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作者:郝 蕾




  二十世纪上半叶,在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最艰难时刻,许多诗人饱蘸民族血泪书写下壮丽的诗行。而像穆旦这样,既留下了众多令人瞩目的诗篇,同时又有着不同寻常经历的诗人,却并不多见。在过去相当长的岁月里,穆旦曾经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然而当浓云散去,一颗严肃的星辰终于透出了他的光芒。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一九三五年,十七岁的穆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两年后的一九三七年七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了。穆旦作为护校队成员,随母校南迁长沙。一九三八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又由长沙迁往昆明,组成西南联大。穆旦和他的老师同学们徒步穿越了湘、黔、滇三省,全程三千五百华里,历时六十八天。穆旦离开了“渔网似的城市”,走过了“浓密的桐树,马尾松,丰富的丘陵地带”,在太子庙,他看到和闻到了“枯瘦的黄牛翻起泥土和粪香”,他注目“广大的中国人民”,“他们流着汗挣扎,繁殖!”西征的经历使本来就满怀爱国热情的穆旦与土地和人民更加心心相印,他的诗作也呈现出对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命运的深刻关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