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广岛之恋》的爱情主题
作者:乔 雪
在她四十多个创作春秋中写下的近七十部文艺作品里,无论是小说、戏剧,还是电影剧本,何种文学样式,讲述的是什么样的故事,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即她的爱情主题。杜拉斯自己曾说:“爱之于我们,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著名美学家朱光潜也说:“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最富于人情味的母题莫过于爱情。”或许这就是她打动了无数读者的最重要的原因。马斯洛在对人的需要的分析中得出结论:当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对爱和归属的需要就出现了。由于爱的被需要,它成了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她讲述着一份爱情是如何地持续,衰竭,欲罢不能,它又怎样被呈明,被召唤。”①
但是否她笔下所写的仅仅是男女之间的爱情,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了吗?当然不是。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都不可能只沉浸在一个狭小的天地中,“她是一个作家,但是从不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以积极的介入,一腔的热情参加到各种社会、政治生活中去”②。她加入过共产党,参加过抵抗运动,反对过阿尔及利亚战争,她关心人类的和平和进步事业,她为妇女解放运动作出过积极的贡献。因此从她的作品中透过爱情我们还可以读到很多。本文试图通过剧本《广岛之恋》,对杜拉斯笔下的爱情从爱情与人生、爱情与战争、爱情与道德、爱情与女性四个方面加以理解和剖析。
《广岛之恋》讲述的是,一九五七年一个三十来岁的法国女子到日本广岛参加拍摄一部关于和平题材的国际性影片,回国前夕与一个日本人邂逅,发生了一段浪漫奇特而又短暂的恋情,让女子回忆起十几年前在故乡法国纳韦尔与一个德国士兵的初恋的故事。故事很简单,没有叙述他们如何相识、相爱,也没有曲折的情节、紧张的戏剧冲突,文笔虚实重叠、时空交错,无论是语言结构还是情节构思,都与一般读者的欣赏习惯、阅读趣味迥异,但是“在表面平淡无奇的叙述下,却透出一股荡气回肠的力量”③。法国批评家亨利·埃尔(Henri Hell)认为她的小说《琴声如诉》写的是一种“不可能的爱情”,我认为,这部剧本所描述的其实也是一个“不可能的爱情”。
一、爱情与人生
杜拉斯一九一四年生于越南南方,十四岁随父母回法国定居。她所生活的时期,世界动荡不安,两次世界大战不仅破坏了物质文明,毁灭了无数生命,而且摧毁了人类关于自身和世界前景的乐观信念,使世界的秩序、传统的道德观念崩溃,让敏感的知识分子悲观失望。工业革命虽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使人类陷入严重的生存困境。当时一些哲学思潮,如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利意志说、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等,使文学染上了浓厚的非理性主义、悲观主义色彩。杜拉斯的作品就表现出了这种悲观,写出了人生的苍凉、无奈和矛盾。
剧本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无名无姓,他们各自有家庭有孩子,不知道他们如何相遇、相识、相爱,他们“是一对无论从地理上、哲学上、历史上、经济上、种族上等等诸方面都相距最为遥远的男女”,却在广岛发生了一段露水姻缘。这个故事在真实的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极小。但是他们还是相爱了,愈近分别愈爱得深,结局却只能是法国女人的离开,反映了人生的无奈。
再看女主人公的初恋。战争期间,一个法国少女与本来应该是敌人的德国士兵相恋,他们其实也是一对各个方面相距遥远的恋人,他们的爱情开始就注定是个悲剧。身份不可改变,战争不可改变,舆论不可改变,相爱也不可改变,人生有多少无奈!
人生也是矛盾的,经常面临两难的选择,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该爱还是不爱,是忘记还是记住,是留下还是离开,都让人难以抉择。
故事既不可能,人生如此无奈,杜拉斯为什么还要写呢?岂不是让人读了平添伤感?其实不然,她写出人生的苍凉的同时还写出了人生的激情。
他和她各方面相距遥远,故事发生的可能性极小,却依然在“也许是世界上唯一的地方”的广岛相遇了,他们爱得狂热,爱得难舍难分,爱得她几乎留了下来。敌对双方不该相爱,但是“战争遥遥无期,我的青春也绵绵不尽。我无法摆脱战争,也无法摆脱青春”,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人性。
的确,杜拉斯“经常绝望,却从没放弃过抗争,而是在抗争中获得欢乐,赋予生命以绝对价值”④。她把绝望写进了爱情,也把抗争写进了爱情,她告诉我们,对待人生,要正视,更要坚持。透过爱情写人生,正是杜拉斯的伟大之处。
二、爱情与战争
爱情是杜拉斯不变的主题,但是透过爱情她还写了很多很多,控诉和反对战争是其中之一,杜拉斯一九八五年发表的小说《痛苦》就是描写她的第二任丈夫在战争期间不幸的遭遇。“在爱情、孤独和个人悲剧的背后,隐藏着另一个悲剧:战争。”⑤透过爱情写战争,以爱情为明线,以战争为隐线,我觉得杜拉斯这种写法更可见战争的残酷。
首先,故事的发生地广岛、纳韦尔都是饱受战争摧残的城市。其次,故事中的人物,她、他、德国士兵,都亲身经历过战争。第三,故事的发生缘于法国女人去广岛拍摄一部关于和平的电影。第四,她和日本人,她和德国士兵的相识都缘于战争,分开也是因为战争,爱情是甜蜜的,分离是惨痛的,他们人生中的甜蜜和痛苦都与战争有关。
剧本中第一、三部有大量战争的场面、镜头:故事开始时的蘑菇云,她所看见的博物馆、在和平广场上正在拍摄的电影片段、受伤的人、小动物、废墟、手术……无一不让读者触目惊心。
“一个漂亮的男孩转向我们。他只有一只眼睛。”
“一位烧伤的少女正在照镜子。”
“另一位双目失明的姑娘,正用一双扭曲的手在弹齐特拉琴。”
人们对生命多么渴望,对美多么憧憬,你怎能不控诉可恶的战争?没有大量战争场面的描写,仅仅是战争片段与爱情的交错出现,让人感到战争的阴影无处不在。
故事的背景是战争,而个人的欲望在大环境中被忽视,在庞然大物面前显得那么脆弱无助。于是作者叙述人天生的欲望,以及对爱情的渴望就成了一种内在的反抗。
透过爱情写战争,正是杜拉斯的巧妙之处。
三、爱情与道德
故事中的她和他各自有家庭有孩子,却一夜风流,他们之间是爱情吗?好像只是欲,只是性,好像从道德的角度看,只是奸情。
她少女时与德国的士兵相爱,应该算是纯真的爱情,却因为战争不被当时的道德所接受。那些扼杀了她的爱情的同胞的所作所为道德吗?
究竟何为道德何为不道德?杜拉斯让我们重新思考这个问题。道德,《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拘束作用。”用此衡量,杜拉斯笔下人物皆为不道德,但是如果抛开传统,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则可更得到相反的结论。
杜拉斯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在既定的社会规则之外,不被传统道德认可、接受,但是他们能够自主地思考,自觉地审视自身内在的欲求,更可贵的是,在个人价值观与社会共同道德取向矛盾的时候,坚定地坚持自己的价值标准。当然,尽管表面上主人公对公认的道德不闻不问,但是在潜意识里仍然摆脱不掉这种道德观念,表现在作品中,人物的行动、语言、决定都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比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