆润柔和。富有实感;一高82厘米,宽34厘米。雕刻粗糙。双手均作捧物状,形象古拙。

  【特勒克脱刻石】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玛扎尔村西北约15公里。石高150厘米,长220厘米,上刻阿拉伯文,字体很大,刻痕较深,显得极为清晰,年代未详。

  【塔勒奇古城】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境,城垣遗址尚保存完好,周约3里余,为清初所建伊犁九城之一。

  【惠远钟楼】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城东南的惠远城。惠远系清代所建伊犁九城之一,有新、旧二城。旧城建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濒伊犁河北岸,后为河水侵袭。同治十年(1871年)俄国侵占伊犁后复遭拆毁。光绪八年(1882年)伊犁收复后。于旧城北7.5公里处另筑新城。因清朝新疆最高军政长官伊犁将军驻此,佑称伊犁大城。现城垣残存,可见高大城壁,周约7公里,1897年,在城中央起造钟楼。楼为三重,飞檐画栋,气势雄伟,相传系仿北京鼓楼形式建造,至今仍保存完好,登高远眺,一城风光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