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生命如背影

作者:欧秀蓉 余立新




  朱自清创作了许多传诵一时的散文名篇。写亲情的散文,是朱自清散文中的翘楚。正如当时的作家赵景深说的: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朱自清先生逝世后的第三天,天津一位中学国文老师说,他看见一群小学生,争着抢着看当天的报纸,其中一个惊叹着说:“老师,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这位老师感叹到:“有成千上万的幼稚心灵都将为这个《背影》的作者而暗自哀伤的吧!”短短一篇《背影》,能够在读者中产生如此巨大的感染力,是真情使他的散文取得了如此感人的力量。《背影》有两个主题,一是表现父子情深;二是对生命的礼赞,父亲及背影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义。
  《背影》中的父亲是中国独特文化的父亲。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每每读《诗经》至此,便不禁泣然泪下。读《背影》一文,似乎看见黄昏中一位年老而肥胖的,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老人正向着夕阳蹒跚走去,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最后成为一个圆点。望着走向生命尽头的父亲,俨然只看见他这一生匆匆的背影。只有把父亲的“背影”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才有意义。中国文化重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与人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以家庭得以实现的伦理关系。父亲的一生,“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可以想见其中的辛苦。“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变卖典质还亏空,办丧事还靠借钱,家景惨淡。送走了祖母,父亲还得“到南京谋事”。“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那知老境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此时的父亲,颓唐、伤感、动怒,以至于我认为“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他两年不见儿子,“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父亲要养老送终(对祖母),对“我”这个二十岁儿子出远门的担心,他的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对我及儿子的惦记那种亲情,在中国的家庭中是极常见和典型的。特别是火车站送别时父亲为“我”买橘子而过铁路的“背影”,那身装束,是那样真切、感人,又是那样的熟悉与温馨。父亲的一生正是那一时代许许多多父亲生活的写照,我的家庭遭遇在那一时代也具有典型意义。我第一次流泪是因为“父亲的差使交卸了”,“祖母死了”。第二、三次流泪是因为看见年迈的父亲为我买橘子而去的背影,同时也是为家景渗淡,父子分离而流泪。最后收到父亲的信,读到父亲感伤的话而流泪。《背影》之所以能打动读者,关键写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家庭父亲的一生及父爱,抒写了人人心中具有的美好亲情和那一时期中国家庭普遍伤感的情怀,正因为如此,《背影》才获得了广泛的共鸣,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甚至父亲的那几句话也是那样具有典型的中国特征。“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位大难来临、支撑家庭顶梁柱的父亲;“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一位多么慈爱的父亲呵!(下转101页)
  (上接97页)“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一位多么伤感而又让人心痛的风烛残年的父亲啊!生命如“背影”,父亲如此,我亦如此,中国男人都如此!想到父亲的背影,仿佛看到自己的一生及未来。我不也是少年外出念书,之后便是东奔西走,父亲走过的路我不是正在走吗?朱自清以后所作的散文《儿女》《给亡妇》,流露出对儿女的爱,对父亲当有更多的理解,我也会成为我儿子的“背影” !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生命的传承永无止息!这就是中国的父亲!奔波忙碌、事业家庭、敬养父母、养育儿女,到老来也许还得东奔西走,还在为儿女操心。所谓养儿防老,父亲也好,我也好,都没有做到!清代诗人蒋士铨有诗云:“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假如把《背影》放在西方文化中,根本无法理解,只有把它放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才有意义。
  朱自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知亲情在中国家庭是那样重要。正因为如此才能写出《背影》这样情深意切的名篇。叶圣陶认为,朱自清的散文到了《背影》之后,就“文质并茂”,“全凭真感受真性情取胜”了。《背影》以情感人,以语言的朴素自然之美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亲情的纯美,即使在今天的我们,也会产生共鸣。《背影》,在文学史上将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欧秀蓉,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余立新,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