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悲剧:源于“熏染”和“选择”

作者:焦会生




  摘要:《奔跑的火光》所揭示的英芝的命运悲剧,主要是由外在社会环境和内在家庭环境的“熏染”以及英芝自身的“选择”造成的。社会环境尤其是文化环境的俗化,人文素质的滑坡,物欲的膨胀,是造成英芝悲剧的外部原因之一;家庭环境的恶劣,对教育重要性的无知,做人教育的欠缺,是造成英芝悲剧的又一个外部原因。英芝自身的不思进取,放任自流,贪图安逸,盲目地反叛传统,是她自身悲剧的主要根源。作者通过这个悲剧,呼唤道德理想的回归,呼唤家庭文明的建设,呼唤人的自尊、自强、自爱。
  关键词:方方悲剧熏染选择
  
  以描写城市底层民众生活和知识分子生活见长的著名作家方方,向来重视充分展示生存的困境,展示环境对人性的挤压,表现人性自身的弱点,并通过这些来呼唤美好而理想的生活。而在其近作《奔跑的火光》中,她又运用质朴的语言和冷静的描写,真实地讲述了主人公英芝在世俗文化的影响下,与丈夫、公婆之间的矛盾纠葛,表现了人与环境的对立以及人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命运。按方方自己的话说,就是表现了“农村新女性”英芝“追求美好生活”的艰难历程及其最终惨败的情形
  纵观整个文本,我们不难发现,英芝的悲剧是由英芝自身的“选择”和外部环境的“熏染”两个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正如方方所说:“改变人的因素其实就是两方面。一方面是人自身,人不能离开自身的基因遗传、兴趣、性格以至天性的东西;另一方面是文化环境、生活环境的影响。人摆脱不掉这两种因素对自我存在的困扰。”我们要探讨英芝悲剧的成因,就不能不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
  就外部“熏染”来说,影响英芝命运的又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环境的熏染,一个是家庭环境的挤压。就社会环境来说,商品经济社会中精神文明的衰退和物欲的横流,是促使英芝堕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文化环境有一股“躲避崇高”,趋向“俗化”的特征,人文素质成了严重的问题,正如著名学者王元化所说:“只要看看我们周围,人们日常生活所涉及的一些公众领域,诸如社会服务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公共道德问题,都说明了人的素质问题的严重性,例如敬业精神的缺乏、工作的粗劣、服务质量的低下、法规意识的薄弱,以及不讲公德、不讲卫生、不讲礼貌,争吵、打斗以及欺、瞒、骗、诈、钻空子、耍流氓大行其道等等,人的素质今天确实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方方也曾说:“我觉得中国文化正在倒退,人们的审美品味越来越低,消遣性的通俗文化和一些怪异的美学趣味越来越主宰了大众的阅读取向。”正是在这种文化环境中,英芝走向了堕落。当她面临人生抉择的时候,村里的“能人”三伙找上门来,以钱为诱饵,把英芝引进到格调低俗的三伙吹唱班。在这里,她为能够轻轻松松赚大钱而沾沾自喜。她靠着自己的“骚”和“小妖精”式的表演赢得了人们的喝彩。在这里,她遇上了贵清这个充满痞气、不求进取、只会玩乐的青年,而且与他有了撕扯不清的瓜葛,从而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剧命运。在这里,她遇上了刘家儿子,在他的重金诱惑下,她公然在大庭广众中跳起了脱衣舞。在这里,她遇上了文堂等色迷迷的男人,在他们的挑逗下,她放弃了对道德的恪守,与他们厮混,让他们“吃豆腐”,并决定“只要给钱,就干”。最终,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公婆眼皮底下,在自家还未建成的楼房中,公然与文堂苟合。正是这种行为,导致了丈夫贵清对她的追打,导致了贵清对她娘家的骚扰,也导致了她烧死贵清的行为。从而造成了毁灭性的悲剧。可见,世俗文化环境是造成英芝悲剧的原因之一。正如贺绍俊所说:“世俗引领女性沉沦。”
  就家庭环境来说,娘家父母没有很好地对她进行教育,对她不上大学而去三伙班唱歌不是持批评的态度,而是积极支持,并且为英芝不时能给家里交几个钱而大为高兴。英芝妈常常堆起满脸的笑说:“我家英芝就是精,得亏没有去上大学,要不就跟村头春慧一样,成了个赔钱货。”这是多么愚昧的思想!又是多么不负责任的态度!她的两个哥哥要么在外边鬼混落得一身花柳病,要么整天泡在麻将桌上,也都没有给她什么好的影响。就婆家来说,公婆对她一开始就有成见,认为她“贱卖自身”,“肯定不是什么好货色”。因此,公婆时时刻刻对她严加管束,而没有给她任何关爱。比如逼迫她下果园干活,回晚了不给饭吃,教训她体贴丈夫,希望她孝敬公婆。只要发现她做得不好,就严厉斥责并给她脸色看,甚至唆使贵清对她进行毒打。以致最后看到她公然与文堂在自家苟合后,更是恼羞成怒,大动干戈,全家上阵追打她。完全采用的是高压政策,甚至是歧视和虐待。而她自己的丈夫贵清呢?他只顾自己玩乐,什么正事也不干,整天就是打牌赌博,或者泡歌舞厅。他一方面需要英芝满足自己的肉欲和物欲,因而“蛮喜欢”她;但另一方面他又很少真正关心她、疼爱她。他最不能容忍的是英芝在性生活上的随便。他多次警告英芝:“我别的什么事都可以马虎,可我老婆的裤带子我不能马虎,我就得管得紧紧的。”所以当听说她“跳脱衣舞”和与文堂苟合的消息后,就大发雷霆,发誓要“打死她”。这样的家庭环境,这样的家庭关系,使她没有感到丝毫的温暖和爱意,所以她在外面与人鬼混也就心安理得了。可见,不良的家庭生活也是造成英芝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家庭环境,都还只是形成英芝悲剧的外因,对英芝只起了一个“熏染”的作用。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熏染”只有通过人自身的吸收和融化才能变成动力。也就是说,形成英芝悲剧更重要的原因,是英芝自身的“选择”。
  米拉多拉在《人类尊严论》中说:“上帝给予人类的恩赐就是选择的自由与独立的意志。如果他想成为一种蔬菜,那他就如同草木;如果他决定沉湎于声色,那他就如同衣冠禽兽;如果他选择了理性,那就如同圣人一般;如果他选择了智慧,那他就如同天使;如果他出污泥而不染,那他就可以明心见性并超凡入圣。下至禽兽,上至圣人,无所不能。”那么,英芝选择了什么呢?
  从文本中我们看到,英芝在不同的角色位置上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作为女青年,她没有选择积极进取,上过高中的她并没有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而且还庆幸自己没有像已经上了大学的同学那样是“赔钱货”,认为“费那么大劲头去读书又是何必”,所以她选择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方式,只妄想着轻轻松松赚大钱。因此她加入了专门替人打发红白喜事且格调低俗的三伙吹唱班。这种对知识的否定与蔑视,表现了她的愚昧和无知。可以说,这个选择决定了她一生的命运,注定了她的悲剧结局。作为儿媳,她没有选择勤谨孝顺,尊敬公婆,而是相反,她选择了敌对。她总是把公婆当作“仇人”,处处与他们作对,“反正不想让他们开心”。她积极努力要建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目的仍然是想“气死”他们。表现了极大的叛逆性。作为母亲,她没有选择关心疼爱儿子,而是认为:“儿子未必比钱更重要。有钱没儿子你照样活得好好的,生老病死,钱都能帮上你;可是没钱有儿子,却是没有活头。”因此,她并不在乎儿子,也从不替儿子考虑。表现出了典型的利己主义思想。作为人妻,她没有选择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性道德观念,而是率性随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她不仅不关爱丈夫,而且还背着丈夫在外边干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总之,她没有选择积极健康的人生,而是选择了堕落、叛逆、享乐的人生。正如方方所说:她是“不安分的”,是“不爱劳动的”,是“风骚”的,是“野心勃勃”的。她有着“血性”“放任”“活跃”“多欲”等特征。可见,没有现代知识的支撑,英芝的行为常常缺乏理性支配,往往只听凭本能驱使,陷入盲动之中。三伙班里的飞眉流眼及其赢得的“喝彩声”,使英芝获得了巨大的快乐。从而把人生的价值确立在男性欲望目光下的女性躯体之上,把青春、色相、风骚当作了资本与才能。她的这个选择,与社会的性文明相冲突。所谓性文明,就是人们在性的观念和性的行为方面都能共同遵守的社会所公认的行为规范。那就是性爱的专一性。这一点也正是她与丈夫及公婆矛盾的焦点。也是导致她毁灭的根本原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