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情怀·境界·诗品

作者:单南平




  陶渊明和李白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诗人。陶渊明的诗融情、景、事、理于一体,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在魏晋诗歌领域形成了无与伦比的高峰。李白是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汪洋恣肆、挥洒自如,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巨大影响。《归去来兮辞》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两首诗分别是陶渊明和李白的代表作,这两首诗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迥然有异的地方。对这两首诗进行研究分析,不但可以加深对陶渊明和李白诗歌艺术的理解,而且还可以进一步认识他们真实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志趣。
  
  一、陶渊明和《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少年时代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年轻时也曾有从政报国的远大理想。陶渊明二十九岁曾任江州祭酒,但他与统治阶级格格不入,不久即辞职。后来在江州召为主簿,他未就任。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安帝元兴元年(402),桓玄以讨尚书令司马元显为名,举兵东下攻入京师。元兴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国号曰楚。元兴三年(404)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任镇军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四十一岁时,因“耕织不足以自给”而求为彭泽县令。但这种官场生活,与陶渊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完全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辞官是他必然的选择。果然,在官八十余日后,他因不肯束带去接见郡督邮,“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辞归。于是坚决地辞官隐居了。从此,陶渊明就真正走上了“躬耕”的道路,至死不再从政。
  《归去来兮辞》是他写下的与官场诀别的宣言书。文中所写归途的情景,抵家后与家人团聚的情景,来年春天耕种的情景,都反映出诗人对自由的向往。所以,在《归去来兮辞》的开首,作者即说: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这绝非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痛苦的思考而作出的抉择,然后是那样的坚定,以致于一生都不曾反悔过。紧接着,写他迷途知返的喜悦、归心似箭的心情和相见亲人的激动似乎就在眼前:
  
  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在语言由六字句向四字句变奏中,节奏加快,心情由赶路时的急盼难耐到见面时的欣喜狂放,都在文字里“表露”了出来。其喜自不待言。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在这里,陶渊明由一种回乡时的兴致到心满自得,再到内心的抚慰和久久的深思。那种与孤松交流、倾诉的情形,那种失意、坦白、深深的追悔与永不再出官的誓言,千百年来一直是隐者的楷模。同时,在这里我们看到,作者回乡后,旅行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歇: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从这种永远不停歇的脚步声里,我们似乎更看见了一个寻求生命真谛,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找永世答案的努力。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这段表示决心和付出行动的文字并非是轻松的。其坚定的“守拙”躬耕行动,是需要付出相当勇气和抉择意识的。在这里,陶渊明也流露了浓重的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消极情绪。
  综观全诗,字里行间都是真情流露,语言既省净又平淡之至,清新自然而洗尽铅华,确为体现作者人格与风格的代表作。
  
  二、 李白和《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诞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五岁时随父移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又不屑于经科举而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李白在政治上很有自信力,他认定自己具有安邦定国的才能。开元十八年(三十岁),李白曾一入长安,想通过名士的帮助而找到“一佐明主”的机会,但失败了,只好郁闷而归。十余年间,李白一直过着书剑飘零的生活,他虽然多次发出“行路难”的感慨,但仍对前途抱有很大希望。正当李白急切盼望君臣遇合以便大展宏图之际,突然喜从天降,天宝元年(742),唐玄宗下诏召他进京了。这是李白二入长安,当时他已经四十二岁,但他仍然兴致勃勃,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来形容自己的得意心情。李白初到长安入宫后,供奉于翰林,玄宗对他颇为器重,此时的李白也曾有过短暂的满足。但李白从小养成了不受拘束的个性,使他与当朝的权贵们终究形成了格格不入的局面。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连玄宗也对他不满。最终,眼看大势已去,再留在朝廷已是无趣,于是就上书玄宗“请还山”。玄宗也顺水推舟对李白赐金放还。因此,李白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告别了政治舞台,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也由此完全破灭。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胸中块垒难消。第二年,他由东鲁(现山东)南游吴越,行前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给友留别。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所表现的情感是惆怅而感慨的: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求仙学道是李白十分热衷的生活理想,但是,蓬莱仙岛“烟涛微茫”,虚无缥缈,确实难以寻求;听越人谈天姥山,似乎“云霞明灭”,或可亲历其境。这里的天姥山,也就是李白心中的朝廷。这几句诗,概叙了李白由学道求仙而转入走出仕入朝一途的经历——这是李白奉诏入朝的初衷。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表面上是写“越人”所“语”之天姥山,实际上是写李白心中向往的帝京。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似梦中登高山,置身九霄,实则布衣入魏阙,召见金銮。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正欣赏间,惜天色已晚;半生蹭蹬,有幸入朝,方得意时,叹好景不常。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以下借山间的熊咆龙吟,喻权贵之可畏;借山间之风云变幻,状君心之莫测。天姥山本是神仙世界,凡人岂容滥入?长安本是贵族之天廷,布衣终难久居。李白深感失望。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黄粱梦觉,不觉感慨万端。天姥山的美景消失,大唐王朝的闪闪金光在李白心中幻灭了,叹息之声也由衷而起——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二入长安如一场春梦,侍君为政的经历也和“东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长安之行对于李白来说,既留恋又惋惜,既痛恨又懊恼。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