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勇于承受生活的英雄

作者:吴 东




  摘要:萧红的《后花园》中主人公冯二成子的人性表面上好像处在不断的轮回之中:“由人到驴,由驴到人,再由人到驴”。冯二成子从人性偶然复苏到全面觉醒到奋起抗争,貌似以失败而告终,有人指责为悲观主义。其实,冯二成子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和磨难,不管生活对他有无意义。他都能坚强地活着,他是勇于承受生活的英雄。他的人生经历启迪人们,主动抗争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生命不息,要抗争不止。他的新主人年轻有朝气,这预示着冯二成子的未来也将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是严峻的乐观主义。
  关键词:冯二成子 人性 严峻乐观主义 命运抗争
  
  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后花园大都是佳人青春萌动、情感生发之地,浪漫色彩十分鲜明。萧红笔下的《后花园》写的却是一个普通磨倌冯二成子的普通故事,揭示了主人公磨倌冯二成子的人性如同拉磨一样,在不断的轮回:“由人到驴,由驴到人,再由人到驴”,这部作品蕴含着对人性严肃而深刻的反思。丰富的人性蕴涵使得这部作品能够超越时代,具有不朽的历史意义。
  
  一
  
  磨倌冯二成子如同拉磨的小驴。小驴一上了磨道,就戴上眼罩,套上嘴笼头,一声不响地围着一盘青白的圆石瞎转,只晓得拉磨。磨倌冯二成子也只知道他是磨倌,磨倌就是拉磨,拉磨之外的事情都与他毫无关系。“阴天雨天,他不晓得;春夏秋冬,在他都是一样。和他同院的住些什么人,他不去留心;他的邻居和他住得很久了,他没有记得;住的是什么人,他也没有记得。他什么都忘了,他什么都记不得,因为他觉得没有一件事情是新鲜的。人间在他是全然呆板的了。”他没有时间,没有记忆,没有生命意识。历史似乎是永久凝滞的,一切都在永恒地轮回与循环,而人就在这轮回中旋生旋灭,自生自死。人的动物性生存状态隐藏在这片忙忙碌碌的土地上,人正像那动物世界中最驯服、最缺乏野性与冲动的家畜一样在历史中机械地轮回。磨倌冯二成子和拉磨的驴一样,冯二成子就是“驴”。
  冯二成子天生并不是“驴”,小时候他有过美好自由的生活。幼小的时候,他“在沙滩上煎着小鱼,在河里脱光了衣裳洗澡;冬天堆了雪人,用绿豆给雪人做了眼睛,用红豆做了嘴唇:下雨的天气,妈妈打来了,就往水洼中跑……妈妈因此而打不着他。”他有过正常人的美好的童年时代,幼小时的他是一个人性完善自由的人。他刚来的那年,母亲来看过他一次,在临走的时候流着眼泪交待他要好好给东家做事。“他仍很小似的,听了那话就哭了”。这时的他还会哭,还有人的情感,他还是“人”,不是“驴”。
  是什么使得冯二成子从“人”变成“驴”?表面看,他做的是磨倌,磨倌就是拉磨。在简单、寂寞、呆板的磨房中机械重复、千篇一律的与驴一起拉磨的生活使他慢慢与驴同化。更深层的原因是,他很贫困,给人家做雇工。雇工是受剥削受压迫的,没有自由,使他的人性深受压抑,长期压抑导致麻木。“每天是如此:东方快启明的时候,朝露就先下来了,伴随着朝露而来的,是一种阴森森的冷气,这冷气冒着白烟似的沉重重的压到地面上来了。” “他知道天快亮了,露水已经下来了。这时候,正是人们睡得正熟的时候,而冯二成子就像更焕发了起来。”正如弗莱所说:“白天正体现了人的文化的一面,夜晚却体现了人的自然的一面。”白天即将到来之时,阴森森的冷气沉重重地压到地面上来,象征着现实中人世间的文化(社会理性、道德伦理等)对人性的沉重压制,这种压制“每天是如此”。在这白天还未到来人们睡得正熟之时,冯二成子既没有受到人世间沉重的文化压制,也没有受到其他任何人的压迫,他的人性处于一天中最自由的状态,所以他好像更焕发了起来。他的一生和拉磨的驴一样由许许多多完全相同的一天组成,一生甚至可以简化为一天。即将来临的黎明如同他刚出生时还没有受人的文化压制的儿童阶段,这是他的人性最自由的时期。他“好像更焕发起来”,这仅仅是“好像”,并不是真正焕发。这并不是他自觉的意识,而是他的潜意识,而且这时间十分短暂。这潜意识中短暂的自由状态不足以使他的人性觉醒,不足以使他由“驴”变为“人”。但突然间“爆豆似的”响了起来,连磨房也唱了起来,远近人家都惊动起来,好像“他是招了鬼了”,这都在暗示:将要发生某些变动了。
  
  二
  
  一天晚上下大雨了。冯二成子偶然听到了赵老太太女儿的笑声,他第一次感到隔壁住着人。他恢复了对“人”的笑声的感觉,他的人性开始复苏了,表面看这是偶然的,无意识的,其实这是必然的,在他的潜意识中很早就有的。
  第二天他俩在井边相遇,看见了她那“向日葵花似的大眼睛”,冯二成子“一想起来就无缘无故地心跳”,他第一次感觉到了“女人”的存在。由头天晚上对抽象的“人”的感觉到第二天对“女人”的感觉,冯二成子的感觉发展了。
  “从那之后,他也并不常见赵姑娘,但他觉得好像天天见面的一样。尤其是到了深夜,他常常听到隔壁的笑声。” “他自己也奇怪起来。那边虽是笑声停止了,但是又有别的声音了:刷锅、劈柴发火的声音,件件样样都听得清清晰晰。而后,吃早饭的声音他都感觉到了。”冯二成子的听觉全面恢复,他回到了正常生活,对日常的生活有了感觉。
  “这一天,他实在睡不着,他躺在那里心中悲哀,他把这两年来的生活都回想了一遍……”这意味着冯二成子又恢复了人的记忆,他回到了“历史”中,回到了“时间”中。邻家的灯光和赵姑娘的笑声,照亮了他昏暗的心井,唤醒了他沉睡的灵魂。感觉的触动到情绪体悟使他辗转不寐,心中悲哀,他的人性开始较为全面的觉醒。
  这一天八月十五,他喝足了酒,迷迷昏昏地吃完了邻居女儿送来的月饼,看到了邻家的女儿的身影,“她的嘴是红的,她的眼睛是黑的,她的周身发着光辉,带着吸力”,冯二成子第一次发现了女性的美,他有了情欲,陷入了相思之中,他的爱情开始苏醒。“但冯二成子看着什么都是空虚的。寂寞的秋空的游丝,飞了他满脸,挂住了他的鼻子,绕住了他的头发。他用手把游丝揉擦断了,他还是往前看去。他的眼睛充满了亮晶晶的眼泪,他的心中起了一阵莫名其妙的悲哀。他羡慕在他左右跳着的活泼的麻雀,他妒恨房脊上咕咕叫的悠闲的鸽子。他的感情软弱得像要瘫了的蜡烛似的。”冯二成子感觉到空虚、寂寞、悲哀,甚至还能羡慕麻雀,妒恨鸽子。他的情感被全面激活。
  “世界上竟有这样谦卑的人,他爱了她,他又怕自己身份太低,怕毁坏了她。他偷着对她寄托一种心思,好像他在信仰一种宗教一样。” 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现实生活中门当户对的文化思想使他不敢大胆表白,只能把自己的心思偷偷寄托在邻家女儿的身上。他不但有情感,而且能够寄托情感,甚至能够意识到自己身份太低怕毁了对方而不敢表白自己的情感,如同获得了“宗教一样”的“信仰”,他不仅深层情感被唤醒,而且还有了自己的思想。冯二成子基本复原成了“人”。
  这个异乡人在经历了美丽的空虚后,便有意识地用行动来改变自己的现状。常常主动和赵老太太攀谈,并引为近亲,早晚相见时,总是彼此笑笑。他主动争取到了喜悦的生活,可是喜悦是短暂的。不久老太太要搬家了,冯二成子主动帮着去收拾东西,主动送了一程又一程,在回家路上,他脚步沉重和心灵空虚,“他感到比送他亲娘还更难过。他想:人活着为什么要分别?既然永远分别,当初又何必认识!人与人之间又是谁给制造了这个机会?既然造了机会,又是谁把机会给取消了?” 在回来的路上,冯二成子看到许多劳动着的人们:都是在活着的,有赶车的、拉马的、割高粱的、推手推车的、挑担的、卖豆腐脑的,他们都忙忙碌碌。“冯二成子这一路上所看到的几乎完全是这一类人”。冯二成子看他们,“他不能明白,这都是在做什么;他不明白,这都是为着什么”,“他用各种眼光批评了他们”。一而再的情感挫折终于激发了他人性的进一步觉醒,从心底迸发出对人的命运的质疑与反思。他用各种眼光批评了周围的人,这是对人性的主动反思,是人性的深层次的觉醒。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