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生命的畸变与异化
作者:谭旭虎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奇特的情况呢?原因就在于,郭子龙一直没有认清自己的真正对手。他从回乡开始,就将吴顺广当作最大的敌人,尽管迫于现实被吴顺广收买也没有改变他心中的刻骨仇恨。但事实上,吴顺广充其量不过是个假想敌,郭子龙真正的敌手是他自己,他自身顽强的生命意志与他所要达到的反动目的间的矛盾冲突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根源所在。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对吴顺广的抵抗的姿态没坚持多久就被其收买的原因,对假想敌的仇恨事实上毫无根基,轻轻的撼动便动摇了一切。但郭子龙自身并未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成为吴顺广的爪牙之后,他一直处于不断的自我反省与自我斗争状态中,一方面对张老二何秀英的不幸怀着歉疚与愧悔,一方面又对权势与财富有着痴执的迷恋。他的精神世界终日扰攘不宁,翻腾起伏,最终在疯人般的呓语与自我磨折中咽下最后一口气。
这种作恶与作恶之后的忏悔交互出现并纠缠在一起的表现形式让郭子龙这个反面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丰富,他不再是一个扁平单一的恶的形象,而是有着壮阔梦想却被残酷现实所腐蚀、诱堕的一个鲜活立体之人。路翎直接从他的堕落之后写起,我们却从点点的蛛丝马迹中回溯出了他的一生。郭子龙回乡不仅仅是为了复仇,他同时亦想为自己那颗颠沛流离、漂泊沧桑的心找到真正的故土,以求得精神上的安宁与澄静。也就是说,郭子龙这样一个“恶人”以一种奇异的、畸形的、非常态的方式去实现他精神上的高远诉求。成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一个有着雄强生命力和伟大业绩的人本是郭子龙精神诉求中最重大的内容,但因为这“英雄”的内容是“一半少爷一半流氓”,因此他不可避免地犯下诸多恶行,并且日益颓唐懊丧,无法自拔。郭子龙晚年的反省与忏悔,也不过是这个人物行将沉没于历史黑暗泥沼之前泛起的最后涟漪,旋即随着他自身的毁灭而消失得踪影全无。
跟随着路翎雄浑的笔触,我们眼见了郭子龙如何一步步走向自我的毁灭与消亡,我们陪着他一起经历所有跌宕起伏激烈挣扎的内心风波,并随之大起大落疲惫不堪。人物并不长久的一生却让我们仿佛经历了几个世纪。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物性格深处极强盛的生命意识以及这种意识带来的全部不饶不休的物质和精神活动。郭子龙对于生命价值与生存意义的追求是毋庸置疑的,但他所追求的生命内容是蒙昧的、腐朽的、甚至反动的。这也就决定了人物悲剧性命运的必然结局。
在郭子龙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强烈旺盛的生命意识是以一种扭曲和畸变的方式呈现出来:先是对于复仇的疯狂与执着,到后来疯狂的施虐甚至自虐,实际都可视作人物强烈的生命意识与生命力的外化表现,只不过对于这种生命意识的内涵来说,蒙昧腐朽和反动的内容占据统治地位。实事求是地说,这里有着“病态”,路翎对于雄强生命力与激昂的生命意识的刻意追求,使得郭子龙这个人物在某些地方过于抽象化,概念化了:郭子龙在面对吴顺广的正面挑衅与宣战时显得狂喜不已,斗志昂扬,一旦为吴顺广所收服,则疲懒不堪,空虚倦怠。为了有力,为了“原始强力”,为了生命的激昂与壮阔,与其疲弱,麻木,而宁愿野蛮,宁愿残酷,宁愿处于永不停歇的斗争与搏击状态。这里隐隐地透出路翎式的人物生存逻辑。
因此,这种生命意识有些类似于叔本华所说的“生存意志”,甚至也有点像柏格森所说的“生命冲动”,它既包含着人性,也包含着兽性,既有阶级性,也有非阶级性。这种生命意识的爆发与释放往往有伴随着剧烈的反抗性、破坏性,表现出突发性、痉挛性等非理性非常态的特征。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人物生命意志的高扬与自我堕落倾向的矛盾倾轧。这也就是为什么路翎这些作品中往往出现一些非常态人物的原因。 而郭子龙,也许是这些“疯子”之中,最令人过目不忘的一个,我们无法用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标准去衡量和判断这个人物,他一面是黑暗的残孽,但另一面又有着强盛的生命意识与追求,在某些特殊的时刻还会有某些“英雄”特质的闪现。
相对于那些积极的,与社会、历史、道德发展相符合一致的正面人物形象来说,以郭子龙为代表的畸变、异化的反面人物形象是路翎对于现代文学史一种更为独特的贡献。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谭旭虎,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博士生。
①路翎:《路翎小说选》序言,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3月版,第8页。
②路翎:《燃烧的荒地》新版自序,作家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3页。
③④⑤⑥⑦⑧⑨路翎:《燃烧的荒地》,作家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13页,第22页,第23页,第89页,第176页,第146-148页,第148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