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接着写.寓深意.有创新

作者:张小明




  新近读了吴兆民的散文《又见荷塘月色》(2003年5月2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心有感触,不妨将它与朱自清《荷塘月色》作一番比较,以现出同类题材散文创作的新收获。
  
  接着写:题材上与《荷塘月色》保持了连续性和同一性
  
  接着写,是对那些有意义的题材的继续利用和开掘的一种写法。接着写,是《又见荷塘月色》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具体说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接着朱自清写过的荷塘写。从题目看,吴文是有意接着朱自清写过的清华园荷塘来写的。由于是写同一荷塘,这就比一般的同类题材更具一种同一性;因而在文中就表现出更多的同一性事物,如杨柳、月光、灯光及周边景物等等。所不同的是,朱文所写的是七十年前所见的荷塘,而吴文写的是现在所见的荷塘。
  二是始终抓住朱自清和回应《荷塘月色》来写,让人时刻不忘朱自清和他的《荷塘月色》。这是它在内容上的特点,也是它立意的生发点和根本点。
  三是接着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来写。朱文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比较含蓄,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感情;吴文接此写来,但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深深的忧虑的感情。
  四是结构上也有相似之处,都是以游踪为经,以所见为纬。只不过在这经纬交织中体现了各自的内容切换和艺术追求。
  接着写的写法看似容易,要写好其实很难;特别是接着《荷塘月色》这样家喻户晓的名篇来写,又特别是选了这样一个对应性的题目来写,就更增加了它的难度。人们见到这一题目就自然要把它与《荷塘月色》进行比较阅读,这就使它不得不处在某种被动的位置上。这无疑体现了作者勇于向自我挑战,敢于在旧题材中创新的求索精神,这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而人们在通过一番比较鉴赏后发现,它的这种接着写也有诸多创新处,是值得细细品读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接着写不是不要创新,不是不要特点,而是恰恰要写出新体味、新发现和新创造。不如此就没有接着写的必要。
  
  寓深意:主题上与《荷塘月色》相关联,但又有新开掘
  
  从《又见荷塘月色》中我们可以看出,它既包含了对《荷塘月色》主题的独到理解和阐释,又包含了对朱自清人格力量的体味和把握,还体现了对新时代背景下人格状况的认识和思考,从而使作品主题具有了新颖性和深刻性。
  为了确立自己作品的主旨,吴文首先对朱自清的人格本质作了铺垫性揭示:“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人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这无疑是对朱自清人格本质的准确认识和把握。朱自清人格力量就在于他是那个时代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由对朱自清个人品格的追思进入到对现时代人的品格追问,看到了社会发展在人格发展上的不和谐和巨大反差,及由此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这是吴文对固有题材在主题上的新认识和新发现,这无疑是作品的一个亮点。不是吗? ──“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了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矜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这里做到了与接着写的朱自清人格和《荷塘月色》风格的有机统一,做到了与它自身所建构起来的思想系统的有机统一,这就显出了它的新质。在同类题材中写如此主题的,就现在说还是第一个,这不能不说是对题材的新开掘和新贡献。
  吴文从今天的时代现实角度出发,反思现代人的人格缺损,从而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并提出了方法,那就是回过头去重新品读《荷塘月色》,自觉接受朱自清人格和他的《荷塘月色》思想的再教育,用《荷塘月色》的精髓浸润自己,涵养自己,反观自己,使人格高尚成为自觉、意志和风范;只有这样,现时代人才能成为现代社会背景下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才不至于成为牺牲了道德情操的人!这就在固有题材中开掘出了新的主题,这是一种宝贵的艺术发现。对于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从宋代的周敦颐《爱莲说》到现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脉络发展中非常显明地看出来。
  
  有创新:艺术上与《荷塘月色》相辉映,有着可喜的新探索
  
  《又见荷塘月色》与《荷塘月色》相比所体现出的新探索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想象的运用令人耳目一新。由于作者是深秋时节来到清华园荷塘的,自然就见不到满塘的荷叶荷花。这对于要进行审美表现的荷塘来说,自是极其遗憾的事情。作者是如何解决这一遗憾的呢? 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想象使眼前的荷塘开满了荷花荷叶:“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植根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这不能不说是神来之笔,既回应了《荷塘月色》,又弥补了眼下荷塘的不足,平添一种特别神韵。
  二是不为朱文所囿,写出了自己眼中的荷塘。一是既写了朱文中所写过的,而又写出了新变化。如朱文中有“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吴文中则为“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不经意间写出了荷塘的沧桑和变化;二是写出了朱文中所没有的,显示了自己的体味和发现。如写月光照耀荷塘的那一段,与朱文中写月光下的荷塘有异曲同工之妙:“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有不少落叶……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影,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如写了“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显示了荷塘非同寻常的历史,增添了历史感。如写清华学子在荷塘灯光下捧读,显示了清华人的精神与希望等等,使得荷塘显得厚重。
  三是吴文有意避开了朱文中的比喻和通感等主要表现手法,而另施以白描为主的手法,同样使作品显得情景交融,意趣横生,体现了积极的探索精神。
  四是吴文中对比手法运用非常突出,创造了审美想象空间。一是题目暗含着与《荷塘月色》的对比,从而使题目本身具有了一定的张力和魅力;二是过去的荷塘与今天的荷塘对比,写出了荷塘的变迁,也透射出了时代的变迁;三是朱自清高尚节操与时下人格变异、道德沦丧状况对比,揭示了现实问题的严峻性;四是两文的情思对比,虽有相似与同一,但吴文更直接体现了对时代和社会的关切情怀;五是两文艺术功力上的对比,体现了接着写的特殊意义。
  五是在语言上显示出一种新质。这主要是由荷塘本身的特点造成的,一个处在夏日,更多美好气象;一个处在深秋,更多萧瑟气象。景象不同,因而色调不同。其次,两文所写侧重点不同,朱文侧重荷塘景色的描绘,吴文侧重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一个以描写见长,一个以叙述议论见胜。第三,所用艺术表现手法不同,朱文多用比喻和通感,吴文多用白描和想象,语言色彩自然不同。
  《又见荷塘月色》作者是一位在大学里讲授《文学理论》课程的副教授,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从事朱自清研究多年,发表有《朱自清散文的美学特征》《为〈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而辩护》等论文;创作有《春雨魂》《荷塘景色》《心随〈荷塘月色〉而动》等散文数十篇。于此可见他对朱自清有深切的研究和体会,以朱自清写过的题材入文,可见其情有独钟。由于有《荷塘景色》《心随〈荷塘月色〉而动》这类散文的创作,客观上为他创作《又见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础;因此他才写得这样从容, 这样自信,这样有特色。他是知彼而又知己的。这实在是一种爱到极处而后为的产物。一篇散文要写好,是需要厚积薄发的,是需要胆识勇气的,是需要摸索和追求的,特别是同类题材的散文创作。愿我们从这里得到启迪,创作出更多更新更好的散文来,让我们的散文百花园更加璀璨夺目。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张小明,男,安徽黄山学院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