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试论文学边缘化与文学发展的顺向关系

作者:熊 辉




  文学边缘化使文学逐渐形成了冷静客观的社会视角和真实人性的人文视角。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的大部分文学由于对主流的政治思想意识的依附及传导而成为政治的工具,与政治的亲密联袂使文学陷入了对政治狂热的追逐和图解的旋涡之中,文学也因此失去了政治的“他者”立场。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在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文学运动的反映过程中,文学因为旁观者立场的缺失而失去了冷静客观的视角,结果使文学难免染上政治的“大跃进”色彩并发展出“假、大、空”的叙述模式。比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风行的政治抒情诗,一方面我们不否定诗人怀着真挚的自我情感来抒发他们对新社会和新制度的热爱,但另一方面,我们会发现仅仅五十年之隔,这类作品就残存无几了。正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文学地位和作家身份的边缘化才使一大批作者站在社会和政治的“他者”立场上对建国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作出了冷静的反思,对当前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改革进行了严肃而客观的反映。比如陈忠实《白鹿原》和阿来《尘埃落定》等作品与先前的主流文学相比,自然是多了些冷静和深刻,少了些浮躁和肤浅。文学工具论观念的消除使文学在反映现实生活和抒发个人情感时更具真实性和合理性。目前,文学创作对宏大的历史叙事和英雄人物的表现持有相当稳重和“保守”的态度,作家纷纷将笔触的焦点锁定在普通人的普通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上,“可以说,在经历了文学边缘化的痛苦之后,作家们以更为平常的心态创作出来的作品,多了人间的烟火气,多了真诚,多了对现实生活的实实在在的关注,少了虚假,少了说教,大众化为它赢得了大众,也赢得了文学的生命力。”比如池莉的《来来往往》和余华的《活着》等作品均是对生活和生命本真状态的书写。所以,边缘化使文学从工具论回归到了文学主体的本体状态,文学的表现力、思想性和真实性加强了,文学的生命力也由此增加。
  文学的边缘化为文学的发展创造了自由空间。文学发展的自由首先意味着各体文学和各式文学在文学的自律性道路上取得平等的地位,它拒绝政治意识的强力干预,也拒绝某一种文学样式的话语霸权和一元中心地位。文学创作自由语境的取得必然依靠纯文学边缘地位的稳固以及主流文学中心和霸权地位的失落。一个文学渐渐边缘化的时代就是文学“争得自由空间的时代”,正是社会转型导致了部分文学的边缘化,文学创作的自由时代才由此产生:“这是一个什么声音都有,却什么声音也听不清楚,任何一种声音都被其他各种声音包围、淹没的时代;这是一个文学秩序混乱却充满着发展生机的时代;这是一个选择机会太多却无法正确选择的时代;这是一个文学渐渐边缘化却由此争得了自由空间的时代;这是一个自说自话,谁都在争夺话语霸权却谁也不拥有话语霸权的时代;这是一个虽有着诸多不尽如人意,却最终还是五十年当代文学历史上最好的时代。”文学创作的自由意味着作品的书写题材和表现方式的多样化和自主化,从而引发作家创作非功利性的纯文学。既然文学已经边缘化了,那它就不会也不可能再依靠对主流意识的图解和传导来谋求发展;作家既然因为“学而优则仕”的选材标准的废弃而丧失了社会中心地位,那他的写作就不再是为了仕途发达,在文学不会带来任何利益的情况下,其创作必然是出于一种纯粹的文学兴趣和爱好。在文学界,因为文学边缘化的到来和政治意识对文学控制力的减弱而产生了一大批非主流的边缘作家,他们因为与作家协会体制的隔离而成了“体制”的局外人,其自由撰稿人的身份使他们抱着对文学本质性的热爱加入到了当代文学创作的洪流中。这部分人所处地位的边缘性决定了他们对大众原生态生活的接触和体认比一般的“精英”作家更为深入,其作品是对真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文学边缘化带来的自由空间不仅指文学表现内容的自由,而且指作家身份的自由和创作活动的自由。
  通过以上的论述,本文不但对文学边缘化问题存有质疑,因为边缘化只是意味着少部分文学回归本位,文学根本就不可能边缘化。而且,即使文学边缘化了,也并不表明文学生存和发展危机的到来。相反,文学边缘化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平等自由的发展空间,促进了文学的纯粹化写作。极端地说,没有真正的边缘化,就不会有真正的纯文学诞生。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熊辉(1976-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博士研究生,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讲师。
  
  ①西方最早提出“游戏说”观点的是德国人席勒,后康德等人对此观点进行了发展。
  ②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2页。
  ③王珂:《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9月,第18-19页。
  ④杨小清:《审美权力假设与理解的合法性问题》,载《文艺争鸣》,2000年第4期。
  ⑤王山:《’99中篇小说扫描:丰富、平和、世俗、平面》,《文艺报》,2000年3月7日。
  ⑥毛时安 :《文学站在新世纪的门口——九十年代上海文学一瞥》,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第2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