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试谈张炎对本色词的雅化

作者:邓乔彬 张秋娟




  张炎以“骚雅”对本色词进行了雅化,这无疑也在他的艳情词中得到了阐发,如他的《国香》:
  
  莺柳烟堤。记未吟青子,曾比红儿。娴娇弄春微透,鬟翠双垂。不道留仙不住,便无梦、吹到南枝。相看两流落,掩面凝羞,怕说当时。凄凉歌楚调,袅余音不放,一朵云飞。丁香枝上,几度款语深期。拜了花梢淡月,最难忘、弄影牵衣。无端动人处,过了黄昏,犹道休归。
  
  词的上阕先写杭妓沈梅娇的美貌聪慧,接下来“不道留仙不住”两句,写时代更迭,彼此流转人间。如今在异乡遇见,见面会说些什么?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吧?然而沈梅娇流落到大都,极可能是被掠而来的,中间的屈辱令她不堪回首,以至于她“掩面凝羞,怕说当时”。但作者又何尝不是呢?《忆旧游》序云:“余离群索居。赵元父一别四载,癸巳春于古杭见之,形容憔悴,故态顿消。以余之况味,又有甚于元父者。”可见词人也“怕说当时”,他怕的是今昔对比境遇变迁的不堪回首,怕的是直面家破国亡的惨痛人生,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便油然而生。下阕回忆二人在杭州浓情蜜意的恋情生活。“过了黄昏,犹道休归”,正如周邦彦《少年游》的结句“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是那样的情意绵绵。然而,当初愈是“款语深期”、“弄影牵衣”,如今就愈是“掩面凝羞”、相对痛涕了。
  在这首词前,还有一段小序:“沈梅娇,杭妓也,忽于燕蓟见之,把酒相劳苦,犹能歌周清真《意难忘》《台城路》二阕,因属余记其事。词成,以素罗帕书之。”曾是杭州城歌妓的沈梅娇和作者“忽于燕蓟见之”,一个“忽”字表明了作者的猝不及防。《高阳台•西湖春感》中他曾说“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飞花、啼鹃都能让身心俱遭打击的词人勾起对往昔的回忆而徒添凄悲,那么在异国的首都,见到当时的恋人,听到往日在“舞扇招香,歌桡唤玉”的热闹场景下的旧曲,词人的痛楚之深就自不言而喻了。明白了写作的缘由,我们便能体会出,词中对当初恋情的追忆和如今相逢的感慨,实际上寄托了很深的家国之思。这首词可能不像张炎其他的一些词如《忆旧游》(问蓬莱何处)、《思佳客•题周草窗〈武林旧事〉》等托与比兴,但全词不仅达到了“屏去浮艳,乐而不淫”的效果,而且在立意上也高于一般的艳情作品。全词只有一句“不道留仙不住,便无梦、吹到南枝”可约略透露出一些时代背景,“掩面凝羞,怕说当时”则将悲怨的感情克制得非常含蓄内敛,有言外之意。与《国香》相似,还有《长亭怨•旧居有感》:
  
  望花外、小桥流水,门巷??,玉箫声绝。鹤去台空,佩环何处、弄明月。十年前事,愁千折、心情顿别。露粉风香,谁为主、都成消歇。凄咽。晓窗分袂处,同把带鸳亲结。江空岁晚,便忘了、尊前曾说。恨西风、不庇寒蝉,便扫尽、一林残叶。谢杨柳多情,还有绿荫时节。
  
  元军入杭后,张炎祖父张濡被杀,家财被元军籍没入官府,张炎一下子从温柔乡掉入痛苦的深渊,境况十分凄惨,他的家人也极可能在这慌乱的情况下流离失所。“玉箫声绝”指的是韦皋侍妾玉萧殒亡之事,“鹤去台空”指学道成仙的人化鹤而去,这里指代去世,“佩环何处、弄明月”翻用了“环佩空归月夜魂”(杜甫《咏怀古迹》),昭君冢留塞外,魂魄尚能在月夜里飞回故国,而词人怀念的家人,却连魂魄也难以转回。从这几句来看,这应该是一首悼念妓妾的艳情词。词的下阕写抄家前分手时的悲凄缠绵及悲痛,上文提到张炎推崇的陆、辛的两首词“景中带情,而存骚雅”,这首词也同样具备这样的特点。“恨西风”三句中,“西风”似乎指的是元朝统治者,“寒蝉”似乎比喻作者自己,而“一林残叶”兼比在国破情势下受摧残的亲人。末句“谢杨柳多情,还有绿荫时节”是作者佯装的安慰,国破家亡人亦逝,哪里还有什么“绿荫时节”!聊以自慰的话更显出了词人的痛苦绝望。《云韶集》说此词“通篇无一字不呜咽,如断雁惊风,哀猿听月”。吴梅《词学通论》称赞张炎说:“玉田词皆雅正,故集中无俚鄙语,且别具忠爱之致。”作者不仅抒发了个人的哀痛,更主要的是用曲折笔法表达了故国之思、黍离之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张炎“当宋邦沦覆,年已三十有三,犹及见临安全盛之日,故所作往往苍凉激楚,即景抒情,备写其身世盛衰之感,非徒以剪红刻翠为工。”(12)张炎曾称赞“秦少游、高竹屋、姜白石、史邦卿、吴梦窗,此数家……俱能特立清新之意,删削靡曼之词”(13),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用它来赞扬张炎自己,他在艳情词中托寓了深沉的家国苍凉之感,以创作实践了“骚雅”的主张,使艳情词别具“清新之意”。《山中白云词》中艳情词所占比例不足十分之一,但名篇佳作不少,原因也正在于此。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邓乔彬(1943- ),广东珠海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及文艺学研究;张秋娟(1976- ),女,陕西西安人,暨南大学文学院2004级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词学。
  
  ①缪钺.论词.诗词散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6.
  ②沈义父.乐府指迷[M].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一册[Z].北京:中华书局,1981:283.
  ③王炎.双溪诗余自序[M] .张惠民.宋代词学资料汇编[Z].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225.
  ④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305.
  ⑤参见方智范,邓乔彬,周胜伟,高建中.中国词学批评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97-98.
  ⑥李之仪.跋吴思道小词[M].张惠民.宋代词学资料汇编[Z].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200.
  ⑦夏承焘,蔡嵩云.词源注•乐府指迷笺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9.
  ⑧詹安泰.宋词散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76.
  ⑨谭评词辨.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44.
  ⑩黄氏.蓼园词评[M].唐圭璋.词话丛编:第四册[Z].北京:中华书局,1981:3060.
  (11)张惠言论词[M].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二册[Z].北京:中华书局,1981:1615.
  (12)吴则虞校辑.山中白云词[M].北京:中华书局,1983.10:183.
  (13)张炎.词源卷下[M] .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一册[Z] .北京:中华书局,1981:25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