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意境——舞蹈的灵魂

作者:李雪玲




  凡是优秀的文艺作品都讲究意境。 何谓意境?“意”就像一首优美的诗;“境”犹如一幅形象的画。一首好诗,一幅好画,常常会让我们感觉到诗中有画意,画中有诗意,诗画合一,情景交融,这就是文艺作品的意境。没有意境或者意境缺失,就很难成为经典的艺术作品,诗词书画如此,舞蹈也是如此。
  二〇〇六年的春节晚会上,由张继钢编导、残疾人表演的《千手观音》以其庄严圣洁的音乐、金黄闪光的服饰、整齐完美的动作和神秘幽雅的气氛感动了世界。《千手观音》吉祥如意的寓意、优雅曼妙的舞姿,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评价,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和人性之美。《千手观音》取材于敦煌壁画艺术,它的成功, 最重要的就是把本民族最有特色的文化用一种世界的眼光,用一种世界的理念去把它挖掘出来,重新包装,在观音文化和传统中华舞蹈文化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艺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艺术鉴赏的依据。艺术作品中呈现出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词意空间,是艺术家在他所创造的形象中表达的主观思想情感。著名舞蹈家贾作光很精辟地论述了这个观点:“意境就是景与情的交融,客观的境与主观的意完善结合。”
  意境是舞蹈的灵魂。人们之所以一遍又一遍竞相观看《天鹅湖》,实在是被这部舞剧的艺术魅力所吸引。那些美丽的舞蹈形象、优美的肢体语言、动听的音乐旋律,以及富丽堂皇的舞美设计完整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艺术美感,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人们,使其艺术魅力永存。
  舞蹈意境是通过各方面的艺术手段来表现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技巧等,是创造意境美的重要因素。 舞蹈是生活的反映,但并非是照相式的机械反映,舞蹈作品中描写的生活,要进行艺术加工,即所谓“典型化”。观众在观赏舞蹈时,只要求“神似”而不是“形似”。舞蹈动作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物形象,把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经过提炼,升华为舞台艺术。 舞蹈动作的设计要服从于人物的情感和行为的逻辑,不应该机械地理解为每一个动作都要表达一种意思, 舞蹈的艺术创作应该以现实生活为依据,进行大胆而又合理的艺术夸张。人物某些活动,如果按生活的真实可能并不需要很长的篇幅,但是为了渲染和强调某种情感活动,艺术上允许将它放慢、加长、夸大,以达到感人的程度。
  如群舞《黄土黄》,那震撼观众心灵的,既是它的内容,也是它的形式;那夸张变形的动作,那反复击鼓的编舞技法的运用以及农民挥洒黄土的动态,无不传达出编导深沉的爱!其形式传达着我们中华民族自爱、自信、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质朴、勤劳、乐观的民族精神。形式在这里成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态度和表现这一作品的审美理想的载体。
  音乐也是创造意境的形式之一。舞蹈音乐的旋律、节奏、风格都会对舞蹈作品意境的构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音乐在舞蹈中起着渲染和烘托气氛的作用,给舞蹈人物应有的性格刻画,与舞蹈共同完成塑造艺术形象、交代和展现剧情的任务。 舞蹈剧《好大的风》,全舞分为三个段落,采用插叙、回忆、象征等手法,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在舞蹈第一段“插叙”中,音乐以电声乐模拟刮风的效果,由小变大,由远至近,把观众带进了要讲述故事的氛围之中。在第二段“回忆”中,音乐由悲转为喜,进入了快板,欢快的旋律,弦乐合奏加上优美的双人舞,一下又把人们带进那甜美的回忆中。到了舞蹈的第三段“象征”,强烈的鼓声、大钹声,与弦乐的短促有力的演奏,把舞蹈推向了高潮。最后音乐伴着一阵狂风的呼啸声吹过,仿佛要把这动人的故事吹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为之感动。艺术魅力在这里体现为舞蹈与音乐浑然完美的统一。
  另外,熟练地运用舞台上的色彩也是创造意境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各种色彩具有不同特性,能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红色意味着吉祥,是激情的象征具有生命力,它能引起人们热烈、兴奋的情绪;绿色是大自然本身的颜色,象征着生命、美丽、平和;白色明亮、纯洁;黑色深沉、凝重,使人肃穆……巧妙利用舞台灯光塑造空间环境、风格情调和烘托色彩气氛的丰富能力,进行冷暖明暗、虚实隐显的展示,随着舞蹈表演,缓缓变幻出各种不同色彩色调,塑造美的舞蹈形象。伴随着舞蹈的每一个段落节奏的转折起伏,不断地创造着舞台构图色彩上奇异的效果和感人的艺术魅力,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形象是构成意境的另一手段。动与静、快与慢、紧与松、强与弱、明与暗、粗与细、高与低、简与繁,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使形象鲜明、冲突紧凑,达到互相生辉。通过舞蹈语言和整体的舞蹈形象,来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舞蹈是在运动中创造形象的。既然是运动就会有运动的方向和轨迹,这就是舞蹈的线条。各种线条图形所引起的情感反应是不同的。但却和某些情绪相对应。如横线,给人以稳定、安静;竖线则有直接逼来的压迫感;斜线似乎前程远大;而曲线、波浪线等则给人以婉转柔和、富于变化的感觉等。如群舞《小溪、江河、大海》便是应用线条上的变化,表现出由涓涓细流直至江河大海的一种意境。
  虚实之间,注重写意,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宋人梅尧臣说:“不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舞蹈表演要求以简代繁,讲究生动传神,即强调通过外在形象的塑造传达出内在的神韵,抒发主体的胸臆情怀。从整体追求上看,含蓄蕴藉,追求神似,注重当众展现人物的灵魂和情感,注重整体效果的传神写意。虚拟的动作表演重在动作的高度美化和感情的充分抒发,创造出剧情需要的舞台环境和氛围,使舞蹈表演更加自由,拓宽表现生活的领域,超越有限的“实境”,营构无限的“虚境”,创造出一种超脱、空灵、古朴、高雅的审美境界。
  舞蹈创作中应注意虚实结合,通过“虚”的手法充分发挥舞蹈艺术抒情的特长,通过“实”的处理发挥舞蹈艺术叙事的功能,有利于交待情节,增加生活气息。舞剧《红色娘子军》“常青就义”这段舞中,南霸天对洪常青说:要么你写自首书,要么就烧死你。常青怒斥南霸天和老四,摸头发,整衣领,撕自首书,就是实的处理,既交待情节也说明人物的心境。还有,为表现琼花初到解放区的人物心理,作品中除了大段的抒发性的舞蹈以外,还穿插了一些生活的细节,将它安排在舞蹈当中。比如看红旗、喝椰子水等都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虚实的运用要根据体裁而定,在实境和虚境的相互关系上,应以写意为主,要力避画面的太实、太硬。应让虚境来源于实境又超脱于实境,做到实境与虚境的有机统一,做到画面氛围、内容基调、艺术美感的有机统一。让受众有思考、参与、回味的视觉空间和心理空间。
  意境既是编导、演员创造的终点,又是观众再创造的起点。它贯穿于从作者到观众创造的全过程。它应是深远悠长、令人回味无穷的。舞蹈作品中的意境要通过优美流动、寓意深刻的动作,个性化的形象,情绪化的音乐、音响,在塑造时空的同时力求突破时空的束缚,从而使观众自觉地进入创作者的创作境界,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逼真感。通过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系统,作品的情感和观众的情感实现了情感的交流和碰撞,从而拓展舞蹈作品中意境的形象空间、情感空间和审美空间。
  总而言之, 舞蹈意境不仅讲究动作、结构安排的对称、均衡,而且注重场面的丰富变化与和谐统一。还要借助服饰、道具、灯光和象征性的舞美设计,特别是音乐的烘托和渲染,形成多层次的美感效应,产生震撼人心的巨大感染力,综合体现多方面的舞蹈意境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舞蹈作品才能为大众所接受。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李雪玲,山西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