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深沉而动人心弦的悲怆之美

作者:付晓玲




  2.主题对比美
  当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部主题以下行二度为特征表现了一种焦虑、狂躁不安的情绪之后,副部主题是美丽迷人、优美如歌、温柔抒情的旋律,紧接着展开部整个乐队却以极强的音调突然闯入,仿佛美好幻景中的晴天霹雳,震耳欲聋。同时,第三乐章的谐谑曲与进行曲,饱满而强有力的音调表现了刚毅果敢的气质和一往无前的精神,这种情绪的大起大落,力度的强弱急剧变化使音乐具有一种对比美,即符合柴可夫斯基的创作个性和情绪基调,又满足了人们的在心理上的求异性需求,给人以愉悦的审美心理感受。
  3.独特新颖美
  在古典交响曲中,作为终曲的第四乐章—般都是英雄性的快板乐章,但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乐章却是一首缓慢的哀歌,他要集中地表现黑暗势力的不可抗拒以及最终走向死亡悲惨结局(他说该乐章的情绪近似于“安魂曲”),这样的内容决不是英雄性的快板乐章所能够表现的,因此,交响曲打破了古典规范,写成了极富特色、缓慢的柔板乐章,使人心理上始终笼罩着浓浓的悲哀,这种安排超乎了人们的想象和心理期待,使作品具有新颖的美感。
  4.结构平衡美
  平衡性是人类最基本的审美需要之一,也是人们对艺术作品形式评价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在柴可夫斯基的各乐章中随处可见A-B-A式的平衡结构。同时,乐曲在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中,下行的叹息音调不断重复、变化,这是高潮前的铺垫,是一种悲哀的心理能量的集蓄,第三乐章以谐谑曲和进行曲相结合,将整个乐曲推向了一个高潮,乐队fff饱满而强的力度、坚定果敢的节奏,以四度进行为基础的音调,是交响曲力度紧张的中心,它象征着人类因对现实不满而进行的斗争和反抗,使人不由得随之产生一种激动的抗争情绪,这种极度积蓄的悲哀情绪在强烈的音响展开中使心理积蓄的能量得到完全的释放,给人以平衡的美感。
  
  四、结语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交响曲》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它虽富有强烈的悲剧性,但决不是一首消极死亡的颂歌,而是充满了对生活、理想的热爱,对死亡的抗议和对黑暗现实的控诉。正因如此,它以极大而又深沉的悲怆之美震撼着人们。透过他的艺术珍品,人们发现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的奥秘。他的音乐超越了时空与国界,表达了人类最为高贵和圣洁的情感,它隐喻了人类难以抵达的伟大的人格和精神力量。心灵里飞出的美妙的音符正在和世界人们的心脏一起跳动。
  (责任编辑:水涓)
  
  作者简介:付晓玲,四川绵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音乐美学、声乐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次火召主编:《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2]张凯、胡晓娟著:《音乐心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3]宋申编著:《中外名曲欣赏指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
  [4]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