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兴趣”说诗歌美学的理论层次及审美特征分析

作者:柳倩月




  严羽又以“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之语形容由“兴趣”所引发的诗境的清虚空灵的审美特征。“透彻玲珑”,就是一种清虚空灵的诗境,所谓“不可凑泊”,是以水无心印于月,月无心印于水,却又两两自然相印的状态作比喻,言其不可造作、拼凑而成,而应是自然天成。“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之喻出于佛教内典,钱锺书先生《谈艺录•补遗》把佛教“镜花水月”之意在用法上分为“贱之”与“尊之”两类,用于“贱之”的,是佛教为了阐发“性空”的理论所作的比喻,《净饭王涅槃经》云:“世法无常,如幻如化,如热时炎,如水中月”,又《说无垢称经•声闻品》第三曰:“一切法性皆虚妄见,如梦如焰。所起影象,如水中月,如镜中象”等等,意为一切“法”(事物),都如幻影火光和水中的月影,并没有实体。只是虚幻的景象。用于“尊之”的,如《文殊师利问菩提经》曰:“发菩提心者,如镜中象,如热时焰,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序品》第一曰:“智慧如空无有边,应物现形如水月”,以镜象水月来比喻智慧心、菩提心的不粘不滞。钱锺书先生认为沧浪之说取后面一种意义(11) 。其实严沧浪取于禅学这一比喻的,无所谓贬或尊,而是兼取“法性虚幻”与“应物现形”来说诗。用“法性虚幻”来比喻诗境不必解,如水月镜花,不要拘泥于它的形迹,取“应物现形如水月”来比喻诗境的不粘不滞,所谓空中音、相中色、水中月、镜中象,皆是于相离相,自然生成。总体上,它们都在表征着诗境的“清虚空灵”。严羽认为孟浩然的诗歌独出于韩愈之上,亦是看到孟浩然诗的这一艺术特征的,闻一多先生也曾说:“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12)
  因诗意的自然浑成,诗境的清虚空灵,所引发的主体的审美感受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揭示了诗歌的又一个重要艺术特征,“含蓄蕴藉”。严羽主张诗要吟咏情性,但又不主张诗情的直露,而要求它应融合在审美意象中,才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蕴藉的诗歌韵味。故严羽《诗法》称:“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音韵忌散缓,亦忌迫促。”(13)严羽之所以对盛唐以后的诗人更欣赏韦、柳之诗,是因为他们的诗歌具有“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的特点,对于刘长卿、顾况、李益、权德舆、刘禹锡、李贺等人的诗作也偶有称道,也是因为他们的诗作多多少少能承袭盛唐遗风。严羽对元和诗坛的韩、孟与元、白两派不满意,是因为这两派的诗歌皆于抒发情性上过于直露痛快,使得其诗歌失去了含蓄蕴藉之美。严羽又在《诗辨》篇中归纳诗歌风格为“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九品(14),其中绝大多数都与“含蓄蕴藉”更相近,即便是“雄”,因受“浑”的制约,也不是纯粹的一任雄壮,即便是“壮”,因有“悲”的限制,也并不是彻底的发露,所以,严羽正是以“含蓄蕴藉”作为诗歌艺术特征之一的。
  
  作者简介:柳倩月(1970- ),女,湖北恩施人,文艺学硕士,湖北民族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古典文艺理论研究。
  
  ①④⑤⑥⑦⑧⑨⑩(13)(14)郭绍虞. 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本文所引《沧浪诗话》原文皆出于此版本)
  ②汤高才.严羽兴趣说与唐诗艺术[J]. 社会科学.1985,11.
  ③陈晓明. “兴趣”的结构分析[J]. 文艺理论研究.1988,5.
  (11)钱锺书. 谈艺录(补订本)[M]. 北京:中华书局. 1984.
  (12)闻一多. 唐诗杂论[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