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兴趣”说诗歌美学的理论层次及审美特征分析
作者:柳倩月
因诗意的自然浑成,诗境的清虚空灵,所引发的主体的审美感受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揭示了诗歌的又一个重要艺术特征,“含蓄蕴藉”。严羽主张诗要吟咏情性,但又不主张诗情的直露,而要求它应融合在审美意象中,才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蕴藉的诗歌韵味。故严羽《诗法》称:“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音韵忌散缓,亦忌迫促。”(13)严羽之所以对盛唐以后的诗人更欣赏韦、柳之诗,是因为他们的诗歌具有“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的特点,对于刘长卿、顾况、李益、权德舆、刘禹锡、李贺等人的诗作也偶有称道,也是因为他们的诗作多多少少能承袭盛唐遗风。严羽对元和诗坛的韩、孟与元、白两派不满意,是因为这两派的诗歌皆于抒发情性上过于直露痛快,使得其诗歌失去了含蓄蕴藉之美。严羽又在《诗辨》篇中归纳诗歌风格为“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九品(14),其中绝大多数都与“含蓄蕴藉”更相近,即便是“雄”,因受“浑”的制约,也不是纯粹的一任雄壮,即便是“壮”,因有“悲”的限制,也并不是彻底的发露,所以,严羽正是以“含蓄蕴藉”作为诗歌艺术特征之一的。
作者简介:柳倩月(1970- ),女,湖北恩施人,文艺学硕士,湖北民族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古典文艺理论研究。
①④⑤⑥⑦⑧⑨⑩(13)(14)郭绍虞. 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本文所引《沧浪诗话》原文皆出于此版本)
②汤高才.严羽兴趣说与唐诗艺术[J]. 社会科学.1985,11.
③陈晓明. “兴趣”的结构分析[J]. 文艺理论研究.1988,5.
(11)钱锺书. 谈艺录(补订本)[M]. 北京:中华书局. 1984.
(12)闻一多. 唐诗杂论[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