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对“亡国女”问题的审视与现实评判

作者:郑心灵




  中国上古神话中,女性神女娲抟土造人,并以包含宇宙的姿态,炼石补天,拯救了陷于灭顶之灾的人类。那是一个属于女性的辉煌时代,女性乃人类的母亲,为人类的图腾,乃生存、富裕和美丽的象征。然而当男性全面取代了女性在人类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后,女性光荣的历史便一去不复返,变成了永久的记忆。男性中心制的产生及其残酷,以女性的惨重牺牲为代价,它书写了人类史上最残酷、最血腥的自相残害的一页。男性变成了人类的主宰,人类的另一半则被压抑到生存的最底层;男性创造并牢牢控制了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把女性从社会的大庭广众之所,驱入至狭小的厨房和育儿室;男性造就了女性的沉沦,使之臣服于自己的脚下。他们野蛮地摧残女性的肉体,肆无忌惮地屠戮女性的精神,女性的劫难成为命中注定,因为她们早已沦落到被异性主宰的弱者地步。这样,男性社会产生的诸多罪恶,便顺理成章而蛮横武断地被栽赃到她们的身上——弱肉强食的男权社会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当角逐的胜利者登上统治者宝座时,发现世界并非自己期望的那样四海宾服、歌舞升平。诸多天灾人祸、反抗、暴乱等问题,时时困扰着他们。而这一切的根源,统治者当然不愿意亦不会包揽到自己身上。为了回避、推卸责任,获求心安理得,使其统治地位不受威胁,唯一的办法就是转嫁他人,由他人来承担罪责、咒骂与惩罚——“女人是祸水”、“女色亡国”之类的论调,即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被精心炮制出来的。俗话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谁叫女性是弱者呢?因此,“红颜祸水”、“女色亡国”之论调,实乃男性中心制的特有产物,是男性对女性实施压迫的口实,属于伴随女权沦落、男权社会日益加强对女性全面压抑与控制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此现象必然在文学中有所反映!故而,才出现文学乃至戏剧中一些所谓“亡国女”形象。
  历史上无论哪朝哪代的覆灭,也无论战争动乱的发生,其实都有着相当复杂而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诸多原因,绝非单单“重女色”所能导致。综观历史,其实早已不乏有识之士对此荒谬无理的“女色亡国”论调的大胆质疑。唐代诗人杜牧曾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夜泊秦淮》。诗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的“商女”,指侍候他人的歌女,“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活者”(徐增《说唐诗》卷十二),“后庭花”则指陈后主李煜所作词曲《玉树后庭花》。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也。”“商女”唱《后庭花》之曲,乃是不知亡国之恨;然而,指使她唱歌的又是一些什么人呢?他们难道也不懂得这是亡国之音吗?这些人身为皇孙贵族、官僚豪绅,亦如陈后主一样,不以国事为怀,只知寻欢作乐,整日沉醉于靡靡之音!这样的一些败类执掌朝政,岂有不祸国殃民之理?显然,诗人谴责的对象,并非那位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因为唱歌仅仅是其赖以谋生的唯一手段,唱什么词曲其实并无多大的区别;更与国家的兴衰无任何牵系);而纯粹是那些疏于政务、骄奢纵欲的王公显贵自己所葬送或曰倾覆了好端端的江山社稷。
  因此,倘若我们跳出维护帝王江山的立场,跳出男权中心的怪圈,就会清晰地见出以男权为中心的私有制社会的荒谬所在!我们完全有理由从维护女性权益的视角提出反问——妲己、褒姒、杨玉环等人,其实不过只是一些来自民间的普通女子,她们甚至连自己的命运都不能亦无法决定,又凭什么去主宰一个庞大王朝的命运、将社会的兴衰更替系于己身呢?因此许多文人才会通过对唐朝的“安史之乱”发生原因的探究,得出一个共识,即是:它与杨贵妃无关,其咎在为人君者唐玄宗也!此中包括多种因素。其一,在于唐玄宗的耽安乐、好奢侈。其二,在于唐玄宗的重用奸佞,如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之徒。其三,在于唐玄宗引狼入室。在一些文人骚客看来,唐玄宗宠幸并重用安禄山,不啻引狼入室而酿成祸乱。正如赵翼《马嵬坡》所云:“宠极强藩已不臣,枉散红粉委荒尘。怜香不尽千词客,招乱何关一美人!”是啊,招乱何关一美人!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为“歌女”、“亡国女”之类美女诉冤屈、鸣不平的思想,仍然是值得今天的人们深刻反思,积极借鉴的!我们借助洪升的《长生殿》及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亡国”者必有,然却并非美若天仙的“女子”也!
  (责任编辑:解正德)
  
  作者简介:郑心灵,焦作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
  
  参考文献:
  [1]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
  [2]黄竹三著《戏曲文物研究散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3]佴荣本著《文艺美学范畴研究——论悲剧与喜剧》,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4]吴祖光著《吴祖光谈戏剧》,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5]郭富民著《插图中国话剧史》,济南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6]郑传寅著《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7]路应昆著《戏曲艺术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8]朱文相主编《中国戏曲学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9]骆正著《中国京剧二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10]奚海著《元杂剧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1]