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一部颇具争议的小说
作者:朱必前
关键词:海明威《过河入林》坎特韦尔上校雷娜塔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曾写过《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优秀作品。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而且他本人也极具个性,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他由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闻名于世。但一九五〇年他的小说《过河入林》却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有人说这部小说实际是《永别了,武器》的翻版,认为主人公的形象和精神状态令人厌倦,小说的创作模式也没任何创新。当时美国著名评论家马克斯韦尔•盖斯马尔在《星期六文学评论》上发表文章写道:“这是一部不幸的小说,不论哪一个尊重海明威的才华和成就的人来评论它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这不但是海明威最糟的一部小说,也是集他所有以前著作中坏的一面之大成,从而对未来投下了阴影。这部小说的意识形态背景是‘真实风流韵事’‘超人’和‘最后边界’的混合物。”尽管有很多批评之词,笔者通过仔细研读这部小说,却得出不同的结论。海明威在《过河入林》中通过描写历经战争磨难的坎特韦尔上校对于参加两次世界大战的沉痛回忆和反思及上校内心对美好爱情与自由生活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强烈憎恨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真切关注以及对人身价值与死亡的思考。我们今天来解读这部小说,不仅能更好地了解战争,了解海明威,而且具有深切的现实意义。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渴望和平,厌恶战争,都希望做一个地球村里的平等公民。
一、宝石项链式的结构
《过河入林》的主要内容有两条主线:一是历经战争磨难的坎特韦尔上校对于参加两次世界大战的沉痛回忆和反思,二是上校在威尼斯与心爱的少女和好友会面及打猎的情景。从结构上看,全书共分四十五章,各章自成一体,就像一棵棵大小不一的宝石有机地连缀在一起,而且首尾呼应,如同一条完美的打扣饰链。各章的篇幅长短不一,张弛有序,处处流露出海明威的写作情绪,写出主人公坎特韦尔上校的往事。开头写船夫与狩猎者在湖上破冰打猎,接着就讲战争,而回忆战争的时候,海明威通过主人公之口道出坎特韦尔上校对战争的厌恶。后半部分主要写了坎特韦尔上校与雷娜塔小姐的浪漫爱情。在最后一章海明威引用了美国南北内战时期南军著名将领托马斯•乔纳森•杰克逊的“让我们袮水过河,到树阴下休息”作为点题,描写主人公坎特韦尔上校勇敢面对死亡,反映出战争烙下的伤痛使坎特韦尔上校对人类的生存状态感到悲观。主人公在日益严重的心脏病时时向他发出死亡的威胁,确信死亡召唤他的最后一刻,他“很顺当地坐到了后座上,并且关好了车门,他关得很仔细很稳妥”。这种在精神上战胜死亡的从容举止也反映了海明威毕生崇高的做人原则。难怪为该书打字的女打字员读到此处时和在场的几位客人及海明威的妻子都感动得流下了热泪。整部小说以血腥厮杀的战争场面和上校内心对美好爱情与自由生活的向往互为映衬,情景交融,引人入胜。
二、独具魅力的比喻
海明威写作的作风一贯是简洁明快。贝茨曾说:“海明威所孜孜以求的,是眼睛和对象之间、对象和读者之间直接相通,产生光鲜如画的感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斩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他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他删去了解释、探讨、甚至于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清除了古老神圣、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直到最后,通过疏疏落落、经受了锤炼的文字,眼前才豁然开朗,能有所见。”海明威尽管少用比喻,但每用之处,却是新颖独到。对于酒,他说“酒味醇厚芳香,像雷娜塔一样”。对于笑,他写道:“这是五十年来他惯有的微笑,从一开始会笑的时候就这么笑,这种笑容就跟祖父的珀迪牌猎枪一样完好如故。”在第十二章里也有一段关于笑的精彩描述:“这不是自信者毫无拘束的微笑,也不是心怀恶意者那种不易消失的奸笑,它和妓女或政客那种故作姿态、有所企图的假笑毫不相干。这是一种奇特而少见的笑,它比一口井还深,来自与最深的矿层一样深的幽深处,它就在那里。”对于隐私,他说“在军队里,隐私少得跟在一个营业性的公厕一样”。说到时间,他写道:“每天涨潮的时间随着月亮的变化而变化,可是哈里酒吧的时间却像格林尼治子午线,像巴黎的标准米,或者像法国军官对自己的崇高评价一样从不改变。”海明威不仅善于运用比喻,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他在《过河入林》里多次提到“那支残废的手”,以此象征战争给主人公留下的创伤。而雷娜塔这个名字本身在意大利文中的原意就是“再生”,在坎特韦尔上校的心目中,她是青春、爱情、真诚和理想的化身。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三、作为硬汉的反战思想
海明威在这部小说中通过描写士兵的行为表现了他强烈的反战情绪。在第七章他讲到“他俩十分友爱,彼此敬重,他们都记得那些可怜的士兵是多么不愿死”。他们还记得,“一个士兵把一个沙袋绑在另一个人的绑腿上,这样可以不留下火药烧糊的痕迹,然后退到合适的距离,在确信不会伤到骨头而只会伤其小腿时开了枪,接着又朝战壕前的矮墙上方连开两枪,好为他们的自残进行辩解。”在另一处他写道:“有的士兵分食火柴盒里沾满淋病浓液的东西,期望感染病菌后可以逃避下一场血淋淋的正面战斗。有的士兵把硬币埋在腋窝下以求逼出黄痘来。也有往自己的膝盖骨下注射石蜡油来逃避打仗的。”海明威通过上校之口进一步反映了他本人的厌战思想。他想:“为什么我总是这么卑劣,为什么我不能洗手不干这种拿枪杀人的行为,做一个我想做的善良的好人?”他认为只有那些在战争中熬过很长时间并且注定遭到伤害的人,才会唤起你内心真正的温情和关爱。海明威对战争的看法是多么的体会至深啊!海明威与他同时代的其他一般反战作家不同,他没有把希望寄托在战后的和平生活。他认为战争不仅毁灭了人的幸福,也使人感到世界上没有幸福可言。海明威一贯以歌颂硬汉精神著称,在《过河入林》的第六章中海明威给硬汉下了一个定义:“要想让这座城市爱戴你,你就得是个硬汉。那么怎样才是硬汉呢?他问自己。你使用这个词时含义不明确,应该有个准确的定义。我想,这种人敢于在命运的舞台上赌一把,而且全力以赴,还能该罢手时就罢手……”
四、丰富多彩的背景
在《过河入林》中海明威确定的主题虽是战争与爱情,但其背景却丰富多彩,而且情景紧密结合。加上简洁而含蓄的对话,情真意切的内心独白,处处打动读者的心扉。在艺术方面,他讲到很多画家。如:意大利画家乔托、曼特尼亚、彼埃罗•德拉•弗朗西斯卡、米开朗琪罗、勃鲁盖尔及提香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还有法国画家德加及西班牙画家戈雅等。在军事方面,他提到了“二战”中的许多著名将领。尽管海明威在该书的前面有一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说明:鉴于如今人们倾向于将小说中的人物与生活的真人对号入座,因而有必要作如下说明:本书中没有真实的人物,书中的人物及其姓名都是虚构的,部队的名称和番号也是虚构的。小说里不存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部队。但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海明威怕由于过于大胆地写出历史人物引来是非所表现的一种机智。书中提到了法国将军夏尔•芒让,法国陆军部长马其诺,法国元帅福煦,法国二战中陆军总司令甘末林,还有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及美国陆军上将乔治•巴顿等著名将领。甚至还提到了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苏秦。而且对他们的军事才能作了褒贬不一的评论。在地理方面,他写到了很多意大利城市。如:威尼斯、波洛尼亚、维琴察、贝加莫、维罗纳和维尼托等。通过对这些城市风土人情的介绍,使人感受到欧洲的异国情调,令人大有希望到此一游的感想。由于海明威曾在“二战”中作欧洲的战地记者,所以他见多识广,能写出如此丰富的背景对他来说就毫不奇怪了。海明威曾因写《死在午后》使得西班牙的斗牛运动在全世界声名大振,也使得西班牙的旅游空前火爆。为此,西班牙人至今仍在感激海明威。可见海明威作品的影响力是多么大。而《过河入林》对于意大利人,用当今的经济观点来看,也起到了旅游广告的宣传作用。我想意大利人也该感激海明威了。
尽管《过河入林》在海明威的小说中算不上经典,但它深刻的主题及对于战争给人们流下创伤的叙述给读者以震撼;它丰富的背景给读者以知识;它独特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一些评论家对于这部小说的过低评论难免有失偏颇。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笔者斗胆说,这部小说独具魅力,有着极强的可读性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作者简介:朱必前,湖北荆门人,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海明威作品及英语教学法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蕾译.过河入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11.
[2]蒋卫杰 、熊国胜.打不垮的硬汉——海明威评传[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
[3]钱青.美国文学名著精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5.
[4]桂扬清 、吴翔林.美国文学选读[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8.
[5]Ernest Hemingway. 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M].New York:Simon & Schuster Inc.,1998.
[6]潘绍中.美国文化与文学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1.
[7]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4.
[8]王长荣.现代美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
[9]谢伟民、晏小萍.美国文学简史[M].海口:海口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